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封信里,藏着陶渊明淡泊的破绽……

你印象中的陶渊明,是不是这样的:

不满官场险恶,早早退休,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只当了83天县令,从此归园田居,不再做官,他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他渴望的,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汪奎纳纱桃源图卷》清 汪奎

在我们看来,他对大众趋之若鹜的名利和财富的态度就是:无所谓。

但我意外发现:这样一位看似一切都“无所谓”,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竟然也有他“有所谓”的时刻。

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

当你觉得自己时日不多,你最在意的是什么?

五十一岁那年,重病缠身的陶渊明很担心自己会因此离开人世,于是给孩子们留下了一封信:《与子俨等疏》。

一般父亲给孩子写的信会是什么样的?

讲讲大道理?让孩子要懂事听话?

陶渊明都不是。

他没有像个长辈一样,全篇讲道理,而是像儿子们的朋友一样,用生动和诚恳的语言,在和儿子们谈心,为他们的未来担忧。

开篇他就安慰孩子们,人都会死,不要为我的死太伤心:

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能独免?子夏有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是天地赋予了人生命,有生就必然有死。自古以来的圣贤,有谁能够避免死亡呢?

人都会死,我也是。

这封信里,藏着陶渊明淡泊的破绽……

▲ 《陶渊明像》轴(局部) 明 王仲玉绘

陶渊明想告诉孩子,只要是人,都没办法避免一死,包括我。你们不要太伤心,太害怕我的死亡。

他担心孩子们的生活: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是爸爸性格刚直又笨拙,不适合做官,早早辞官隐世,才让你们从小就挨饿受冻。

放低了古代君臣父子,三纲五常,父亲高高在上的那一套,坦诚地对儿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他不想自己死后孩子们失去和睦,希望孩子们能珍惜兄弟之间的感情:

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你们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仍然要想“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道理。

一个可能时日不多的人,他最为在意的,最担忧的,依然是亲人之间珍贵的感情。

他用生动的先贤故事,向孩子表达一位父亲期待家人友爱和睦的拳拳之心:

鲍叔,管仲,分财无猜;

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

颖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

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

管仲和鲍叔牙分财物的时候没有互相猜疑。

归生和伍举虽然失败过,但他们最后能反败为胜。

颖川的韩元长,八十岁离世,直到死之前,兄弟们都一起居住。

济北的氾稚春,七代不分家,家人们也不会互相怨恨。

他表达期盼的方式不像大道理那样直白,却更直击人心。

▲《陶渊明诗意图》册 清 石涛绘

他还担心因为自己不能陪伴孩子长大,无法给孩子们一份未来可以参考的建议,于是他写下了:

《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有德行的人,大家都仰慕;正直的德行,大家都遵行。尽管达不到那样的程度,也应该诚心诚意地向他们学习。

我可能不久于人世,无法再陪伴你们了,但我很担心你们的未来。

在我离开之后,如果这些故事,这封信,能替我传达那些可能以后没有时间再说的担忧和嘱托,那我的遗憾可能可以得到些许缓解。

他在信里写下的是对待死亡的平常心,对孩子的平等真诚,以及即将离世,无法再陪伴亲人的遗憾。

这封信里,藏着陶渊明淡泊的破绽……

这封信虽然只有400余字,但我看到了一位父亲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之际,对于孩子的不舍和拳拳之心。

和以前深入我们心中单一的淡泊隐士形象不同,这封信中的陶渊明反而是细腻的,深情的。

为什么对名利和财富都无所谓的陶渊明,会对家人有这么深的“有所谓”呢?

这就要提到陶渊明“家庭情结”了。

首先,是他的家风。

陶渊明从小在外祖父孟嘉的家里长大,外祖父的学识修养非常渊博,言传身教。

在陶渊明年少的时候,外祖父家里有很多藏书,这让陶渊明从小就拥有一个很浓厚的文化氛围。

他还写过一首《命子》,记录先辈的荣耀,以此激励自己和自己的孩子,继承陶氏的家风,这是他家庭情结产生的基础,也影响他最为深远。

不只是家风的影响,还有连年的战争。

陶渊明生长在浔阳,这个自古以来兵家抢夺的地方,战乱是难以避免的。

而常年的战争,带来的必然是妻离子散,家园破碎。

因此家庭的团圆尤其珍贵,在家庭里,他可以找到一份安全感和慰藉。

这也是陶渊明产生浓厚的家庭情结的缘由。

最后,离不开那个年代。

魏晋是个什么样的年代呢?

《世说新语》里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

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畅。

王戎的儿子死了,他很伤心。山简去探望他的时候说:“一个怀抱中的婴儿罢了,有必要悲痛到这个地步吗?”

王戎回答他:“圣人不动情,最下等的人谈不上有感情;感情最专注的,正是我们这一类人。”

这封信里,藏着陶渊明淡泊的破绽……

▲《世说新语》古籍本

就像王戎和山简一样,魏晋时期的诗歌和文章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自己的情感是值得被记录的。

不只是高昂的志向可以歌以咏志。

个人的微小情感也一样值得。歌,还能咏情。

陶渊明在信中难得展露出的深情,也正是受到了这样的时代影响。

潇洒自由、文采斐然,是我们以往对陶渊明作品的印象

但在这封信里,他却抛弃了这些精巧的辞藻和淡泊的心境,用最真诚朴实的语言,表达他最绵长的牵挂。

让我们看见了他看似无所谓的背后,也有柔软多情,有所谓的一面。

而这一面,就是家人。

就像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下的: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这封信里,藏着陶渊明淡泊的破绽……

▲《陶渊明归去来辞图》扇页 清 焦秉贞绘

有琴书,有家人,一切便足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