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女性主义,不是让女人成为女王。

女性主义,不是让女人成为女王。

作者|刘双阳

来源|武志红;ID|wzhxlx

我的一位女性来访者说:我感觉自己要疯了。

“我从来没有脾气这么不好过,不仅对孩子吼叫,还动手打他。我感觉完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我遇到不止一位女性来访者这样形容自己。

在过往7年的咨询中,我听过很多男性女性讲述的婚姻家庭故事,发现这其中有三个共同点——

首先,关系里的男性和女性存在认知上的鸿沟。

例如这样对话:

“我感觉好难过。”

“你说这个有什么用?”

女性在感受和情绪的表达上,更自在、更顺畅;

而男性却认为这是脆弱的、无用的、低效的。

这种鸿沟造就了男女之间沟通的误解和争执。

甚至,他们互相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想要什么。

这是父权制文化下,性别教养方式不同导致的男女对立。

女性主义,不是让女人成为女王。

图 |《坡道上的家》

其次,男性作为父权文化下的 “既得利益者” ,很难真的对女性的处境有所觉察和同情。

尤其是在婚姻中,女性生育所面对的一系列困境和承担的苦楚,男性大多数不太理解。

甚至觉得,这不都是女人该做的吗?

这些认知和体验上的差异,导致了很多关系的疏离乃至破裂。

产后抑郁,也是这么来的。

女性主义,不是让女人成为女王。

第三,女性普遍感受到无力感。

这也是深深刺痛我的地方。

女性感受到不公,感受到不被尊重,但往往又觉得对关系毫无指望,什么都改变不了。

在咨询的对话中,我做的事情常常只有两件:

一次一次地告诉她们:你的感受没有问题。

一次一次地跟她们讨论:还有什么可能性?

我还能做些什么?如果没有人支持我,我要怎样得到自己想要的支持?

如何从这样无力的状态之中走出来,找到自主感和力量感?

我在开头提到女性来访者也是如此。

她独自全职在家带娃,孩子一岁多。

而我需要常常告诉她:

你没有疯。

没有人能够独自承担 7*24h 的育儿任务。

任何人站在你的位置,都会情绪失控。

既然处境如此,那你还能做点什么?

女性主义,不是让女人成为女王。

在一次次这样的对话之后,我渐渐开始思考:

在最主流的叙事中,女性的声音难以被听到。

那些关于痛经,职场歧视,性骚扰;

那些关于女性在恋爱中因为男性拒绝戴避孕套而导致的未婚先孕;

那些女性在两性关系中所处的 “附属” 和 “顺从” 角色;

那些女性在婚姻中经历的种种无偿劳动——

在孕育和生产过程中的痛苦折磨,在照顾新生儿过程中的几近崩溃,在主动或被动流产过程中所面对的煎熬……

所有这一切,似乎都 “上不了台面” 。

几乎没有主流的声音站在女性的角度思考。

甚至连女性本身,也在用同样方式对待自己和其他女性。

凡此种种,让我慢慢成了一名女性主义者。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上野千鹤子(以下简称上野老师)在她的节目《最后一课》里给出了这样的定义:

“女性主义,就是追求一个能让弱者得到尊重的社会。”

她说,我们从出生就是一个完全倚靠父母养育的 “弱者”,老了也会重新变成一个 “弱者” ,所以没有人能一直强大下去。

我想这也是我想说的:

如果女性在怀孕和生产的过程中成为了 “弱者” ,那么她们是否可以毫无顾忌地求助?

当她们需要帮助时,是否能立刻得到这样的帮助?

女性承担的无偿劳动,或者说被迫的照护工作,是否有人一起承担?

她们是否可以用无偿劳动的时间,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这都是女性主义要思考的问题。

它不仅跟每个女人有关,也跟每个男人息息相关。

女性主义,不是让女人成为女王。

无人看到的世界

不被认可的无偿劳动

我想先问几个问题:

从小到大在你的观察中,父母谁承担的家务比较多?

你的日常起居和学业,谁的参与会比较多?

开家长会的时候,是谁会在场?

你在学校如果生病了,老师会打电话给谁?

小时候谁来接送你上下学?

你家里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如果生病,又是谁来照顾,谁会去医院里陪床?

上野老师和田房女士在《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这本书里,讨论了这个一直不被人看到和关注的 “看护和护理的世界” 。

田房用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这就像是世界的 A面 和 B面。

A面 的世界是 “外面的世界” :政治、经济发展、追求成功、努力追求收入和职位的提升……

不管刮风下雨都要上班,似乎 “只要努力,就有回报” 。

这个世界是被关注,被看到的。

而在 A面 的劳动也都是有偿劳动,换句话说,你可以通过劳动赚到钱。

B面 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有每天推积如山的家务,有还没出生正在孕育的胎儿;

有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婴儿,有需要被照顾的小孩;

有每日都需要辅导的功课,有叛逆的青少年,有需要被看护的老人……

在这个世界里的工作,它们既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劳动,又没有任何报偿,甚至都不被认可。

女性主义,不是让女人成为女王。

图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曾经有一对夫妻来找我咨询,丈夫跟我抱怨说:

妻子总是 “莫名其妙” 就发火了,他完全不能理解是为什么,觉得简直无理取闹!

这时候我问妻子,什么事情会让她生气?

妻子告诉我,每次她做完饭,丈夫都要说 “如果这个菜多放点盐就好了” ,或者 “那个菜火候小一点就好了” 。

这时候她就很生气,立刻失去做饭的热情,只想把锅晾在一边。

然后我问丈夫,家里大部分时候是谁做饭?

丈夫回答,是妻子做。

这对夫妻两人都要上班,但丈夫却理所当然地认为,做饭就是妻子的事情。

而且他并不认可妻子,而是用一种 “挑毛病” 的方式来否认妻子的劳动。

就这样,他还觉得妻子是 在“莫名其妙发脾气” 。

然后我问丈夫:如果在妻子做饭之后,你给她一些肯定,会发生什么呢?

丈夫说:我不想夸她,我怕夸了她,她会更加不思进取,做的饭就更难吃了。

坦白说,作为一个女性咨询师,我需要 “心怀慈悲” 才能听完这位男士的发言。

无偿劳动+任劳任怨,这就是世界的B面。

在男权文化中,这种无偿劳动,女性承担了几百上千年的时间。

女性在几千年文化的规训和奴役下,也渐渐 “自我奴役” 了——她们照顾孩子、多干家务是理所当然的。

上野老师提到,判断一种劳动是否有价值,就要看它是否是能够被购买。

很显然,我们去饭店吃饭,点外卖这些都是要钱的。

但是家里老婆做的饭不需要给她钱,只要原材料的费用就好了。

现在如果你想要优质的育儿嫂,想要优质的家政服务,每个月都是动辄几千块甚至上万的费用。

上野做了一份统计,在日本,一个专职家庭主妇的每一年劳动,价值约 15.2万 人民币。

那么这个钱由谁来支付呢?

丈夫们会来支付吗?

显然,不会。

田房女士说:

如果 B面 不提出诉求,A面 几乎不会主动参与 B面。

因为只呆在 A面 是很占便宜的事啊!

女性主义,不是让女人成为女王。

女性主义

不是让女人成为男人

那是不是,女性主义的终点就是逃出 B面 世界,去到 A面 的世界?

并不是。

很多人,对女性主义是有误解的。

上野在《最后一课》里提到:

男人是怎么理解女性主义的?

“啊,男女平等,你们就是想变成我们咯。那就放弃女儿身,站到这边来吧。”

但女人才不想变成男人那样呢。

“变得像男人一样”,也就是成为 “强者,支配者,压迫者,歧视者”,女人一点都不愿意成为这样。

不仅是男人,很多女人也是这么理解女性主义的。

我的很多来访者曾无数次问我:要如何变得更强大?

我问:什么叫作 “变强大” ?

她们告诉我:不受他人影响,没有情绪,所有的事情都以结果和成就为导向。

而我们需要退一步探问的是:“变强大” 为什么会成为你特别关心的问题?

因为这是男权社会的要求。

同理心和慈悲在这个世界里不太重要,更重要的是成为权力的支配者——

成为可以压制他人,对他人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比如意淫他人,甚至性侵和强奸他人,把别人当奴隶买过来,用铁链拴起来,做生育工具),并且让他人顺从的人。

这样所谓强大的人,不会受他人影响。

因为他们的话语就是权威,他们听不到其他人在说什么。

但我们要的,不是这样的社会!

我们要的,不是把当权者 “拉下来” ,然后自己站在权力的巅峰;

也不是把自己放在男权文化的框架下,跟男人去斗争,然后就像男人曾经对我们做的一样,反过来把男人 “踩在脚下” 。

这完全不是女性主义的初衷。

女性主义和任何平权运动一样,其初心是为了尊重和保护每个人活着的尊严。

很多人之所以会以为女性想要的是 “成为男人” ,是因为他们无法想到:

哦,竟然还有其他的生活方式?竟然还可以有其他的选择和可能性!

如果说从前这个世界的经济发展,一直建立在女性的免费劳动之上;

如果说女性作为孕育者,照顾者,和临终陪护者的看护工作是 “不被回报,不被评价,不被感谢” 的;

如果说女性不断奔走于 A面 和 B面 ,疲于奔命,几近崩溃……

那么,我们想要重新建构的社会,是一个把 B面 的 “无偿劳动” 拉到A面被看见、被重视。

同时把只在 A面 生活的人,也拉到 B面 一起承担、相互扶持的过程。

这就是上野老师说的“让弱者以弱者的姿态得到尊重”。

女性主义,不是让女人成为女王。

让弱者以弱者的姿态得到尊重

对于这种对 “强权文化” 或 “父权文化” 的浸染,我自己也深有体会。

每次自己生病了,我第一时间是责怪自己的身体——“这么没用”,“这么不给力”。

而家人生病时,虽然很愿意陪护,但也会下意识认为自己的工作、事业被拖累和被耽误。

我去年就经历了父亲得了胃癌(所幸是早期),母亲在父亲住院第一天被车撞骨折这样非常 drama 的事件。

每次需要陪护父母的时候,虽然完全是心甘情愿的,但心里还是止不住有个声音说:

你看,又耽误了那么多工作。

我们无法待在弱者的位置,也无法安心地为弱者提供帮扶。

上野说:

强者不可能永远是强者,强者从前是弱者,总有一天还会变成弱者。

既然如此,我们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呢?

成为弱者的时候,可以毫不顾忌地说 “请帮帮我吧” ,而且求助的时候,还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

创造一个弱者也可以安心生活的社会,不就是我们的目的吗?

如果一个男人不用再担心当他请育儿假的时候,会 “耽误” 自己的工作;

如果他不用担心去照顾孩子会减少自己的工作时间;

如果他也把陪伴孩子看得跟工作同样重要;

如果他愿意跟妻子共同承担家务,让妻子也有时间去做她想做的事情……

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或许我们想要的,是一个谁都不需要逞强、可以相互扶持的世界。

我在咨询中经常遇到来访者的一个困扰是:

作为领导,自己的下属如果工作做得不够好,是自己拿过来替他们做,还是花更多时间教他们怎么做好?

他们作为领导者,迫于压力,有时会大包大揽。

结果他们自己特别累,同时下面的人根本没机会得到帮助和历练。

你会发现,一旦大家都去成为 “强者” ,我们就进入了一个怪圈:

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在 “孤军奋战” ;

每个人都在想如何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每个人都在跟每个人竞争,同时也不愿意培养和帮助别人的成长……

这样的世界,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我觉得女性的视角和声音之所以如此珍贵,是同时生活在 “A面” 和 “B面” 的我们,清楚地知道——

只有 A面,我们不可能成为一个美好的世界。

甚至可以说,没有 B面,A面 光鲜亮丽的世界将彻底崩塌。

所以作为女性,我们清楚地知道,这些曾经不被看到、没有薪水,也不被感谢的无偿工作,正在召唤更人本和人道的文化诞生:

共同承担,相互帮扶,并且让它们不再是无偿劳动。

在主流社会里混得 “风生水起” 的男性,也终有一天需要倚靠他人的照护和慈悲活着。

在一个父权文化里,退休了的或身体残障的男性,跟家庭主妇一样,不被看到和重视。

既然男性也终有一天会成为弱者,

既然每个人都终有一天会成为弱者,

我们为什么不建立这样的,让弱者可以安心的,有尊严的生活的社会呢?

女性主义,不是让女人成为女王。

从今天开始的女性主义

也许你会说,这太难了吧,从哪开始做呢?

我想说:一点一点做。

在每一次对话里去争取自己正当的权利;

在每一个被要求无偿劳动的时刻里据理力争;

在养育男孩时,告诉他 “表达情绪和感受是人的权利” ;

在养育女孩是,告诉她 “男孩理科更好是个谎言” ……

上野老师说:

女性缺乏的,恰恰是设立一个个小目标然后去实现它们的自我效能感。

我们脑中那个 “不可能”,“肯定不行” 的声音太大了。

以至于我们都忘了自己其实可以从能做的地方开始做起,哪怕它非常渺小。

几乎每天,我都在被我的来访者们感动和感染着。

在原本 “不可能” 的地方,她们一次次创造着 “可能” 。

从前不敢要求丈夫承担家务的妻子,开始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诉求;

从前一个人 “丧偶式带娃” 的妈妈,开始跟丈夫 “对峙” ,让他也履行父亲的职责;

从前只是跟闺蜜和他人抱怨的人,现在愿意去直面自己的伴侣,表达自己的心声……

这些可能还远远不够,但它们是一个开始。

我们羡慕北欧女性被尊重,并且能与伴侣平摊无偿劳动的现实,

但这样的现实,不是一夜建构起来的,而是在她们和他们一代代的努力和传承之下,得以实现的。

如果今天什么都不做,那么明天当我们的女儿长大,我们交到她们手上的世界,就仍旧是一个充满对女性压榨和剥削的世界。

我们不想在那个时候,怀着深深的歉意说:对不起,让你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

相反,我们想对女儿和儿子们说:

你生活在这样更加美好的世界里,是因为我曾经参与建构了它,我曾经为你,也为我自己,努力过。

如果说,我这篇拙笔还可以做点什么,我想在最后,邀请你一起去想象和建构一个让弱者可以以弱者的姿态受到尊重的世界;

去建构一个等我们都变成弱者,也可以安心得到帮助的世界;

去建构一个让家务、育儿和看护都能被看到和共同承担,相互支持的世界。

不管你是女性还是男性,我邀请你一起建构这样一个社会,在里面——

女性可以去享受性,而不用担心自己会怀孕;

男孩不必成为 “强权者” 和 “压迫者” ,也可以得到尊重;

男孩也可以哭、女孩也可以掌权;

不畏惧强者,也不鄙视弱者……

一个有爱、人间值得的世界。

这篇文章或许是我投向你心池的一颗小石子,愿它在你的心里激起小小的涟漪。

然后跟你的才华、禀赋和善意一起,迈出建构这样世界的一小步。END

女性主义,不是让女人成为女王。

作者:刘双阳(Joy Liu),后现代流派心理咨询师,繁荣成长工作坊创始人;擅长领域:家庭治疗,伴侣咨询,开放式对话,个人成长,亲密关系等。公众号:繁荣成长工作坊。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微博:@武志红。现于北上广深杭厦门成都苏州南京青岛10个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