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嗓门VS蚊子音,教会孩子控制音量,变成人见人爱的小萌娃!

有时候孩子说话的声音,也让家长头疼。

要么就是大喊大叫,成了公共场合的“熊孩子”;

要么就是畏畏缩缩,给家长急得恨不得替孩子说;

都喜欢落落大方,说话不卑不亢的萌娃,那怎么才能让孩子控制好自己说话的音量呢?

蓝莓妈妈的建议是:先关注孩子的心理情绪,再教会孩子说话的艺术。

不自信,让孩子不知该如何表达

如果我们在同一个空间里,你对我说话,而我毫无反应,你会怎么办?

是的,会再大声一点。

如果还是没有反应,声音就会更大。

如何我们在同一空间里,不论你对我说什么,我都给予反驳的呵斥态度,你会怎么办?

是的,会变得畏畏缩缩,怀疑自己,不断思考到底哪里做错了,下次再说的时候会把注意力放在尽量不犯错上。

大嗓门VS蚊子音,教会孩子控制音量,变成人见人爱的小萌娃!

很多时候,孩子们是这两种情绪交替进行。

当孩子想表达时,会努力想让父母和老师听见,和自己交流,期待得到认可、安慰或者鼓励,我们的回应会不断加深孩子在沟通这件事儿上的反应和信心。

事实上,幼儿到了3岁以后,随着大脑的迅速发育,听音器官和发音器官相应成熟,语言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孩子不仅爱学说话,爱提问,爱听别人说话,也喜欢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大嗓门VS蚊子音,教会孩子控制音量,变成人见人爱的小萌娃!

但由于受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的限制,幼儿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缺乏认识,对概念的理解不准确,在表达时也会由于认识不足和发育限制出现重复、停顿、不连贯、吃力的现象,这是非常正常的。

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耐心的听孩子说完,引导孩子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概念,鼓励孩子慢慢思考着把话说得更加清晰。

家长愿意听,孩子才愿意说

一般情况下,只要家长表现出乐于倾听,孩子的感受和体会都是比较积极的,也会耐心地听家长给的建议。

所以家长要做到三点:第一不打断孩子说话,哪怕孩子即将要说出的话,家长早就知道,也不要打断,更不要早早地说,“这我早都知道了。”或者“不要再说了,赶紧去吃饭/换衣服/写作业吧!”这些反馈会让孩子的表达欲受挫,形成负面情绪;

大嗓门VS蚊子音,教会孩子控制音量,变成人见人爱的小萌娃!

第二,要让孩子在与父母对话时感受到平等,是实实在在的沟通,不是被哄着,也不是被敷衍,更不是被专制地灌输一些思想,而是像朋友一样的交流,这样的话,孩子慢慢放松下来,自然可以学会正确表达;

第三,如果家长实在忙碌,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更要注意对孩子说话时的自我调控,可以先跟孩子说明自己当下的心情,告诉孩子哪怕妈妈爸爸面色不悦也不是因为他做错了事儿,不要紧张,但是爸爸妈妈也需要独处安静的时间。

大嗓门VS蚊子音,教会孩子控制音量,变成人见人爱的小萌娃!

有时候,父母也不妨“柔弱”一些,告诉孩子父母也有疲惫的时候,他需要学会承担责任和照顾关爱别人。

虽然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但是对父母的依赖和倾诉欲望是相同的,只要我们善于利用孩子们的成长关键期,就能培养出彬彬有礼的高情商萌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