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与艺术沾边864》掰弯只是个过程

虚极子按:一把刀,直也罢,弯也罢,不变的是刀头舔血的日子,最怕的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

文化涵化指的是不同文化在互相接触时所发生的内化现象,这一进程包含接受、综摄、创造等诸多阶段,文化借此摄入外来因素以丰富自身。文化涵化既区别于文化对抗,又区别于文化同化,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地对外来文化、异质文化系统性吸收、改造和重建的过程,同时它还是一个对本土文化进行重估、反思和改造的过程。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波斯细密画圣手阿巴西在其作品里描绘的器物就完美地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涵化交流。

《与艺术沾边864》掰弯只是个过程

▲ 雷扎·阿巴西《卫士挎刀图》

1622-1624年,纸本水彩描金细密画,17.8 x 8.9 cm

美国底特律美术馆藏

这幅《卫士挎刀图》为我们再现了17世纪大马士革弯刀的雄风。“双刃剑,单刃刀,直剑弯刀”似乎是古今中外的定论,但实际上在中古时代,不论波斯,还是大唐,人们惯用的刀都是直刃,更像剑,便于刺击,目的在于给对手造成致命的贯穿伤,当时刀的劈砍功能并不像后世那般突出。刀被掰弯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同时也是异质性文化相互涵化的结果。

《与艺术沾边864》掰弯只是个过程

▲ 唐刀的四种基本样式

萨珊波斯灭亡后,大量优秀的波斯刀匠为避战乱涌入中国,他们不仅提高了唐刀的制作工艺,也使其在装饰上更具西域风采。掌握着先进制刀技术的波斯工匠与唐代高效的官营手工业体系相结合,奠定了唐刀乃至后世中国刀剑发展的基础。唐刀工艺传到北方突厥地区后,习惯了轻骑兵战术的突厥人发现直来直往的唐刀并不适用于在马背上砍杀。于是,弯曲的突厥刀开始出现了,并伴随着塞尔柱苏丹国以及德里苏丹国的扩张,很快就把影响扩散到大马士革刀的供应地——波斯和印度。从此,宛如新月的大马士革弯刀取代了古老的阿拉伯直剑,最终成为最具标志性的穆斯林式武器。

《与艺术沾边864》掰弯只是个过程
《与艺术沾边864》掰弯只是个过程

▲ 19世纪的波斯弯刀

在波斯,这种弯刀有一个形象的学名——沙姆施尔(Shamshir),意为“狮爪”。弯刀的弧度很大,从底端到顶端可达到15度的曲度,但毫无断裂之虞。沙姆施尔的横截面较窄,顶部尖锐如钩,这不禁让人联想起春秋时期的“吴钩”;沙姆施尔的刀柄相对简单,只是采用木头或兽角配上黄铜或钢加以简单装饰而成;柄尾则是稍微偏向一侧的类球形鼻首,这样可以抵消一部分离心力。

《与艺术沾边864》掰弯只是个过程

▲ 16世纪用大马士革精钢打造的波斯弯刀

沙姆施尔的形制在向周边传播的过程中衍生出各式当地弯刀,土耳其的Kilij 或Pusat、印度的Talwar、阿拉伯的Saif都派生自沙姆施尔,就连欧洲近代军官腰间的佩剑实际上也是这种弯刀的变体。

《与艺术沾边864》掰弯只是个过程

▲ [萨法维波斯] 《全副武装的乌兹别克人》

16世纪中叶,17.3 x 10.5 厘米

中国自宋以降,北方游牧民族多次入主中原,传统的东方直刀也随之开始有了被掰弯的倾向。

《与艺术沾边864》掰弯只是个过程

▲ [清] 佚名《乾隆头等侍卫占音保像》

1760年代,绢本水墨设色立轴,188.6 x 95.1 cm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与艺术沾边864》掰弯只是个过程

▲ [清乾隆] 玉柄金桃皮鞘寒锋腰刀,通长9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腰刀的曲度虽然没有达到沙姆施尔的夸张程度,但那向上翘起的刀头、微显弧度的刀鞘和刀柄顶端稍稍偏离的类球形鼻首,种种迹象都透露出近古中国刀已经与时俱进地被掰弯了。一把刀,直也罢,弯也罢,不变的是刀头舔血的日子,最怕的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