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极子按:世间一切皆可收藏,唯独时间是个例外。
仰慕西洋玻璃制造业的康熙皇帝于1696年敕令在北京蚕池口法国教堂东边建立清朝首个皇家玻璃作坊,从此皇室所需玻璃及镜子逐渐实现自给自足。当时清宫梳妆镜极其重视玻璃镜与西洋钟表的结合,仿佛这样做便可以让人在临镜时同时把握空间与时间了。

▲ [英] 铜镀金镜面人打钟,18世纪
高124厘米,宽69厘米,厚3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英] 铜镀金嵌珐琅容镜表,18世纪
高70厘米,宽50厘米,厚29厘米
下图中这件“铜镀金嵌料石花镜表”制作于乾隆年间,外表上看洋味十足,实际上是东西合璧之作:镜框上方所嵌二针小表为英国制造,其余部分都制作于广州。显然,当时的中国人已经熟练掌握了玻璃镜的制造工艺,并开始将注意力投入到尚未解锁的钟表技术里去了。
▲ [清乾隆] 铜镀金嵌料石花镜表
镜高100厘米,宽64.5厘米
韶华易逝,红颜易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明镜应犹在,飞光何处寻?易碎的琉璃镜都能留存至今,可那些美好的时光都流逝到哪里去了呢?世间一切皆可收藏,唯独时间是个例外……
▲ 雷扎·阿巴西《美女临镜图》,细密画册页
我们现在回顾最初在《王母娘娘照妖镜》里提到过的波斯细密画圣手阿巴西的那幅《美女临镜图》,画作完成于17世纪早期,相当于大陆的晚明时期。那么,这位波斯美女手中的带柄玻璃镜有没有可能出现在同一时期明末清初的中国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 [法] 铜镀金嵌料石把镜表,18世纪
通长32厘米,宽10厘米,厚1.5厘米,表径3.5厘米
这把带柄玻璃镜不仅与画中的形制几乎一模一样,而且还将清宫皇室最喜爱的西洋钟表也一并安装在镜子顶端。这件器物让我们又一次见证了无所不在的文化交流。“柄镜”又称“把镜”,顾名思义,这是一种为圆形镜子添加把手以便持握的镜型。中国传统的铜镜基本上都是以圆形具钮为基础造型的,而柄镜则是一种拥有西方血统的镜子形式。
▲ [古埃及] 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女神像柱青铜柄镜”
公元前1540-1296年,38.9 x 20 厘米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 [古埃及] 带柄青铜镜
法国巴黎 卢浮宫博物馆藏
▲ 古希腊陶瓶上的持柄镜女子形象
公元前470-460年,维拉尼德萨出土
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
西方的镜子似乎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带柄的。古埃及人使用的铜镜往往会安装一个不同材质的把手,并且会对把手进行精美的装饰。而伊特鲁利亚的青铜柄镜的把手是青铜镜面的延伸,而且还会像中国铜镜那样注重镜背的雕饰,这些都显示出当地人发达的青铜加工能力。
▲ [伊特鲁利亚]“赫拉哺乳幼年大力神”青铜镜
公元前2世纪
意大利佛罗伦萨 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古罗马镜子的手柄开始缩短,更加有利于持握,此外还出现了便捷的折叠镜。
▲ [古罗马] 庞贝银镜,公元1世纪
近代西方人改进了玻璃镜的工艺后,柄镜告别了青铜,迎来了王者。这就是西方柄镜发展史的基本脉络,那么柄镜又是如何跨越时空来到中国的呢?请看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