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的过程中,与孩子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很多时候家长会发现,不管自己好说歹说,娃就是不听,甚至和你对着干。
带娃带到心累崩溃。
但是换个角度想,你真的理解孩子的内心吗?
场景一:

场景二:
(图片来自公众号:联合国基金会)
这样的对话,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
家长们在处理跟孩子有关的问题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开启“紧张模式”。
如果家长在背景情况还没有了解清楚之前,就提建议或直接训斥,孩子可能会觉得不被理解、不被重视、不被关爱。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社会情感学习家庭活动指导手册》中给了家长十点建议,帮助家长走进孩子内心,更好与孩子相处。
01避免过度批评、嘲笑孩子
许多家长可能意识不到,自己正在对孩子进行语言暴力。
比如,过分在意孩子的错误;
孩子每次犯错,都会猛烈批评,不断纠正孩子的行为举止;
嘲笑他们犯的错,特别是有外人在场时;
在孩子尝试完成一项简单任务时强行介入等。
其实这样做,无时无刻都在削弱孩子的自信心。
建议家长察觉到自己的这种潜藏的习惯,避免批评、嘲讽或贬低孩子,不拿孩子开玩笑。
当孩子学习新事物时,给他们时间和空间,允许犯错。
与孩子交流时,对事不对人,针对具体行为进行沟通,避免为孩子的品格贴标签。
02合理表扬,正确引导孩子
用平静、沉着的口气和孩子说话。
针对孩子的行动表现做出具体的称赞。
在称赞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孩子提供适当提示。
03了解孩子的生活世界
了解孩子生活中的人和事,熟悉孩子经常出入的场所。
花时间了解孩子的学校,参与孩子的课外活动。
定期与孩子聊天,进行一些亲子活动,了解孩子周围的人。
04将孩子的经历转化为成人的经历来理解
把孩子的处境转化为成人的处境来理解,可以帮助家长更加理解孩子经历的一切。
例如当你站起来准备做报告时,却无意间听到一个同事在下面议论你的穿衣打扮,你会有何感受?
05孩子遇到问题时,不强加你的办法
当孩子不肯接受家长提供的建议时,家长经常感到很受打击。
然而,孩子通常不是按照这种方式学习和成长的。
06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尊重孩子的意愿
家长允许孩子做出选择,是在帮助孩子建立自尊感。
当孩子提出要求时,不管多么渺小,都请不要轻易拒绝,而是要认真聆听并给他们回应或赞许,这对孩子很重要。
07分享孩子的梦想和渴望
家长可以花一点时间了解孩子的愿望。
例如,如果十几岁的孩子对家长说,他想要一辆新自行车。
家长可以试着这样回答:
“我能理解你为什么想要一辆自行车。你想骑上它去兜风,是这样吗?““如果身边的好朋友都有一辆自行车该有多好啊!如果爸爸能带你一起去骑车、去兜风,该多好啊!我们可以……”
在这个对话中,家长在和孩子开始探索外出兜风。此时,有没有自行车已经不是很重要了。
08对孩子要诚实
千万别在孩子面前做假。
如果家长为了敷衍,反复说“我理解”,这会让孩子逐渐失去对家长的信任。
家长应该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说出“我理解你”。
如果不太确定是否理解孩子,可以通过重复孩子的话语、说出自己看到的情况、问问题等方法回应孩子,保证彼此之间的交流是顺畅的。
09和孩子共同阅读
优秀的儿童图书是家长教孩子练习社会情感能力的好帮手。
书中的故事可以直观地向孩子展示,人们是如何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不同的问题的。
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讲者和听者可以随时停下来,讨论故事中发生了什么。
10保持耐心,理解和相信孩子
体会孩子在那一刻的感受,当家长愿意和孩子坐下来一起面对问题时,
首先就是在向孩子说明:家长对待他的事情很认真,
其次在表明这件事情很重要,需要投入精力去思考。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需要把握两条重要的原则:
一是允许所有的感受,但不允许所有的行为。
二是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并不是完全的民主关系,需要由家长决定何种行为是被允许的。
带娃实属不易,路途任重而道远。
这个过程也需要家长不断学习,需要我们沉住耐心,走进孩子的内心,倾听孩子的声音,
这样才能建成良好亲子关系,陪伴宝贝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