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父母输得起,孩子才能赢!

著名教育学家卢乐山曾说:家长的心态,是孩子成长的晴雨表。

家长对待孩子得失、成败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看自己、看世界的方式。

输不起的家长,如何养出赢得了的孩子?

就这么一个孩子,我输不起

表哥家的阳阳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了,学习成绩还不错。前阵子表哥忙,就把孩子放在我家住了几天。我发现这个孩子格外好强。

周末我陪他玩大富翁,阳阳如果输了就会一直哭,还经常作弊;他提出要管“银行”,结果偷偷从“银行”里抽出钱给自己用;掷骰子的时候为了更好的点数,经常要求重新掷一次......

想想表哥平时教育孩子的的口头禅:

“考不进前五名就完蛋了,肯定上不了XX初中!”

“上不了XX初中就完了,进重点高中肯定没戏!”

“如果连重点高中都考不上,更别提重点大学,你这辈子就完了!”

父母输得起,孩子才能赢!

“完了!完了!完了”,阳阳的世界里充斥着“不这么做,就完了”,这种不健康的危机感让他好胜心过强,以致于连玩个小游戏输了都要大哭耍赖。

我把这件事和表哥说,他却认为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当然应该培养孩子争强好胜的心!

他还说:“就这一个孩子,我输不起!”

孩子有“不服输”、“不想输”的想法是好的,但“不能输”或者“输不起”却容易导致孩子过度偏执。

一个过度偏执于“赢”的孩子,现在可能只是在游戏中作弊,将来一旦走向社会,为了达成目的而不择手段,那他的人生才叫真正的“完了”!

家长不能输,导致孩子赢不起

一位资深的幼教工作者表示:

在幼儿园中几乎过半的孩子都要求凡事都要以“我”为优先,十分在意得失输赢。连一个小小的互动游戏都不能输,输了就耍赖、大哭、不愿继续玩。

有的孩子更是经不起一点挫折,如果他认为活动或任务有些困难,自己可能会做不好,当不了第一名,就干脆放弃不做,再三劝导下都不愿尝试。

父母输得起,孩子才能赢!

家长们都希望孩子将来是成功人士,但可能没有多少家长知道,成功人士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输得起”,而现在的教育理念往往给孩子灌输的却是“不能输”的理念。其实,比起输赢,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拥有强大的内心。

有一个著名的实验:一共有三只笼子,笼子里都关着一只老鼠。第一只笼子里有个开关,踩一下就会有食物送进来,老鼠很快就掌握了能吃到食物的诀窍;第二只笼子也有个开关,但是踩一下就会被电击,老鼠再也不踩了;而第三只笼子里的开关,踩一下会有食物,再踩一下会被电击,如此反复,笼子里的老鼠就纠结死了,不知道踩还是不踩。

我们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第三个笼子里的老鼠”,活在纠结之中,不知道怎么做才好。所有家长都希望孩子将来是成功人士,纵观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他们有个共同特质,那就是“输得起”,但是现在的教育,给孩子灌输的却是“不能输”。如果“不能输”,那这孩子就不具备“去赢”的特质,反而可能“眼高手低”,希望得到好的东西,却不具备争取的能力。所以,他很纠结、痛苦。

培育一个孩子成长,就像驾驶着一艘船前往远方,但是彼岸在哪里,很多家长心里并没有谱。大家不了解,花在孩子身上的经历和力气比别人都多,可最终到不了彼岸,问题出在哪里?就在于家庭教育观念出现了偏差。

今日的孩子有哪些特性?今日的家庭理念究竟要培养什么人?只有架构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理念,理解孩子,才能找准“这艘船”的航向。其实,只有家长自己真正明白什么才是过得好,培养孩子才是有方向的。

目前的家庭教育,面临的是全新的问题。在教育孩子时,只有清楚地知道现在的孩子是什么,在与孩子互动时才不会犯大的错误,会在孩子出现某种情况时理解他、帮助他。现在的孩子具有与生俱来的孤独感。人一旦感觉到孤独,就会无端地伤感,莫名其妙地流眼泪。曾经有一个案例,一位母亲焦急地对心理医生说,女儿每天临睡前一定要哭一次,这就是孤独感所引起的。人一旦觉得孤独,思考力就会变得很强。现在一个4岁的孩子,会发呆,会思考,他们的痛苦已经跟上一代人小时候所感受到的痛苦完全不一样了。

现在的孩子情感负担太重。大部分孩子是家里的“独苗苗”,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基本每一个孩子身边,都围绕了6个满怀期盼的长辈,这让孩子感觉到巨大的情感负担。这很可能就导致身上的负担太重,反而让孩子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我报答不了你们的恩情,你们也不要在我身上倾注太多的期望。

现在的孩子压力空前。孩子会感受到很多焦虑的情绪,这种情绪可能来自老师,也可能来自家长。从小学开始,老师就显得很焦虑,他们既是应试教育的执行者,也是受害者,这样的老师嘴上念叨着的永远是考试,传达给孩子的情绪永远是焦虑的。而孩子回到家,家长如果比老师还要焦虑,这样永远沉浸在别人焦虑情绪中的孩子会是止步不前的。因此,作为家长,要告诉孩子,父母的幸福不是你给的,我们抚养你长大是天经地义的,并不是等价交换,幸福是自己人生的主观体验。

现在的孩子被父母保护的像是温室里的花朵,在关爱和赞扬声中长大,经受不起任何风吹雨打。

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说过:“对于不屈不挠的人来说,没有失败这回事”。可是如果孩子因为怕输,就不敢竞争不敢尝试,又谈何不屈不挠呢?没有经历过“输”,怎么会有“赢”?

孩子怕输是因为父母太过计较

孩子怕输、怕得不了第一名,所以干脆连试都不愿意试一下。究其原因,可能是父母亲太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

父母输得起,孩子才能赢!

你有没有当着孩子的面说过诸如此类的言论:

“隔壁小花学习成绩多好呀!羡慕死了。”

“对街小明又获奖啦!又是别人家的孩子,唉。”

“小强成绩都退步了,你可别再和他玩了!”

如果连家长自己都觉得赢了就千好万好,输了就人生灰暗,孩子又怎么能不怕输呢?

输了爸爸妈妈不爱我了怎么办,同学们不和我玩了怎么办,老师当众批评我怎么办?......

“输”的代价太大了!

为了“不输”,最好不与人竞争,哪怕会失去“赢”的机会。

成功失败对孩子来说只是一个模糊的定义,可父母的表现却会深深地烙在他的心里,影响着孩子对输赢的看法。

为什么有的孩子输了一次,却能继续向前,争取赢更多次;为什么有的孩子同样是输了一次,却从此一蹶不振,甚至会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家孩子是冠军,可冠军只有一个,大多数人都得经历失败与挫折。只有家长拥有“输的起”的好心态,孩子才能专心享受比赛的过程,既不被失败打击到灰心,也不被胜利冲昏掉头脑。

输得起,才能赢得起

看到对方的胜利,衷心的赞赏和祝福,再以满格的状态投入到下次比赛中去,这种心态就是赢得起。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安杰拉·达克沃思总结过:

一个人成功的核心要素,不是智商,不是情商,不是家境,更不是所谓的考试成绩,而是这个人的心理韧性。

曾经,32岁老将巩立姣在拿下金牌的时候,她哭了。她说:

“我终于做到了!为这一天,我等待了21年!人一定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今天我终于实现了。”

父母输得起,孩子才能赢!

在这次奥运会之前,巩立姣一直是国内女子铅球的希望,但每次她信心满满地想要在奥运会拿下金牌时,命运总是给她一棒子。

上一届的里约奥运会中,带着极大期许第三次站在奥运赛场上的巩立姣在一场雨战中发挥失常,仅获得第四名。

父母输得起,孩子才能赢!

当时的巩立姣已经28岁了,这也是很多运动员退役的年纪。伤病缠身再加上挫败感,让她十分迷茫。但最后她还是坚持下来了。

她对自己说:“心里的梦想还没实现,一定要坚持下去。”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她的跌倒后又重新爬起来,她才能站上今天的位置。

父母输得起,孩子才能赢!

没有人会一直赢,我们的生活也常常遭遇各种失败。比起如何赢,更要教会孩子输得起。

只有输得起的人,才敢于不断尝试和挑战,才有超越自我的可能。

输得起的家长明白失败的价值和意义,教育出的孩子也大气、自信,给孩子的人生更多启发和弹性,孩子自然勇往直前。

说了这么多,“输得起”的家长到底什么样?

01

输得起的家长,嘴里没有“别人家的孩子”

家长的行为和言语不要给孩子造成心理暗示,比如,孩子哪项行为比其他孩子好,就拼命地表扬他,而孩子哪一项比其他孩子差了,就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一定的失望,一直在孩子耳边念叨“别人家孩子”很容易让孩子形成巨大的压力和强烈的自卑感。

不要用“别人家的孩子”伤害自己家的孩子,因为“别人家的孩子”也并非样样都好。

能说爱笑的孩子难专注,细致思辨的孩子多沉默,每一个孩子的优势劣势都是并存的、相对的。以己之短比人之长,往往会伤了孩子的进取心。

殊不知在别的家长眼中,你家的孩子也有许多闪闪发光的优点呢!

02

输得起的家长,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

小测试要考第一,学钢琴要过十级,玩游戏要拿大奖,学习成绩更是得全校第一!样样争先的结果,往往是样样平庸,全能型的神童能有几个?

孩子的能力和精力有限,能把关键的、擅长的事情做好做精,就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毕竟人生那么长,现在对一些事情的争先和计较,也许过个五年十年就发现,早一点集中精力抓关键,也许对孩子成长更有益。

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有时不失为一种智慧,一种远见。

03

输得起的家长,不焦虑、不盲从、不放弃

有输有赢,才有进取有突破。有些家长过于焦虑,常给孩子灌输“输=失败=人生完蛋”的理论。人生的每一天都崭新又未知,作为家长怎么能忍心用自己的思想限制孩子的未来呢?

焦虑的家长易盲从,孩子也会跟着不自信,在学习和生活上轻言放弃。孩子如果凡事缺乏独立判断,遇难止步,又怎么有机会赢?更别提做什么常胜将军!

*本微信公众号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