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你希望儿女前程锦绣,自己却孤独终老吗?

这段时间我结合身边几代人的遭遇,试着复盘了整个人生走势。年轻的时候希望儿女可以有更多出息,这样就可以在街坊邻居面前获得无限满足,随着年龄增长内心的孤独越发强烈。

一年中热热闹闹地就逢年过节那么几天,漫长的思念难以启齿,只能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事没事的瞎唠叨。

如果人生可以剧透,当我们亲手把子女送上锦绣前程,却要忍受长达数十年的空巢生活,或者本可以安享晚年却依旧在外务工时,你还愿意吗?

这样的问题并不美好,一旦思考就会徒增烦恼,但现实并不会给予我们更多幻想的机会。崭新的困境必定强迫我们忘掉旧知,而一昧留恋记忆也会随之憔悴,给子女的未来带去无助。

可以重新来过的话,我一定不要陷入相互攀比的陷阱:人家有女朋友,你没有;人家有房有车,你没有;人家家财万贯,你没有……似乎不管他们如何努力总是不尽完美,但我们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要和别人家的孩子竞争呢?

家庭教育本身是有矛盾的地方:我们希望子女听话,又想在某些时候能够有自己的主张;我们还希望孩子能够成熟,但又舍不得他们离开我们的视线;我们更希望他们家庭美满,但看到突然空旷的房间或者面对年轻人秀恩爱,会不会有一种莫名的失落与愤慨。

生儿育女一直是捆绑在每代人身上的枷锁,在这个相对保守的国度,婚姻没有孩子的加持似乎并不会持久,但对于如何养育每个家庭各有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原生家庭幸福与否直接影响到下一代。

如果自身存有不良情绪,那教育孩子会不会将这种负面根植于他们心底。一个有道德、有公理、有准则的人,绝不会以个人的看法去塑造孩子的三观。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家长管不了,而却害怕老师的原因。因为学校是讲道理的;老师的出现,使这种“理”的传播富有仁爱、富有温度。

太局限于自主规划,或者太拘泥于不甘过往,在教育孩子时就会缺乏一种起码的尊重。没有市场的规划本身毫无用处,而过于感性的实操很容易培养出两类人:叛逆者和苟利者。

把自己的期望寄托于孩子身上,而摆脱自身的榜样之责,这本身就是自私的行为。如果孩子非常优秀,那我们为人父母者能否配得上他们。换一种更通俗的说法,那些希望孩子取百家之长的家长,是否比别人家的父母做得更好?

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我希望自己有一些难得出手的成就来影响他们,这样当他们沾沾自喜的时候,可以在我们面前有所收敛,当然我并不会把自身的荣誉当成教育的“卖点”。

要培养孩子的业余爱好,首先自己要有长期坚持的习惯,当然这不包括玩手机、刷视频等错误示范行为。

当孩子积极上进的时候,我们也要紧跟其后,或者直接来个弯道超车,比起加油、呐喊,或者提高所谓的“起跑线”,亲子之间的有效互动至关重要。

相互打气、相互监督,各自在成就一番作为,千万不要时刻围着孩子团团转。这样当他们振翅高飞时,便会更加自由洒脱,而我们也有自己需要奋斗的阵地。我觉得“孤独”可能就是把儿女当成了主要事业,如果给自己的人生多一份保障,便会有为自己而活的勇气与斗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