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儿子抑郁后,我学着做一个父亲

《少年抑郁症》学习中。

吴佳,躁郁症,又名双相情感障碍,时而情绪低落,时而情绪高涨,失眠困倦,易怒,躯体僵硬麻木,多次企图自杀。

家族血亲中有精神病患者,母亲早逝,父亲再娶,弟弟妹妹被送人。父亲固执自大,对家庭和孩子疏于关注和照顾。

吴佳在日本留学,毕业前夕,因情绪如荡秋千般急剧摇摆,时而痛苦不堪,时而亢奋异常,最终被确诊为躁郁症。

父亲从中隐约预感到了什么,30年前,他的二哥在外地求学,也是毕业前夕染上精神病,自杀身亡。父亲生怕悲剧在小吴身上重演,开始关爱小吴。

当年母亲病逝后,父母组建了新家庭,把弟弟妹妹甩给亲戚抚养。在新家庭里,吴佳的日子一直不好过。父亲工作忙,无暇照顾吴佳,父子也没有培养感情的机会。因为父母与继母经常吵架,吴佳成了继母的出气筒。冬季没有暖和的衣物,手脚生满冻疮,吃饭也是饥一顿饱一顿。在学校,同学和老师看出小吴不被家人关爱,也不待见他。

小吴生病后,父亲笨拙地带着他四处求医。

父亲本打算留下小吴在身边尽力照料,但在亲戚的鼓动下,父亲的心思慢慢动摇,开始旁敲侧击劝他回日本找工作。

当时在日本的医生曾经告诉过小吴,说他的病情极易反复,建议找份轻松的工作,让自己零压力最重要。对自己不要抱太高期望,只求余生平安。但在父亲的温言劝说下,小吴还是违心答应去日本试试。

在日本,小吴病情复发,在一次出差路上,试图跳桥自杀,无奈回国。

在家中休养了两年,小吴开始回归社会。为了生计,小吴做过更夫、装饰工、保洁员,尝过厨师、保过夜市,一旦感到厌烦或力所不能,就放下生计休养一阵。

是的,生了病的孩子可怜,家有心理疾病孩子的家庭也很可怜,有遗传史的家庭更是一场灾难。

我带女儿住院时,亲眼见到的两母女都是病人。上一次是二十五岁的女儿作为患者住院,重点大学毕业,却因双相情感障碍控制不住地大声说笑、唠唠叨叨,在人来人往的病房里,衣衫不整地躺在床上。

第二次住院,见到她的老母亲来住院,她成了陪护者。因为电休克icon治疗,短期记忆丧失,我热情地和她着打招呼,她却满脸茫然,说不认识我。

认识的好几位网友也说,自己家里有直系亲属有这方面的疾病。有一位网友说,自己家已经是三代遗传了。

我认为,遗传基因固然很强大,但如果家庭养育方式得当,鼓励、认同、接纳、爱、温暖,那么基因应该不会被激发,孩子一样能健康成长。

住院时,我见过的小孩子们,极少数是因家族遗传而生病的,绝大部分是因为家庭养育方式不当,从小累积的伤痛,严重匮乏的心灵营养,才不幸罹患心理疾病的。

不过,遗传基因,再加上不幸的原生家庭,那孩子大概率就无路可逃了。文中的吴佳如此,我的女儿也是如此。

从前,我站在受害者思维的立场,对女儿是心怀怨恨的。

有一天,群里有位家长弱弱地问,说自己经常忍不住诅咒自己的孩子去死,自己是不是心理有病?驻群的心理咨询师安慰她,这没什么,群里大部分家长都这样干过,这很正常。

是的,我也这样干过。觉得自己辛辛苦苦操劳半生,一直盼望着女儿大学毕业工作后,自己的日子就能轻松好过些。但现在因为生病的女儿,有期徒刑一下子成了无期徒刑,余生再没了指望,那么痛,那么苦,那么绝望,怎能不方寸大乱,能不忘了自己原来还是位母亲?

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两位母亲在我文章后的评论,一位母亲说她天天诅咒自己的女儿出车祸死掉。另一位母亲说自己希望女儿将来嫁到婆家去,被打、被折磨。以报当下被女儿伤害之恨。

我陪女儿住院时,有一次几位家长聚在一起谈论孩子,提到自己孩子的各种作、任性,也都是恨得牙痒痒的。有一位14岁孩子的妈妈眼含热泪地说:“说实话,有时候想想,孩子死了对大家是种解脱。她自己活着那么难受,让一家人也跟着煎熬。”其他的妈妈们纷纷点头附和。

可事实上,妈妈们连把孩子送进封闭病房都不忍心,不陪护都不舍得,怎么可能真心诅咒自己的亲生骨肉呢?放弃那么年轻的生命呢?不过是在巨大的压力下,家长回到了内在小孩的状态,也会慌张害怕,也会茫然失措,也想要逃避,也想要变成任性,可以随意宣泄情绪,回家找自己父母安慰的小小孩子。

经过学习成长改变后,特别是张德芬icon女士的《遇见未知的自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是的,“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一切向内求就是自我救赎和救赎的正确方向。“我是一切的根源。"

所以,孩子才是最无辜的受害者。

身为家长,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却一定能决定孩子的命运。所以,家长必须得学习成长改变,调整认知,提升自我,增强内在力量,成为家里的定海神针,成为力挽狂澜的有力量的引领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