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当孩子说“我要自己选衣服”时,妈妈的回答很重要

01三岁敏感期来临,老母亲哭笑不得

每次回家坐电梯,三岁的女儿豆豆都要抢着按“17”楼,如果电梯里还有其他的邻居,她还会主动问人家“阿姨,你要去几楼,我帮你按”。

若是遇到36楼的住户,豆豆够不着数字36,着急地喊我帮她。有耐心的邻居看到女儿这样热心,称赞她是一个小大人,可如果碰到有急事或者心情不好的邻居,豆豆的热心肠反倒让他们悄悄地嘟囔几句。

尽管我多次劝她,甚至强硬地说:“豆豆,你别再按电梯了,别人不需要你按。”但她倔强的小嘴一厥,就是不肯答应。

当孩子说“我要自己选衣服”时,妈妈的回答很重要

除此之外,我还发现,这个三岁的小人儿已经开始自己挑选衣服了。每天早晨起床,我给她拿了今天的衣服,哄着她赶紧穿好衣服吃早饭。

结果,豆豆开始了”选衣大会“。”妈妈,我不要穿这件,颜色不好看。”“妈妈,我不要穿裤子,我要穿裙子。”“妈妈,我今天要扎两个辫子,要带小姨给我买的头花。”一大早听着女儿的“我要”“我不要”,真是哭笑不得。

都说两三岁是最可怕的年纪,果不其然。如果不是闺蜜提醒,我差点忘了,这个年纪的孩子已经进入了敏感期。

02 为什么要与孩子的独立意识作对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提到,敏感期是儿童特有的成长阶段。他们会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热情和兴趣,也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成长节奏做某一件事情。

如果你发现三岁的孩子近期变得越来越任性,甚至乱发脾气,和父母顶嘴,那么,恭喜你,孩子进入了敏感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他的心里发展,靠的不是父母在他耳边说了多少,讲了多少故事,而是受到他身体内在敏感性的引导。比如:这段时间孩子对按电梯感兴趣,过段时间他又想每天浇花、给每个人挤牙膏或者喜欢上了摆放家里的所有拖鞋。

当孩子说“我要自己选衣服”时,妈妈的回答很重要

如果父母阻止孩子做这些事,或者打骂、惩罚他,这不仅会使他们的内心无法健康发育,还会妨碍孩子适应周边环境,甚至出现心理紊乱等结果。

处在敏感期阶段的孩子,会自主地萌生出独立意识、自我意识。他们好像不再乖巧听话,有时甚至会反抗父母。你要他早晨起来先喝一杯温水,他偏要先吃饭再喝水。你抱着他下楼梯,他非要自己走下楼,如果被强行抱下去,他会哭着喊着要求自己走下去。

为此,很多父母很苦恼。其实,我们不必跟孩子的自我意识作对抗。当孩子有了“自我”的概念时,这说明他可以区分出什么是自己想做的事,什么是别人要我做的事。

这时,他们更喜欢做自己想做的事,而这常常与父母的想法不一致。

03 顺着孩子,会有意外的惊喜

那么,当孩子有了自我意识时,父母该怎么做才能减少教育中的矛盾呢?

首先,要顺着孩子的意思来。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如果孩子想自己按电梯,自己走路,自己穿衣服拖鞋,那么就让他自己来。即使他们的动作没有父母干脆利索,没有父母做的好,但是只要给他们时间,不干涉他们的行为,就会让孩子逐渐锻炼出四肢和大脑的协调能力,增加自信心。

一位旅居德国的妈妈也在书中提到,当她带女儿看医生时,女儿不停地玩医生的听诊器,并且不肯还给医生。这时医生竟然一声不响地又拿出了另一个听诊器,温和地说“那你玩吧,看看这个听诊器是怎么工作的”。

医生拿出线圈等一些检查小工具时,女儿又对线圈来了兴趣,把线圈握在手里谁都不给。医生又叫护士拿了一副线圈过来。医生没有呵斥女儿,女儿也没有大哭小叫,因此检查的过程很顺利。

这位德国医生顺着孩子的意愿来,也保护了她幼小的好奇心。

其次,给孩子讲道理时提供多种选择。

很多时候,父母面对孩子不听话时,会苦口婆心地耐心解释,告诉他你不能这么做,不然会怎么样。当我们告诉孩子消极的后果时,其实并不能打消他这么做的决心,反而会让他的反抗心理更强烈。

正确的做法是先抚平孩子的情绪,然后告诉他有两种选择方案,可以任选其一。比如,周六你准备带着孩子要去公园玩,他不愿意在家吃早饭,想在公园里野餐。但是你担心他在外面吃饭会着凉,这时就可以给孩子提供两种解决方案:一是可以去公园野餐,但是只能用午饭,早饭要在家吃,先保证身体有热量;第二种就是直接到公园用餐,但是如果出现着凉导致肚子疼的情况,马上回家,并且以后不再去公园野餐。

当你把两种解决方法呈现在孩子面前时,他一定会适当接受你的想法,做出选择。不过,有时候我们按照孩子的意愿来,也许真的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把三个孩子都送进斯坦福大学的歌星妈妈陈美龄,在一次采访中说,她在三个儿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要买什么口味的冰激凌,要穿什么鞋子,要用什么文具,都尊重孩子的选择。所以儿子们长大后,在选择高中、大学的重要关头,也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做出选择。

当孩子说“我要自己选衣服”时,妈妈的回答很重要

最后,无论孩子主动完成的结果如何,都要给他爱的鼓励。

小区里经常听到老人在孩子耳边说“看吧,你不听我的,让你不要自己推车,你非要推,现在弄坏了看你咋办”,这样类似的话很多父母并不陌生。

表面上看我们是怕孩子自己做这件事受伤、或者做不好、效率低,但实际上我们是不信任孩子能做好,并且当他们试着努力做好的时候,我们总是喜欢用批评、挑毛病的方式打击他。

孩子愿意主动做已经是好的开始,是在顺应他心理发展的规律。如果因为他做的不好而打击他,那么孩子幼小的心灵会受到深深的创伤,他会暗示自己“我不行,我做不好,我做不了”,这样长大的孩子,今后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选择呢?

蒙台梭利说,当孩子愿意主动做某件事时,他的心里仿佛有了一束光,让心灵的种子渐渐发芽,茁壮成长。

愿我们都能保护孩子心里的那道光芒!

相处之道

有品有趣有料有态度。解析两性情感、男女心理,解读爱情婚姻家庭本源,讨论职场、朋友相处智慧,分享恋爱技巧、婆媳关系、学习子女亲子关系、家庭教育,让你人生更和谐.

公众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