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不能对孩子说“偷”?

早上出门前,孩子跟奶奶起了争执,孩子想自己去上学,但是奶奶不允许,因为孩子早饭吃得太少,还要一个人去上学,奶奶认为孩子就是想自己去学校门口买零食,这意味着她怀疑孩子偷钱了。这让孩子很愤怒,于是争吵了起来。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对某些道德层面的违规行为理解的并不透彻,对道德常规的限制也没有过多的重视,反而是大人因为经历的太多而更敏感一些,更容易上纲上线。

为什么不能对孩子说“偷”?

比如,孩子在学校时,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但他并没有偷东西的概念,老师会顾及孩子的感受,不去当面指责,而是跟家长沟通,让家长教育一下孩子。这其实就是告知家长:我认为你的偷东西了,但我没有伤害他,你私下的教一教吧。家长也很小心,回来跟孩子沟通也不敢直接挑明,就小心地说一句,不能偷东西啊,偷东西是不对的。其实老师和家长在小心的时候,就说明他们已经在内心,给孩子贴上了偷东西的标签。

“偷”这个字,对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友善的,甚至可以说,有些过分,用了这个字,就是给孩子贴了一个标签,一个很伤人自尊的标签,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孩子其实只是没有遵守规则,什么规则呢?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这个规则,相信大人都有教过,只是孩子并没有重视起来。这就像老师要求上课不能讲话,但他忍不住地讲了,就这么简单的规则,但是如果只是上课说话了,家长可能就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如果说是偷东西,家长就更紧张一些,为什么呢?因为大人对“偷”这件事很敏感,大人更在意的是“偷”这个概念,同一个行为,贴上不同的标签,最后给人们心理上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为什么不能对孩子说“偷”?

其实就是孩子很想要一样东西,但是又要不到,所以只能“偷”,这就是矛盾生发出来的行为,那我们需要做的是去解决这样的矛盾,而不是给孩子的行为贴标签,让孩子感到羞耻,从而以此为戒,希望孩子不再犯错,这样是通过伤害孩子解决表面问题,实际上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反而把孩子推得更远,这必然会在下一次矛盾出现时重新引发错误行为。

孩子会犯很多错,就像撒谎,偷东西,脾气坏,但这些行为都是大人给他贴上的标签,如果我们撕掉这些标签,就能看到真相:孩子是想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是他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如果我们告诉孩子他可以使用哪些办法,可以怎样沟通解决,去支持他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他就不会去使用那个错误的方法了,这才是正确引导了孩子,真正的帮助了孩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