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想再玩3分钟”,拒绝和妥协都会害了娃,这样回答才对孩子好

你会对孩子总是心软,会无条件地全部满足娃的需求吗?其实做一个容易妥协的妈妈,只能满足孩子短时间的需求,让孩子暂时开心快乐。但从长远来看,妈妈的妥协却是在害孩子。

有位女明星说,自己应该是一个很好妥协的妈妈。每次只要孩子哭了,自己的原则就很容易被打破了。女儿不想吃饭,想要吃冷饮,按理说不应该答应,可孩子一哭,当妈妈的她就心软了。

“我想再玩3分钟”,拒绝和妥协都会害了娃,这样回答才对孩子好

孩子不乐意上幼儿园,哭得楚楚可怜,妈妈见状又心软了,差点就把女儿抱回家了。可惜,妈妈的退让并没有换来孩子的懂事,小孩子在幼儿园里状况百出,差点就被劝退了。这时,妈妈才意识到,爱孩子的方式出了问题,真不该事事妥协,处处退让。

其实,不只是女明星,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体验,明明已经定好了规矩,给孩子设好了原则底线。比如,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允许孩子玩手机,禁止孩子摆弄玩具时间过久。但只要孩子一撒娇,一哭闹,妈妈看见孩子很可怜的样子,就很难不妥协。

“我想再玩3分钟”,拒绝和妥协都会害了娃,这样回答才对孩子好

心软是妈妈的通病。面对孩子时,有这么一类妈妈,她们满脸笑容,很容易无底线答应孩子的要求,对孩子无可奈何,听之任之。不瞒大家说,曾经我也是这样一位妈妈,对儿子很容忍。

“妈妈,我想再玩3分钟”,妥协型妈妈,影响孩子性格发展

儿子5岁时,特别爱玩一款小游戏。基本每天都要缠着我,求我给他拿手机玩。有时候,我催他看书,学识字,儿子就会仰起小脸对我讲:“妈妈,我想再玩3分钟,玩完我就写作业。”一次又一次,我都点头答应了儿子。我想着,只要孩子开心就好。

“我想再玩3分钟”,拒绝和妥协都会害了娃,这样回答才对孩子好

可后来我发现,儿子真的没有时间观念,每次到了3分钟的时间点,孩子仍旧是玩起来没完,根本停不下来。好多回我命令儿子,赶紧停止玩手机,儿子的脾气立马就上来了,还冲着我大哭大闹。

孩子的性格变暴躁,说话的态度变强硬,性格发展有变糟糕的趋势。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后,我开始做出了改变。同时,也陷入了第二个育儿陷阱里。

拒绝型妈妈,很伤亲情关系

后来我努力强迫自己不再妥协,只要孩子玩手机,我就会给孩子规定好时间。如果孩子追着问我:“妈妈,我想再玩3分钟,可以吗?”我就会对他坚决说:“不可以”。次数多了,我发现孩子对我很冷淡,连冲我笑的次数都减少了,俩人的关系很僵持。

“我想再玩3分钟”,拒绝和妥协都会害了娃,这样回答才对孩子好

苦思冥想,我终于想到了第三种回答方法,在孩子问我“妈妈,我想再玩3分钟”时,我不再妥协,也不再拒绝,而是做出了全新的改变和尝试。

“妈妈,我想再玩3分钟”,宝妈的第三种回答,堪称“教科书式育儿”

《小儿语》说,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没有妈妈想要伤害自己的孩子,可面对孩子“妈妈,我想再玩3分钟”这样常见的问题,妈妈一次短句的回答,就可能会伤害到孩子的性格发展,影响到亲情关系。可见,妈妈的语言,真的要注意了,要尽力“教科书式育儿”,多讲规范化语言,多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

“我想再玩3分钟”,拒绝和妥协都会害了娃,这样回答才对孩子好

继续给大家剖析,我的“教科书式育儿”经验。后来,儿子再问我“妈妈,我想再玩一会,可以吗?”这类的问题,我就会递给儿子一个钟表,让儿子亲自动手定好时间,然后询问孩子说:“你可以做到三分钟后,主动停止玩手机,去书房写作业吗?或者,你有别的方法,能保证自己只玩3分钟吗?”

果然,这招很有效果,儿子定时3分钟后闹钟响起时,儿子虽然不情愿,但还是会主动关掉手机,然后乖乖地开始学习。而我也不必再跟孩子费口舌了,俩人之间毫无争吵。整个过程相当愉快,非常开心。最终,孩子学会了自律,我也成了一个孩子眼中,既宽容又体贴的好妈妈。

“我想再玩3分钟”,拒绝和妥协都会害了娃,这样回答才对孩子好

经验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的切身体会。帮大家总结一下方法,如果您的孩子再撒娇地问您,他想要再玩3分钟,可以吗?您就按照这第三种回答的模板,告诉孩子就可以了。这招的效果很棒,孩子基本都能在闹钟的提醒下,做到守规则,玩到规定的时间就停止了。而且丝毫不影响亲子感情,孩子开心,大人也会很愉快。

总结来看,这招教科书式的回答方法,用到的概念就是“责任转移”。妈妈把看管孩子的任务,转移给孩子自己了。小孩子也是有责任心的,当他答应妈妈要完成任务时,就会抱着这样的信念去有时有晌的玩,并且会进行自我约束。

同时,这里还用到了“有限选择”的理念。“有限选择”就是说,给孩子提供一些带有启发性的提问,具有引导性质。比如,妈妈询问孩子,是否可以玩3分钟后,主动放下手机游戏,去写作业?或者,让孩子自己寻找一种保证方式,保证只玩3分钟,给家长做出承诺。

“我想再玩3分钟”,拒绝和妥协都会害了娃,这样回答才对孩子好

这样的两项或有限制的选择方式下,孩子愿意接受,多数都不会拒绝,相对会很开心地配合家长。毕竟,表面看起来,孩子是自己在做决定,满足了当下的需求。但实质上,却是家长替孩子做出了重要的规定,并给了孩子一定的选择空间。

总结来看,妥协型的爱、拒绝型的爱,都容易伤害到孩子。唯有“教科书式”的育儿方式,所带给孩子的爱,才是家长对孩子最合适的爱。

互动话题:你家孩子还要再玩几分钟时,家长你是如何回答的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