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3000名学生超半数极度反感父母”:这三种爸妈最容易和孩子成仇

作者:主创团·筱恬

前段时间,哥嫂来家里做客,以往一直同行的侄子这次却没有来。

问起原因时,他俩脸上瞬间布满了愁云:“别提了,这孩子现在看见我们就像见了敌人一样,根本就管不了他。”

侄子今年初一,从小哥嫂就对他家教严格。印象中,他是个内向而乖巧的孩子,留给全家人的印象一直都很好。因此,对于他的巨大变化,我感到无比惊讶。

不禁想起此前北京市教委公布的一组数据。在一项针对3000多名中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中,有一个选项是“你对父母的态度”。当时,统计的结果是:

56.28%的孩子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

19.22%的孩子对父母态度冷淡,

13.13%的孩子反感父母,

6.62%的孩子惧怕父母,

仅有4.75%的孩子喜欢自己的父母。

“3000名学生超半数极度反感父母”:这三种爸妈最容易和孩子成仇

也就是说,对父母持负面态度的孩子,竟然超过了95%,而有半数以上的孩子,投给了讨厌指数最强烈的那个选项!

看到如此悬殊的差异,你是不是内心也深受震撼?

自己满腔的“爱之深”,换来的却是子女的“恨之切”;那个被放在心尖上掏心掏肺对待的孩子,到头来竟如此不待见我们!

这到底是为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是哥嫂的困惑,也值得我们所有家长去思考。

家庭教育专家刘凤华曾说:“孩子行为问题的根本是亲子关系的问题。”

事实上,要想教育好孩子,前提条件就是拥有和谐的亲子关系。

我们怎么对待孩子,不仅会决定孩子对我们的态度,也会深刻影响他们的人生。

然而,要想获得孩子的信赖与喜爱,光做到不打不骂不冷暴力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很多细节之处,都决定着我们与孩子相处的质量。

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有这样三种会破坏亲子关系的角色,请记得无论如何都不要扮演。

“3000名学生超半数极度反感父母”:这三种爸妈最容易和孩子成仇

拒绝做唐僧:喋喋不休反复说教

很多父母似乎总习惯了在孩子面前像唐僧一般,遇事反复再三强调、苦口婆心叮咛。

然而对孩子来说,这种唠叨往往非但不管用,而且反而会适得其反。

一方面,这是因为孩子认知的局限性和大脑发育的不成熟,让他们无法对家长的谆谆善诱感同身受。

而另一方面,大人很多空洞的说教和大道理并不走心,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一味灌输,只会更加招致他们的反感。

成都某中学曾经做过一项关于问题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导致学生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中,“父母啰嗦”排名第一,比例高达46.85%。

无独有偶,另一项针对2000多名小学生的统计中,有95%的孩子认为父母啰嗦,50%以上的孩子对此觉得“烦得很”、“很反感”。

“3000名学生超半数极度反感父母”:这三种爸妈最容易和孩子成仇

事实上,亲子交流是否高效,不在于说话的多少。大人的唠叨,恰恰是一种最无效的沟通。

在访谈类节目《圆桌派》中,李玫瑾教授曾指出,跟孩子交流时,尊重他们的感受非常重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话要少,点到为止。

尤其是当孩子到了12岁进入青春期以后,父母的话就是“垃圾”,根本听不进去。因此,聊天发生三到五句即可停止,否则孩子准会嫌烦。

“3000名学生超半数极度反感父母”:这三种爸妈最容易和孩子成仇

可见,与孩子相处时,我们与其做喋喋不休的唐僧,不如花一点智慧与功夫,想办法把那些话掰开了、揉碎了,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去呈现。

只有这样,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真正把话说进孩子的心里面。

“3000名学生超半数极度反感父母”:这三种爸妈最容易和孩子成仇

拒绝做管家:自作主张去包办

不久前大热的电视剧《开端》中,男孩卢迪的成长经历引发了很多观众的热议。

原来,他有一个非常强势的妈妈,对儿子的方方面面都要管。

因为卢迪有哮喘,所以他不被允许打篮球、游泳、养宠物;一旦被发现身上沾着猫毛,母亲就会横加指责。

与此同时,母亲还要求时刻知道儿子人在哪里、在做什么,并且会随心所欲地翻看他的日记。她仿佛管家一样,事无巨细地控制着儿子,什么事都必须按照她的想法来。

“3000名学生超半数极度反感父母”:这三种爸妈最容易和孩子成仇

母亲的所作所为,让卢迪感到窒息。在他乐观热情的背后,实际上藏着很深的心灵创伤。

其实,这正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父母凡事亲力亲为,自作主张安排好一切,为子女操碎了心。

内心深处,有个声音一直在告诉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了孩子好!”

然而,恰恰是这种没有界限感的爱,把孩子越推越远,让他们日益反感、只想逃离。

教育专家王占郡曾在《CC讲坛》节目中指出,孩子想挑战父母、摆脱父母的控制,是成长的正常需求。尤其是到了青春期,孩子将不断为自己争取自主权利和空间。

这时候,如果父母看不到子女成长的使命,依旧不肯放手、不给他们实现独立诉求的机会时,孩子便会通过叛逆的反抗来争取。

爱一旦逾了界、过了头,只会过犹不及,让亲子之间联结的纽带断裂。而这样的亲子关系,自然就会剑拔弩张。

所以,养育路上,不要再做子女的管家。只有把人生的主动权还给孩子,才能收获美满幸福的亲子之情,并让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长。

“3000名学生超半数极度反感父母”:这三种爸妈最容易和孩子成仇

拒绝做PUA大师:以爱之名进行情感勒索

综艺节目《不要小看我》中,一位妈妈的做法带火了一个词——内疚式教育。

她的女儿四岁半。活泼调皮的年纪,难免会惹大人生气。

有一次,女儿有一个作业要背,但试了很多次,却怎么都记不住。完美主义的她坚持要孩子背完才能休息,可眼看着耗到了快深夜一点,娃依然没有搞定。

这位妈妈透露,在情绪崩溃之下,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开始扇自己巴掌。只要女儿背错一句,她就狠抽自己一下。如此失态的样子,把孩子直接吓懵了。

“3000名学生超半数极度反感父母”:这三种爸妈最容易和孩子成仇

通过惩罚自己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这位妈妈的育儿方式,在本质上正是一种情感勒索。

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苏珊 福沃德指出:“情感勒索是控制行动中一种最有力的形式。我们身边关系亲密的亲朋好友会用一些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勒索我们,我们如果不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就有苦头吃。”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父母这样打着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并不少见,除了类似“孩子不好好学习就要跳楼跳井”等极端行为外,更多的会在不经意间体现在言语里。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离婚了,你再不努力对得起我吗?”

“为了供你读书,大人省吃俭用一分钱都舍不得花,你再不用功就太没有良心了。”

“妈妈为了你受了多少罪,你一定要珍惜,要好好学习啊!”

……

大人们总是仗着孩子的爱与依赖,在心理上欺负他们,让他们因为内疚而妥协。

却不曾想,这么做反而可能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让他们变得更加叛逆、冷漠、难以合作。

《情感勒索》这本书里明确强调:这种勒索不仅会让亲子关系崩坏,还会透支孩子对父母的爱,甚至粉碎孩子感知爱的能力。

以爱之名,伤人至深。

家长的情感PUA,是成长中无法承受之重,也是影响亲子感情的隐形杀手。

“3000名学生超半数极度反感父母”:这三种爸妈最容易和孩子成仇

船长型家长,才是亲子关系中理想的教育模式

其实,世界上没有莫名奇妙的疏远。每一种亲子矛盾的背后,都是家长自己都意识不到的伤害。

那么,要想与孩子之间建立健康而积极向上的关系,大人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美国教育专家苏珊 施蒂费尔曼在《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父母要做船长型的家长。

她指出,这样的家长“会给予孩子全心全意的陪伴和关注,风平浪静时,一起体会旅途的惬意和惊喜,暴风骤雨时则要展现出身为船长的冷静和自信,灵活迅速地做出判断,引导孩子在暴风雨中前行。

当和孩子不意见一致时,他们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尝试去理解,但如果觉得自己的建议更合理时,则会坚持立场。”

宏观上把控大方向,细节里处处显关怀。这样的爱,温暖而得体,既保持距离,又随时都在。它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礼物。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