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哥原本是直的

虛極子按:被掰彎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也是東西文化交流的結果。

文化涵化指的是不同文化在互相接觸時所發生的内化現象,這一程序包含接受、綜攝、創造等諸多階段,文化借此攝入外來因素以豐富自身。文化涵化既差別于文化對抗,又差別于文化同化,它是一個潛移默化地對外來文化、異質文化系統性吸收、改造和重建的過程,同時它還是一個對本土文化進行重估、反思和改造的過程。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的波斯細密畫聖手阿巴西在其作品裡描繪的器物就完美地展現了東西方藝術的涵化交流。

哥原本是直的

▲ 雷紮·阿巴西《衛士挎刀圖》

1622-1624年,紙本水彩描金細密畫,17.8 x 8.9 cm

美國底特律美術館藏

這幅《衛士挎刀圖》為我們再現了17世紀大馬士革彎刀的雄風。其實,早期阿拉伯人使用的并不是月牙彎刀,而是類似于東羅馬人常用的直劍。我們今天所說的“大馬士革刀”也并不是在大馬士革城生産的。曆史上的大馬士革城是著名的世界商品集散地,而大馬士革刀正是流入大馬士革城的外來商品之一。實際上,這些刀的真正産地位于自古以金屬加工業聞名于世的波斯,尤其是阿拉伯人征服薩珊王朝後,一眼便相中了産自波斯的精美刀劍,從此他們手中又多了一種征服世界的利器。“雙刃劍,單刃刀,直劍彎刀”似乎是個古今中外的定論,但是刀果真自古就是彎的嗎?當然不是,刀被掰彎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也是異質性文化互相涵化的結果。

哥原本是直的

薩珊波斯滅亡後,大量優秀的波斯刀匠為避戰亂湧入中國,他們不僅提高了唐刀的制作工藝,也使唐刀在裝飾上更具西域風采。掌握着先進制刀技術的波斯工匠與唐代高效的官營手工業體系相結合,奠定了唐刀乃至後世中國刀劍發展的基礎。

哥原本是直的

▲ 西安唐長樂公主墓壁畫中的佩刀武士

唐刀分四種形制:儀刀——禮儀用刀,雕琢華美,柄端有龍鳳環首,長度超過一般戰刀,鞘末着地時,環首可及下颌;橫刀——常備戰刀,初唐将士幾乎人手一口,其長度可達一米;陌刀——長柄長刃,大開大合,是唐代首屈一指的無上利器;鄣(障)刀——防身短刀,便攜輕快,一般不适合插入鞘中佩戴。

哥原本是直的

唐刀的鍛造吸收了前代百煉鋼和局部淬火的技術,并在此基礎上本着“好鋼用在刀刃上”的理念發展出覆土燒刃和包鋼夾鋼等新工藝,形成了削鐵如泥的新式中國戰刀。唐代刀匠對鐵礦石的品質要求極高,經常選用大馬士革鋼作為材料。是以唐刀不論從工藝上講,還是從材質上看,都當之無愧地堪稱中古世界的最優大殺器。

▲ 正倉院北倉38号的金銀钿裝唐大刀

唐橫刀和日本刀的主要差別在于“镡”(xín)——護手或劍格。這是由于兩國不同的刀法決定的:日本刀專用于劈斬,對抗時為了防止對方的刀傷到自己持刀的手,是以就需要很大的镡來格開對方順勢劈下來的刀刃。

哥原本是直的

▲ 日本“太刀”(即長刀)銘正恒附菊桐紋散絲卷太刀造

刀身制作于12世紀,刀鞘制作于18世紀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 日本“脅差”(即短刀)

刀身為相州房宗制作于15世紀下半葉到16世紀上半葉

刀鞘制作于18世紀下半葉

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而唐刀的用法更像劍,主要用于刺擊,是以唐刀镡的體積一般都不大,主要作用在于防滑,以免誤傷自己的手。也正因為唐刀的刺擊功能突出,是以刀身形狀通常是趨向于筆直的,這一點和用于劈砍的彎刀截然不同。

哥原本是直的

如日本正倉院儲存的那把來自中國的“金銀钿裝唐大刀”,刀柄裹白鲛魚皮,刀鞘髹黑漆,有“末金縷”之飛雲、走獸、花卉和唐草等紋飾,裝具銀底鎏金,透雕唐草圖案,鑲嵌藍綠兩色琉璃、水晶和玉,而側面裝飾X紋的刀镡小到極易被忽略,與體量闊大的日本刀镡有雲泥之别。

哥原本是直的

日本刀镡也稱“锷”

下篇文章我們繼續講述到底是誰掰彎了各國的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