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孩子犯了错误之后,父母要找背后的原因,牢记“奖惩无用论”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不可能不犯错,父母对于犯错孩子的引导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有的父母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会显得暴躁,愿意把自己的情绪状态附加在孩子的身上,却没想过如何解决问题。

孩子犯了错误之后,父母要找背后的原因,牢记“奖惩无用论”

有的父母则会表现得非常柔弱,用自己无力的语言,向孩子阐述自己的“无能为力”,表达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还有一种家长会变得手足无措,甚至用暴力或者冷暴力的方式对待孩子。

在教训过孩子之后,父母也会感到十分后悔,实际上父母在面对犯错孩子的时候,最应该做的就是找到他们犯错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帮助孩子解决根本问题。

孩子犯了错误之后,父母要找背后的原因,牢记“奖惩无用论”

孩子犯错的原因,60%在父母身上,父母要找背后的原因

父母没有给孩子试错的过程。在孩子做某件事的时候,父母总是会着急想要得到正确答案,没有把试错的时间留给孩子,实际上孩子在做错事的时候,他们的大脑是快速运作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在逐渐强化。

当父母打断孩子思考,或者是催促孩子的时候,孩子反倒会频频出错。在父母看来是在犯错误,但是在孩子心目中,这是一个有乐趣,有动力的过程。所以有的时候,并不是孩子刻意去犯错,而是他们在总结成功的经验。

孩子犯了错误之后,父母要找背后的原因,牢记“奖惩无用论”

孩子自身能力不足,所做的事情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有些事情在孩子看来,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此时,85%的孩子选择退缩,也有一部分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选择挑战。

所以,孩子掌握不好就会犯错也是常事,而且他们内心是十分紧张和恐惧的,如果父母没有察觉到孩子的情绪变化,就会觉得孩子不够懂事,或者是能力不足,这样反而会让孩子更加紧张,出错的概率变得更大。

孩子犯了错误之后,父母要找背后的原因,牢记“奖惩无用论”

父母给孩子贴标签,让孩子刻板化。有的父母习惯给孩子贴上“淘气、顽皮、不听话、不懂事”的标签,孩子得到这些标签之后,自然就会倾向于这些形容词,他们也会去验证自己到底是不是父母所说的那种人。

孩子会用犯错的方式来证明父母给的标签,孩子变得更加叛逆,甚至是将错就错。一旦父母给孩子的评论是负面的,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因为这是父母对他的评价,孩子不可能不在乎。

孩子犯了错误之后,父母要找背后的原因,牢记“奖惩无用论”

孩子在犯错后,第一次引导的方式不对。其实孩子在第一次做错事情的时候,父母的反应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第一次孩子做得不好,父母能够耐心地给他时间让他去探索,那么他就会用平和的心态,有条不紊地不紊地解决下面的问题。

如果父母本身就很急躁,并且用暴力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孩子就会记住这种感觉,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首先想到父母对他的威胁、恐吓,甚至是暴力、责骂,所以他们还是会犯错。

孩子犯了错误之后,父母要找背后的原因,牢记“奖惩无用论”

父母应该如何面对犯错的孩子呢?惩罚对于孩子到底有没有作用呢?蒙台梭利曾经在书中写道:“奖励和惩罚对孩子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奖惩对于孩子来说,只是短时间内的心理满足,并不是做这件事情的最终结果。”

所以父母以奖惩为目的教养孩子,就让孩子变得更加功利,必须有利可图,可能在以后欲望变大,自己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所以“奖惩无用论”更加适合孩子。

孩子犯了错误之后,父母要找背后的原因,牢记“奖惩无用论”

父母要牢记“奖惩无用论”

奖励要实际,惩罚要自然。在奖惩方面,原则就是奖励要实际,惩罚要自然。奖励孩子就是要符合孩子当下的需求,以增长孩子见识为主,并不一定是物质上的满足或者是语言上的安慰。

比如孩子完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就可以奖励他去迎接下一个挑战,在挑战前,先带他去进行一次旅行,或者体验一下不一样的生活,感受真实的喜悦感,让他对更好的事物有憧憬,这样的奖励比任何的物质奖励都要有用。

孩子犯了错误之后,父母要找背后的原因,牢记“奖惩无用论”

自然的惩罚就是要让孩子自然地承受结果,自己做的事情就要自己负责,父母不要去包庇,而是要让孩子承担他们犯错后的“自然惩罚”。

比如去幼儿园迟到,早饭就吃不上,就要比其他小朋友少玩一会。玩具弄坏了就不能再玩了,错过了时间,就不可以再玩了。即便孩子在哭闹,那也是正常宣泄情绪,父母要保持冷静,接纳就好。

孩子犯了错误之后,父母要找背后的原因,牢记“奖惩无用论”

惩罚的目的在于纠正行为,不在于认错。孩子犯了再大的错误,他的背后都隐藏着恐惧和害怕,他们担心再次被父母责备或者是打骂,所以父母要积极纠正孩子的行为,严肃地告诉孩子接下来如何去做,而不是一直在纠结孩子做得对与错。告诉孩子怎样做,要比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更加重要。

所以在孩子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之后,就不要再纠结犯错误的过程以及原因,而是要找到结果,去解决根本问题,让孩子自己去体会,理清思路,这样孩子在以后也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孩子犯了错误之后,父母要找背后的原因,牢记“奖惩无用论”

防患未然,规矩在先行动在后。任何错误的发生,都是缺少做之前的预判,所以,在做每件事之前,至少要有行动计划,试着够帮助孩子理清他们的思路,按照计划一步一步进行。

在计划进行当中,也要适时地调整孩子的状态以及心理,父母要在做事之前就讲明事情的规范性以及严谨性,甚至也可以让孩子自由去发挥。

但是前提是要和孩子提前说好,并且陪着孩子一起去履行规定,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减少40%的犯错率。所谓的犯错,可能也是家长心目当中的犯错,并不是孩子真正意义上的行为错误,所以父母只要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第一时间进行纠正就可以了。

孩子犯了错误之后,父母要找背后的原因,牢记“奖惩无用论”

写在最后:孩子犯错的本意可能是想引起父母的关注,宣泄心里的不满,甚至是在练习自己的能力,所以父母一定不要觉得孩子犯错是大事,而是要让孩子知道,正是因为他们有了错误,才会有改正的机会,也有了父母去教育孩子的机会。父母要保持着感恩之心,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引导孩子不断成长,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今日话题:您觉得“奖惩无用论”是否可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