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孩子从不爱整理到“我要整理”

我们经常会在有小孩的家庭,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从学校回来后,不回自己的房间,而是在客厅写作业。复印资料、铅笔,摆得到处都是。公共的客厅大部分都被孩子占用了。

家里不整洁不是因为没有及时收拾,而是因为家里有孩子。

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说,想保持整洁简直是妄想。

所以,请现在就告诉孩子:大家一起用的地方要保持整齐!

客厅、玄关、洗手间、浴室都属于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是指家里人都会使用的空间。

家里也有可以保护个人隐私的私人空间。

在家庭生活中,要让孩子学会照顾所有人的感受,让大家都生活得方便、舒畅。

欧美国家从孩子幼儿时期就很注重隐私这个概念,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意识到这个概念的时间并不算久。

与之相对应的是,公共这个概念,日本自古就有,甚至出现得比欧洲还早。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孩子从不爱整理到“我要整理”

日本的房屋构造,常常用推拉门将公共区域和私人区域区隔开,公共浴室和小巷则可以与他人共享,人们很自然地就能意识到哪里属于公共场所。

过去的日本人非常善于和他人在公共场所共处。

其中的秘诀就是,在公共场所不给别人添麻烦。

正是因为大家都“心中有他人”,一家人才能舒适自在地在一起生活。

不考虑对方的心情,强行让对方收拾整理,对方当时可能很痛快地就照做了,但是绝不会因此养成主动整理的习惯。

让孩子把客厅变整洁,和孩子自己想把客厅变整洁,这两件事之间存在很大差别。

要从前者转变为后者,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做到“心中有他人”。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算在命令之下收拾了房间,也无法保持整洁。

“客厅是大家都要使用的空间,咱们一起让它变得整洁起来。心情会变好哦。”

“玄关也是,让客人一进门就看到整洁的玄关,是不是很棒?”

“洗手间和浴室,也是大家一起使用的地方哦。”

父母可以通过语言向孩子传递“心中有他人”的观念,这样才能让大家生活得舒适。

收纳和整理家里的环境,就是用实际行动传递这种心情。

孩子自己的房间,应该交给孩子自己来整理。

孩子自己的房间,是孩子隐私的一部分,让孩子把自己的房间看作“自己的领地”,给孩子自由的空间,非常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

但是,将整理房间这件事教给孩子自己做之前,要先创造一个容易整理的环境。

首先,父母要和孩子一起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教给孩子正确的清扫和整理方法,然后才能让孩子自己去独立完成。

掌握了方法之后,整理起来就不会觉得费时费力了。

如果孩子没有整理自己的房间,父母要用语言督促孩子:“房间里的东西都放回原位了吗?”“是不是忘了收拾房间呀。”

在整理的过程中,父母要鼓励和帮助孩子,不要批评孩子。遇到问题时,要态度和善地与孩子一起探讨“不能顺利整理完的原因”。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孩子从不爱整理到“我要整理”

总结一下,如果家长想要和孩子一起携手打造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就要让孩子学会照顾家里其他人的感受,做到“心中有他人”。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孩子自己想把环境变整洁,而不是家长要求孩子把环境变整洁。

让孩子学会整理自己的房间,前提是家长在教会孩子自己整理之前,要先给孩子创造一个容易整理的环境。

在整理的过程中,父母要鼓励和帮助孩子,不要批评孩子。

以上内容来源于:

书名:忍住!别插手!2:整理好身边的物品

作者:[日]高取志津香,日本NPO法人JAM网

译者:李俊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5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