天天看点

警惕!针对孩子的诈骗!

抽奖游戏:变相的赌博陷阱!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段对话。

警惕!针对孩子的诈骗!

哎,又没中。

中了,中了,三等奖!哈哈,老板,快,兑奖!

警惕!针对孩子的诈骗!
警惕!针对孩子的诈骗!

我就不信了,一直中不了,老板,那文具盒我不要了,换成50块钱的“刮刮卡”!

原来三等奖只是个小玩偶啊,真没劲,我要赢那个限量版大“龙珠”!老板,再来100块钱的,我就不信我得不到它!

警惕!针对孩子的诈骗!

作为家长,这场景你一定不熟悉。你熟悉的是5分钟前。

警惕!针对孩子的诈骗!

老爸,我文具盒上的书撑坏了,书总是往下掉。

儿子学习是大事,得支持,喏,50块钱,买个好点儿的去,一定得买好点儿的啊,钱不够回来跟老爸说!

警惕!针对孩子的诈骗!
警惕!针对孩子的诈骗!

妈妈,昨天毛毛教会了我一道数学题,我想请他喝奶茶。

那必须得请,喝什么奶茶呀,你不是一直想吃比萨吗?正好今晚我和你爸都有事儿,你拿这100块钱请人家好好吃一顿。

警惕!针对孩子的诈骗!

3.15

你敢信吗?

你给孩子的零花钱,

孩子可能并没有用来买文具,请同学吃饭,

而是全部用来买一种叫“刮刮乐”的东西。

警惕!针对孩子的诈骗!

今年的315晚会,曝光了一个针对孩子的新型消费陷阱。

放学铃声一响,学校门口的文具店便热闹了起来。

一个摆满了七彩球的摊位前,围满了背着书包的小学生。

警惕!针对孩子的诈骗!

这是一款抽奖游戏,奖品是一些不值钱的小玩具,有些甚至是三无产品,打开就有一股刺鼻的味道。

可孩子们还是玩得不亦乐乎。

有的孩子已经在摊位前逗留了至少二十分钟;

有的孩子手里有一堆“战利品”了,可还是迟迟不肯离开,不停地试手气,为了那个充满诱惑的“特等奖”。

如果说孩子参与这种抽奖游戏只是为了得到“新奇”的玩具,那接下来“现金大派送”该怎么解释?

警惕!针对孩子的诈骗!

没错,一些商家将刺激升级,堂而皇之地将奖品由玩具换成了钱!

更过分的是,在一款“砸金蛋抽现金”的游戏中,

金蛋可以重复利用,

这就意味着,你能不能抽到奖,能抽到多少钱,

完全由商家说了算!

……

有没有嗅到一丝异样的气息?

如果说之前的抽奖还勉强算是“游戏”的话,那这算什么?

已经涉嫌了“变相赌博”!

抽奖游戏和赌博一样,背后都隐藏着危害极大的“成瘾性”。

赌徒为什么对赌博上瘾,停不下来?

因为赢了想赌,输了更想赌。

抽奖游戏也是一样,

下次就能中的刺激,以小博大的诱惑,

让孩子们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警惕!针对孩子的诈骗!

孩子并不想知道,他们用来抽奖的钱,

买几个大“龙珠”都绰绰有余;

也不想算明白,他们为了抽到那一块钱现金,

投进去了多少个“一块钱”。

他们在乎的可能并不是奖品,

而是不确定性带来的刺激和快感。

这种刺激和快感不断叠加,慢慢形成了对抽奖游戏的依赖性,

而依赖心理一旦建立,孩子是很难从中抽身的。

警惕!针对孩子的诈骗!

无良商家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

设置抽奖陷阱,刺激孩子们的心理,

让他们觉得这次中不了,下次就能中,以此来达到赚钱的目的。

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各地明令禁止游戏厅、网吧等各类娱乐场所出现在学校周边。

可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万万没想到无良商家竟然把魔爪伸向了学校周围遍地开花的文具店!

作为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陷入抽奖陷阱的苗头,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及时且良好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在交流中搞清楚孩子参与抽奖游戏的意图。

如果是对奖品本身感兴趣,那么家长可以为孩子购买品质有保障的同种玩具,以满足孩子的愿望;

如果孩子是被抽奖过程所吸引,且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瘾性,

那么家长就需要采取行动,及时制止。

掌握孩子每一笔零花钱的去向以及非在校时间孩子都去了哪些地方。

必要时限制孩子的零花钱,并与孩子来一场面对面真诚的沟通,给孩子正确的引导,让孩子认识抽奖骗局。

警惕!针对孩子的诈骗!

有能力的家长还可以从抽奖游戏的原理出发,

在网上寻找或自己设计类似游戏,与孩子互动。

在亲子游戏中带着孩子去探索,

帮助孩子了解抽奖游戏背后的“套路”,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让他们明白“原来抽奖游戏也就是那么回事儿!”

智能手表:你孩子的行踪,不法分子比你更了解!

现如今,儿童智能手表几乎成了孩子的标配。

它拥有实时定位、高清双摄、人脸识别、视频通话等功能,

对于家长来说,它就像自己的第二双眼睛,可以随时掌握孩子的行踪。

可是你知道吗?

原本为孩子安全服务的智能手表,

有可能已经被恶意程序软件盯上,变成了行走的“窃听器”!

警惕!针对孩子的诈骗!

今年“3·15”晚会上,记者对一款有10多万销量的智能手表进行了测试。

记者把一款恶意程序装进二维码中,伪装成抽奖游戏,

很轻松就骗取了孩子的信任。

当孩子完成扫码后,恶意程序便进驻到了智能手表中,

有关孩子的一切信息都被这款恶意程序绑架,

发送给远端的信息处理器。

这意味着,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在“不法分子”的掌握之中!

它可以对孩子进行实时定位,轻松圈定孩子的活动范围;

还可以监听到孩子和家人的聊天内容;

甚至连孩子在家里做手工的画面,都一览无余地呈现在“不法分子”眼前!

警惕!针对孩子的诈骗!

可怕的是,这一切都是在悄然中进行的,

而你对这一切一无所知!

直到充斥孩子身份信息的诈骗电话打来,

你才意识到周围多了一双隐形的“眼睛”。

为什么备受信任的“看娃神器”却成了孩子信息的叛卖机?

问题出在未经更新换代的老旧的操作系统上。

许多商家为了压缩成本,使用的还是10年前的旧版本的操作系统。

旧版本的操作系统有个很大的弊端,

那就是安装的APP无需经过用户授权,就可以自动开启多种权限!

权限背后隐藏的信息一旦落入不法分子手中,

后果将不堪设想!

警惕!针对孩子的诈骗!

那作为家长的我们,该怎么防范呢?

首先,别贪小便宜!

打开某购物软件,搜索“儿童智能手表”,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打着“性价比之王”旗号的百元左右的儿童智能手赫然在列表,而且销量还不低。

警惕!针对孩子的诈骗!

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甄别,

如果遇到我们没听过或不了解的品牌,

可以网上搜索一下该品牌及该型号产品介绍,以及市场评价等方面的信息,

重要的是,产品有没有“CCC”认证标志,如果没有这个标志,那坚决不能买。

不过小编建议,如果自己不会判断且经济条件允许,

还是尽量选择公信度高、具备研发实力的大品牌,在保障孩子信息安全方面会相对可靠一点。

其次,警惕恶意程序植入。

从源头把关,禁止孩子随便扫描来路不明的二维码。

即使是正当途径的APP,

在安装时,也要把权限开到最低。

比如安装一款天气预报APP时,

就不需要开启位置、通讯录、相册、摄像头等权限,

如果软件有这方面要求,一律拒绝,以防后患。

警惕!针对孩子的诈骗!

(部分图片来源:央视财经)

文 | 舒阳 是之

编辑、排版 | 是之

审核 | 舍予 兰子李

我的创享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