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不愿生”的表现在女性、责任在男性

“不愿生”的表现在女性、责任在男性

2022-03-11 08:55·谭浩俊

近日,一篇刊发在2022年第3期《中国青年研究》的论文介绍,基于对重庆市10位“该生”妈妈的深度访谈,发现她们对职场发展、孩子陪伴、亲密关系、个人生活四方面均存在较高期待,而在母职功能教育化、配偶育儿缺位、夫妻关系淡漠、孕育身体体验不佳等因素的影响下,女性认为生育之路更像一个人的旅程,充满风险与孤独。

“不愿生”的表现在女性、责任在男性

虽然这段话听起来有点含糊,有点没有说到位,甚至会被认为是帮助女性推卸责任。但是,仔细想想,说得很有道理,很符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在笔者看来,是到目前为止,在生育问题上点题最到位的一篇文章、一种看法、一个观点。

别看现在到处有人在提鼓励生育方面的意见、建议,包括政策层面、管理层面、资金层面、教育层面、医疗层面、就业层面,等等,有的甚至说得神乎其神的,如拿出GDP多少比例的资金来鼓励生育,给予生二孩、三孩者多少多少补贴、多少多少假期,免掉这个费、那个税的。可是,从年轻人的反应来看,冷静得让人恐惧,根本没有谁在说“可以”、“接受”之类的话。特别是年轻女性,更多的在用一种“冷笑”、“冷眼”的方式对待,或者干脆用一句“你来生”相对。

一、女性为什么会特别“冷淡”地对待生育问题?

为什么女性会特别“冷淡”地对待生育问题呢?特别是已经有了生育经历的女性,会更加反感生育。正如文章所反映的,“女性认为生育之路更像一个人的旅程,充满风险与孤独”。

说实在的,这种观点,表达的是非常符合现状、符合实际、符合女性心理的,也表达了相当一部分女性的想法。其中,男性的责任缺失,是导致女性有这种想法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各种政策、资金等无法弥补的缺失。

“不愿生”的表现在女性、责任在男性

如果比较关注生育问题,比较关注生育女性,比较关注家庭状况的人,可以认真观察一下,在女性生育以及此后的孩子教育、培养、陪伴中,男性能够担负起丈夫、父亲责任的比例有多高,有多少男性做到了“称职”二字。恐怕,这绝对不是一个可以让女性高兴的数据,也不是一个可以促进女性生育的数据。更多情况下,女性生育以后,承担照顾、陪护责任的,或是保姆、阿姨、亲戚,或是双方的父母,特别是女方的父母。更多的丈夫,仍像恋爱时那样,陶醉于精神幸福之中,没有成为一名真正的丈夫、父亲,没有承担起丈夫、父亲的责任。

也许有人会说,有人照顾就行,那么讲究干嘛,是不是太矫情、太考究了。显然,这是对女性不了解的表现,也是对女性不负责任的表现。既然成为别人的丈夫,成为一名父亲,就得承担起丈夫、父亲的责任,就要在妻子最需要的时候陪伴在她的身边,就要从孩子出生的那天起,承担起父亲的责任,与妻子一起教育孩子、培养孩子、陪伴孩子。

为什么生育更像女性一个人的旅程,问题就出在男性身上。他们没有承担起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一定程度上,他们把妻子当成了“二奶”、“三奶”,以为只要自己在外面挣钱,把钱留在家里,再找个阿姨、保姆,让自己的父母照顾妻子和孩子,就算尽到了丈夫、父亲的责任。显然,这是十分荒谬的做法,也是对妻子和孩子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果这样,就不算是一个家,不算是一个丈夫,不算是一位父亲。

正是因为男性没有担负起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也就在很多女性身上产生了恐育心理,甚至不少女性后悔生娃。自然,也就根本不会考虑生二孩、三孩的问题了。在很多家庭,都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男性及其父母,都希望生二孩、三孩,女性及其父母则不希望生二孩、三孩,原因也就在此。男性体会不到女性的生育和带娃的艰难,男性父母对女性的不易体会很淡。女性则深知生娃给自己带来的精神、身体压力与伤害,女性父母则心疼自己的女儿,不想女儿那么辛苦。

“不愿生”的表现在女性、责任在男性

二、男性的责任感需增强

于是,我们不得不更加深入地看问题,鼓励生育,仅仅落实政策、给予物质帮助等,未必能把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的生育积极性调动起来。有人建议,应当给予男性生育方面的假期,以便于更多地陪伴生育的妻子。这个建议好,但有前提,那就是要真心陪护、真心陪伴,要对男性陪护、陪伴妻子,教育、培养孩子,承担家庭责任等提出一些规定与要求,让生育真正成为男女双方共同的事、共同的责任,而不是女性一方面的事和责任,让生育不再是女性一个人的旅程。

从现状来看,“不愿生”的表现在女性,责任则在男性。只要男性的责任感不增强,丈夫、父亲的意识不浓,女性的恐生感就不可能消除,生育的内在动力就不能激发,即便有鼓励生育的政策措施,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