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哥原本是直的

虚极子按:被掰弯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文化涵化指的是不同文化在互相接触时所发生的内化现象,这一进程包含接受、综摄、创造等诸多阶段,文化借此摄入外来因素以丰富自身。文化涵化既区别于文化对抗,又区别于文化同化,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地对外来文化、异质文化系统性吸收、改造和重建的过程,同时它还是一个对本土文化进行重估、反思和改造的过程。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波斯细密画圣手阿巴西在其作品里描绘的器物就完美地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涵化交流。

哥原本是直的

▲ 雷扎·阿巴西《卫士挎刀图》

1622-1624年,纸本水彩描金细密画,17.8 x 8.9 cm

美国底特律美术馆藏

这幅《卫士挎刀图》为我们再现了17世纪大马士革弯刀的雄风。其实,早期阿拉伯人使用的并不是月牙弯刀,而是类似于东罗马人常用的直剑。我们今天所说的“大马士革刀”也并不是在大马士革城生产的。历史上的大马士革城是著名的世界商品集散地,而大马士革刀正是流入大马士革城的外来商品之一。实际上,这些刀的真正产地位于自古以金属加工业闻名于世的波斯,尤其是阿拉伯人征服萨珊王朝后,一眼便相中了产自波斯的精美刀剑,从此他们手中又多了一种征服世界的利器。“双刃剑,单刃刀,直剑弯刀”似乎是个古今中外的定论,但是刀果真自古就是弯的吗?当然不是,刀被掰弯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也是异质性文化相互涵化的结果。

哥原本是直的

萨珊波斯灭亡后,大量优秀的波斯刀匠为避战乱涌入中国,他们不仅提高了唐刀的制作工艺,也使唐刀在装饰上更具西域风采。掌握着先进制刀技术的波斯工匠与唐代高效的官营手工业体系相结合,奠定了唐刀乃至后世中国刀剑发展的基础。

哥原本是直的

▲ 西安唐长乐公主墓壁画中的佩刀武士

唐刀分四种形制:仪刀——礼仪用刀,雕琢华美,柄端有龙凤环首,长度超过一般战刀,鞘末着地时,环首可及下颌;横刀——常备战刀,初唐将士几乎人手一口,其长度可达一米;陌刀——长柄长刃,大开大合,是唐代首屈一指的无上利器;鄣(障)刀——防身短刀,便携轻快,一般不适合插入鞘中佩戴。

哥原本是直的

唐刀的锻造吸收了前代百炼钢和局部淬火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本着“好钢用在刀刃上”的理念发展出覆土烧刃和包钢夹钢等新工艺,形成了削铁如泥的新式中国战刀。唐代刀匠对铁矿石的质量要求极高,经常选用大马士革钢作为材料。所以唐刀不论从工艺上讲,还是从材质上看,都当之无愧地堪称中古世界的最优大杀器。

▲ 正仓院北仓38号的金银钿装唐大刀

唐横刀和日本刀的主要区别在于“镡”(xín)——护手或剑格。这是由于两国不同的刀法决定的:日本刀专用于劈斩,对抗时为了防止对方的刀伤到自己持刀的手,所以就需要很大的镡来格开对方顺势劈下来的刀刃。

哥原本是直的

▲ 日本“太刀”(即长刀)铭正恒附菊桐纹散丝卷太刀造

刀身制作于12世纪,刀鞘制作于18世纪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 日本“胁差”(即短刀)

刀身为相州房宗制作于15世纪下半叶到16世纪上半叶

刀鞘制作于18世纪下半叶

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藏

而唐刀的用法更像剑,主要用于刺击,因此唐刀镡的体积一般都不大,主要作用在于防滑,以免误伤自己的手。也正因为唐刀的刺击功能突出,所以刀身形状通常是趋向于笔直的,这一点和用于劈砍的弯刀截然不同。

哥原本是直的

如日本正仓院保存的那把来自中国的“金银钿装唐大刀”,刀柄裹白鲛鱼皮,刀鞘髹黑漆,有“末金缕”之飞云、走兽、花卉和唐草等纹饰,装具银底鎏金,透雕唐草图案,镶嵌蓝绿两色琉璃、水晶和玉,而侧面装饰X纹的刀镡小到极易被忽略,与体量阔大的日本刀镡有云泥之别。

哥原本是直的

日本刀镡也称“锷”

下篇文章我们继续讲述到底是谁掰弯了各国的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