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孩子“躺平”玩手机,智慧家长一番简单操作,让儿子抵制住了诱惑

每个年代的孩子都有其独特的成长环境,都有其相应对的躁动、叛逆等特征,可新时代00后这一代的孩子,最让父母伤透脑筋的莫过于,在孩子的眼中心里,一部手机比亲爹亲娘还亲。

一提及手机这事,估计大多数家长都感同身受,甚至还有点惺惺相惜。与孩子母慈子孝的场景家家相相似,只要不限制使用手机;其实与孩子闹得鸡飞狗跳的时候,也大多数都是因为孩子使用手机。

孩子“躺平”玩手机,智慧家长一番简单操作,让儿子抵制住了诱惑

这不,寒假才刚刚过去,孩子的前脚还没有跨进学校的大门,父母就迫不及待地找同伴倒苦水:现在的孩子太依赖手机了,每天直升机般监控,都没法杜绝孩子沉迷手机,这可怎么办才好?

有些家长更是一说到手机气不打一处来,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爱上手机,根本就无计可施、一筹莫展。说不得骂不得更是打不得,孩子完全一副我行我素的状态,一听到管教的话就进入房间反手锁门,捧着部手机自个儿玩得天昏地黑,连一日三餐都直接省掉。

孩子对手机这种玩法确实过了,怎能不让这家长伤心伤肝、焦虑不安呢?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沉迷手机确实不是好事,但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其粗暴地控制,还不如有针对性地和善又坚定地解决问题,大致步骤可以按以下走:

孩子“躺平”玩手机,智慧家长一番简单操作,让儿子抵制住了诱惑

接纳

何谓接纳?就是我允许你以客体的身份,以你那独特的结构存在于我的内在。

当孩子爱上手机这个行为,并不是要家长无条件接纳,而是要接纳行为背后的动机、情绪。

孩子爱上手机的动机、原因大体有几点:

1.时代背景就是这样,因为同伴、朋友、同学都喜欢上手机,并且他们有共同话题,孩子爱看手机,无非就是想跟上潮流融入团体中去。

2.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得到的认同、肯定、归属感,远不如在虚拟的空间里来得强烈、震撼。

3.孩子的价值感与父母相去甚远,家长认为读书比一切事情都重要,而孩子却认为玩游戏、刷视频、看小说等比读书更重要。

当家长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后,如果能够心平气和地接纳,就会想办法有针对性引导。

曾经有青春期孩子恋爱的妈妈前来咨询,她对孩子的行为感到非常愤怒,几乎疯狂的地步,经过一番同理、共情后,她激动的情绪虽然得到缓解,但心头的恨仍在,因为她脱口而出地说了一句:我恨不得她出门被撞死!

孩子“躺平”玩手机,智慧家长一番简单操作,让儿子抵制住了诱惑

听到这话,我们在场的旁人都听得心头揪得很痛,不知道她的内心会不会痛。我们能理解她的心情,她生气、愤怒都是因为爱孩子、担心孩子,但不能接纳她这种行为。

正确看待手机

任何东西的存在,必定有弊也有利。孩子爱上手机,在很多家长眼里,就把手机当成洪水猛兽,每每看到孩子使用手机,就谈“机”色变,劈头盖脸把孩子骂一通,甚至试图以暴力制服。

其实任何事情都过犹不及,孩子看手机也能学到不少知识、形成人格,得到精神上的养分。

比如玩游戏,不仅可以锻炼团队合作,还可以及时得到肯定、鼓励,以及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一面。

孩子“躺平”玩手机,智慧家长一番简单操作,让儿子抵制住了诱惑

只要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如何把握好时间,如何摆正主次关系,如何接触一些正面正向的知识。

要赢得孩子的合作而非管控

如果孩子已经沉迷手机,家长只是想通过强硬手段来管控,结果不是东风压力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西,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其实只是暂时隐藏问题而已,随着慢慢积攒,总有一天爆发得一发不可收拾。

家长想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首先要学会接纳,给一个时间让孩子慢慢过渡;然后给孩子正向感觉,也就是输入正向积极的信息,比如:我们知道你想通过手机学习一些课本外的知识,或者想和朋友找到共同语言等;再和孩子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可引导孩子头脑风暴提出解决方案,通过不断推敲确定一套行得通的办法。

孩子“躺平”玩手机,智慧家长一番简单操作,让儿子抵制住了诱惑

当然,这一切操作,都先得建立尊重、平等的基础上,做到亲情第一,只有良好亲子关系才能有可教时刻,用强制手段以大欺小,只能引起孩子更强烈的叛逆。

有位朋友是这样跟孩子沟通的,家里有迷上手机的孩子,家长不妨参考一下:

“妈妈知道你是一个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想多学些课本之外的知识,但我看到昨晚很晚才睡觉很是担心,因为没有休息好影响白天的精神状态,还有就是对眼睛的伤害很大。你觉得呢?”

孩子听后表示同意,家长提出启发式问题:“你一定要看手机,是吗?那我们来制定一个方案,就是约束使用时间方面的,如果你超时了,由我来提醒你,你觉得这个方法怎么样?”

孩子表示认同,然后经过家长进一步引导,孩子慢慢地减少了使用手机的时间,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了学习上。

孩子“躺平”玩手机,智慧家长一番简单操作,让儿子抵制住了诱惑

很多时候,我们做家长的常常把孩子犯错看得罪不可赦过于严重了,于是强制干预,结果事情没有朝着预期发展,反而变本加厉了。其实,剥夺孩子犯错的机会,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家长只是孩子的倾听者、领路人,只需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引导孩子向着好的方向生长就好。

正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孩子的教育,就是一个不断试错又漫长的过程,只有让孩子在犯错中总结经验,形成能力,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