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母輸得起,孩子才能赢!

著名教育學家盧樂山曾說:家長的心态,是孩子成長的晴雨表。

家長對待孩子得失、成敗的态度,會影響孩子看自己、看世界的方式。

輸不起的家長,如何養出赢得了的孩子?

就這麼一個孩子,我輸不起

表哥家的陽陽今年上國小三年級了,學習成績還不錯。前陣子表哥忙,就把孩子放在我家住了幾天。我發現這個孩子格外好強。

周末我陪他玩大富翁,陽陽如果輸了就會一直哭,還經常作弊;他提出要管“銀行”,結果偷偷從“銀行”裡抽出錢給自己用;擲骰子的時候為了更好的點數,經常要求重新擲一次......

想想表哥平時教育孩子的的口頭禅:

“考不進前五名就完蛋了,肯定上不了XX國中!”

“上不了XX國中就完了,進重點高中肯定沒戲!”

“如果連重點高中都考不上,更别提重點大學,你這輩子就完了!”

父母輸得起,孩子才能赢!

“完了!完了!完了”,陽陽的世界裡充斥着“不這麼做,就完了”,這種不健康的危機感讓他好勝心過強,以緻于連玩個小遊戲輸了都要大哭耍賴。

我把這件事和表哥說,他卻認為現在社會競争這麼激烈,當然應該培養孩子争強好勝的心!

他還說:“就這一個孩子,我輸不起!”

孩子有“不服輸”、“不想輸”的想法是好的,但“不能輸”或者“輸不起”卻容易導緻孩子過度偏執。

一個過度偏執于“赢”的孩子,現在可能隻是在遊戲中作弊,将來一旦走向社會,為了達成目的而不擇手段,那他的人生才叫真正的“完了”!

家長不能輸,導緻孩子赢不起

一位資深的幼教工作者表示:

在幼稚園中幾乎過半的孩子都要求凡事都要以“我”為優先,十分在意得失輸赢。連一個小小的互動遊戲都不能輸,輸了就耍賴、大哭、不願繼續玩。

有的孩子更是經不起一點挫折,如果他認為活動或任務有些困難,自己可能會做不好,當不了第一名,就幹脆放棄不做,再三勸導下都不願嘗試。

父母輸得起,孩子才能赢!

家長們都希望孩子将來是成功人士,但可能沒有多少家長知道,成功人士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那就是“輸得起”,而現在的教育理念往往給孩子灌輸的卻是“不能輸”的理念。其實,比起輸赢,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擁有強大的内心。

有一個著名的實驗:一共有三隻籠子,籠子裡都關着一隻老鼠。第一隻籠子裡有個開關,踩一下就會有食物送進來,老鼠很快就掌握了能吃到食物的訣竅;第二隻籠子也有個開關,但是踩一下就會被電擊,老鼠再也不踩了;而第三隻籠子裡的開關,踩一下會有食物,再踩一下會被電擊,如此反複,籠子裡的老鼠就糾結死了,不知道踩還是不踩。

我們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第三個籠子裡的老鼠”,活在糾結之中,不知道怎麼做才好。所有家長都希望孩子将來是成功人士,縱觀社會上的成功人士,他們有個共同特質,那就是“輸得起”,但是現在的教育,給孩子灌輸的卻是“不能輸”。如果“不能輸”,那這孩子就不具備“去赢”的特質,反而可能“眼高手低”,希望得到好的東西,卻不具備争取的能力。是以,他很糾結、痛苦。

培育一個孩子成長,就像駕駛着一艘船前往遠方,但是彼岸在哪裡,很多家長心裡并沒有譜。大家不了解,花在孩子身上的經曆和力氣比别人都多,可最終到不了彼岸,問題出在哪裡?就在于家庭教育觀念出現了偏差。

今日的孩子有哪些特性?今日的家庭理念究竟要培養什麼人?隻有架構一個好的家庭教育理念,了解孩子,才能找準“這艘船”的航向。其實,隻有家長自己真正明白什麼才是過得好,培養孩子才是有方向的。

目前的家庭教育,面臨的是全新的問題。在教育孩子時,隻有清楚地知道現在的孩子是什麼,在與孩子互動時才不會犯大的錯誤,會在孩子出現某種情況時了解他、幫助他。現在的孩子具有與生俱來的孤獨感。人一旦感覺到孤獨,就會無端地傷感,莫名其妙地流眼淚。曾經有一個案例,一位母親焦急地對心理醫生說,女兒每天臨睡前一定要哭一次,這就是孤獨感所引起的。人一旦覺得孤獨,思考力就會變得很強。現在一個4歲的孩子,會發呆,會思考,他們的痛苦已經跟上一代人小時候所感受到的痛苦完全不一樣了。

現在的孩子情感負擔太重。大部分孩子是家裡的“獨苗苗”,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基本每一個孩子身邊,都圍繞了6個滿懷期盼的長輩,這讓孩子感覺到巨大的情感負擔。這很可能就導緻身上的負擔太重,反而讓孩子産生“破罐子破摔”的念頭:我報答不了你們的恩情,你們也不要在我身上傾注太多的期望。

現在的孩子壓力空前。孩子會感受到很多焦慮的情緒,這種情緒可能來自老師,也可能來自家長。從國小開始,老師就顯得很焦慮,他們既是應試教育的執行者,也是受害者,這樣的老師嘴上念叨着的永遠是考試,傳達給孩子的情緒永遠是焦慮的。而孩子回到家,家長如果比老師還要焦慮,這樣永遠沉浸在别人焦慮情緒中的孩子會是止步不前的。是以,作為家長,要告訴孩子,父母的幸福不是你給的,我們撫養你長大是天經地義的,并不是等價交換,幸福是自己人生的主觀體驗。

現在的孩子被父母保護的像是溫室裡的花朵,在關愛和贊揚聲中長大,經受不起任何風吹雨打。

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說過:“對于不屈不撓的人來說,沒有失敗這回事”。可是如果孩子因為怕輸,就不敢競争不敢嘗試,又談何不屈不撓呢?沒有經曆過“輸”,怎麼會有“赢”?

孩子怕輸是因為父母太過計較

孩子怕輸、怕得不了第一名,是以幹脆連試都不願意試一下。究其原因,可能是父母親太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

父母輸得起,孩子才能赢!

你有沒有當着孩子的面說過諸如此類的言論:

“隔壁小花學習成績多好呀!羨慕死了。”

“對街小明又獲獎啦!又是别人家的孩子,唉。”

“小強成績都退步了,你可别再和他玩了!”

如果連家長自己都覺得赢了就千好萬好,輸了就人生灰暗,孩子又怎麼能不怕輸呢?

輸了爸爸媽媽不愛我了怎麼辦,同學們不和我玩了怎麼辦,老師當衆批評我怎麼辦?......

“輸”的代價太大了!

為了“不輸”,最好不與人競争,哪怕會失去“赢”的機會。

成功失敗對孩子來說隻是一個模糊的定義,可父母的表現卻會深深地烙在他的心裡,影響着孩子對輸赢的看法。

為什麼有的孩子輸了一次,卻能繼續向前,争取赢更多次;為什麼有的孩子同樣是輸了一次,卻從此一蹶不振,甚至會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

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家孩子是冠軍,可冠軍隻有一個,大多數人都得經曆失敗與挫折。隻有家長擁有“輸的起”的好心态,孩子才能專心享受比賽的過程,既不被失敗打擊到灰心,也不被勝利沖昏掉頭腦。

輸得起,才能赢得起

看到對方的勝利,衷心的贊賞和祝福,再以滿格的狀态投入到下次比賽中去,這種心态就是赢得起。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安傑拉·達克沃思總結過:

一個人成功的核心要素,不是智商,不是情商,不是家境,更不是所謂的考試成績,而是這個人的心理韌性。

曾經,32歲老将鞏立姣在拿下金牌的時候,她哭了。她說:

“我終于做到了!為這一天,我等待了21年!人一定要有夢想,萬一實作了呢,今天我終于實作了。”

父母輸得起,孩子才能赢!

在這次奧運會之前,鞏立姣一直是國内女子鉛球的希望,但每次她信心滿滿地想要在奧運會拿下金牌時,命運總是給她一棒子。

上一屆的裡約奧運會中,帶着極大期許第三次站在奧運賽場上的鞏立姣在一場雨戰中發揮失常,僅獲得第四名。

父母輸得起,孩子才能赢!

當時的鞏立姣已經28歲了,這也是很多運動員退役的年紀。傷病纏身再加上挫敗感,讓她十分迷茫。但最後她還是堅持下來了。

她對自己說:“心裡的夢想還沒實作,一定要堅持下去。”

事實上,也正是因為她的跌倒後又重新爬起來,她才能站上今天的位置。

父母輸得起,孩子才能赢!

沒有人會一直赢,我們的生活也常常遭遇各種失敗。比起如何赢,更要教會孩子輸得起。

隻有輸得起的人,才敢于不斷嘗試和挑戰,才有超越自我的可能。

輸得起的家長明白失敗的價值和意義,教育出的孩子也大氣、自信,給孩子的人生更多啟發和彈性,孩子自然勇往直前。

說了這麼多,“輸得起”的家長到底什麼樣?

01

輸得起的家長,嘴裡沒有“别人家的孩子”

家長的行為和言語不要給孩子造成心理暗示,比如,孩子哪項行為比其他孩子好,就拼命地表揚他,而孩子哪一項比其他孩子差了,就有意無意地表現出一定的失望,一直在孩子耳邊念叨“别人家孩子”很容易讓孩子形成巨大的壓力和強烈的自卑感。

不要用“别人家的孩子”傷害自己家的孩子,因為“别人家的孩子”也并非樣樣都好。

能說愛笑的孩子難專注,細緻思辨的孩子多沉默,每一個孩子的優勢劣勢都是并存的、相對的。以己之短比人之長,往往會傷了孩子的進取心。

殊不知在别的家長眼中,你家的孩子也有許多閃閃發光的優點呢!

02

輸得起的家長,不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

小測試要考第一,學鋼琴要過十級,玩遊戲要拿大獎,學習成績更是得全校第一!樣樣争先的結果,往往是樣樣平庸,全能型的神童能有幾個?

孩子的能力和精力有限,能把關鍵的、擅長的事情做好做精,就已經赢在了起跑線上。畢竟人生那麼長,現在對一些事情的争先和計較,也許過個五年十年就發現,早一點集中精力抓關鍵,也許對孩子成長更有益。

不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有時不失為一種智慧,一種遠見。

03

輸得起的家長,不焦慮、不盲從、不放棄

有輸有赢,才有進取有突破。有些家長過于焦慮,常給孩子灌輸“輸=失敗=人生完蛋”的理論。人生的每一天都嶄新又未知,作為家長怎麼能忍心用自己的思想限制孩子的未來呢?

焦慮的家長易盲從,孩子也會跟着不自信,在學習和生活上輕言放棄。孩子如果凡事缺乏獨立判斷,遇難止步,又怎麼有機會赢?更别提做什麼常勝将軍!

*本微信公衆号對所有原創、轉載、分享的内容、陳述、觀點判斷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僅供讀者參考,釋出的文章、圖檔等版權歸作者享有。部分轉載作品、圖檔如有作者來源标記有誤或涉及侵權,請原創作者友情提醒并聯系小編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