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如何有效的跟孩子展开阅读交流?给家长3点建议

如何有效的跟孩子展开阅读交流?给家长3点建议

“我的孩子书看得太快了!那么厚一本《格林童话》两三天就看完了,也不知道他到底看懂了没有?”

——一位小步阅读计划的学员家长这样问

有这样的担心为什么不直接跟孩子聊一聊他正在看的那本书呢?

家长可能会说,两句话就聊完了,和孩子聊不出来什么东西啊!

“这本书看完了有什么感受?”

“还不错”

——对话结束

“读完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要诚实,不能说谎。”

你们家是不是也会出现这样的尬聊场面?

如何有效的跟孩子展开阅读交流?给家长3点建议

做父母的都知道亲子共读很重要,跟孩子交流阅读感受很重要,但是落到实际操作的层面,就会发现还挺难的。

做语文老师的都知道课堂提问设计要循序渐进,步步紧逼,顺流直下,家长可能并没有那么多的实践经验,那么家庭环境中跟孩子聊一本书到底有哪些技巧呢?一个好的聊书的问题都是什么样的呢?

诠释性的问题

诠释性的问题不是简单地在书里找到答案。

如果只是问哪些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了什么事,交流的过程也会跟开篇一样,一个回合之后就有点进行不下去了。跟信息提取类的不同,诠释性的问题需要孩子统整、分析和梳理书中的内容。

比如:

“《格林童话》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哪个?”

“《1年级鲜事多》中你觉得最搞笑的小朋友是谁?”

如何有效的跟孩子展开阅读交流?给家长3点建议
如何有效的跟孩子展开阅读交流?给家长3点建议

这一类问题也适合继续挖下去,多问一句“为什么”,孩子就可以一边回顾读过的内容,一边回忆自己阅读时的感受,让阅读更加深刻。

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适合五年级孩子读的《诸神的踪迹》中,有一个关于精彩片段的问题:请孩子们说一说对于伯夷叔齐的看法。

这两位先贤因为“义不食周粟”,宁愿饿死。

作者申赋渔先生也说他们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安宁,得到清净与自由”,是“完全独立的人,有着自由的心,也许是中国最早的知识分子”。

不过也有人觉得他们很傻,有这样崇高的道德为什么不用于帮助周武王来治理国家呢?而且比起那个酒池肉林的暴君纣王来说,周武王姬发不是更加贤明吗?

如何有效的跟孩子展开阅读交流?给家长3点建议

这个问题就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你完全可以认同伯夷叔齐的做法,也可以认为他们的行为显然不够积极,只要理由足够明确,能够支撑起你的观点就可以。

同样,一年级每月一本中《笨狼的故事》,有一个话题是:如果你是一只小动物,你是愿意生活在森林里还是动物园里呢?

这个问题也没有答案,而且特别重要的是家长自己也不要有偏好,引导孩子去说森林生活很自由。完全可以放开让孩子自己说一说他的想法,森林也好动物园也好,都有各自的利弊,重点是比较优劣势的思考过程。

如何有效的跟孩子展开阅读交流?给家长3点建议

这一类开放的话题更容易让孩子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书中的观点是作者的观点,给孩子一个更大的空间,让他觉得我不一定要全盘接受书中的内容,读书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这也是独立人格发展中必经的一步。

链接现实生活的问题

这类问题常常会延伸到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熟悉的人,通过阅读建立跟生活的链接。

比如二年级每月一本《我想养一只鸭子》中,白鸭子因为胖了(其实是怀孕了)觉得自己不美了,所以闷闷不乐,灰鸭子就使劲憋气让自己像个气球一样胖起来,结果飘到了空中,让白鸭子觉得很可爱很好笑……

如果你也有一个因身材肥胖而不开心不自信的朋友,你会想什么办法来安慰他呢?

如何有效的跟孩子展开阅读交流?给家长3点建议

从书里的世界走出来,回到现实的世界,在这样反复地进进出出中,对于书本的理解也会因为有了自身独特的体验而更加深刻。

以上的举例大都是小步阅读计划每月一本中话题讨论,希望由此也能给家长们带来一些聊书的灵感。

当然,如果想跟孩子聊得更深入,家长们还是需要就内容做一些功课。

前提是家长需要去读这本书,如果只知道书的名字,那问题再怎么好也很难跟孩子做持续深入的交流。而孩子如果恰好还很喜欢这本书,他发现你其实啥也不知道也会很失望的。

家长在聊书之前如果能自己读一读书当然是最好的,如果真的没有时间读,去查找一下关于这个书的写作背景和书评也是一个比较取巧的方法。

END

亲子共读:怎么给孩子读书?

如何与孩子聊书、讨论?

一起来听听亲近母语总课题组核心成员、2015“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孔晓艳老师的精彩分享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