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本期读书推荐:《教育的情调》丨第12期:孩子教会我们心怀希望和保持开放

本期读书推荐

BENQIDUSHUTUIJIAN

《教育的情调》十二

爱满满 / 乐嘟嘟

为父母和教师而作,

助您成为“机智”的教育者。

本期读书推荐:《教育的情调》丨第12期:孩子教会我们心怀希望和保持开放

十二

孩子教会我们

心怀希望和保持开放

希望不是那种被动的、认为事情终归会得到解决的乐观主义。希望包含承诺和努力。即使在最荒谬、最痛苦的时候,我们也不会,也绝对不会放弃我们的孩子。

珍妮说:

大人们常常让我们觉得人类没有希望了。而我的看法也时好时坏。每当想到世上有那么多的问题,比如环境恶化、宗教冲突、种族战争、不治之症、能源不足、干净的水和空气短缺,我就感到很失望。老师们甚至也认为他们过去的生活是现代年轻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他们说,“这将由你们自己决定,你们是决定人类命运的一代人”,带着怀疑和不满。可是,他们自己却虚度光阴,什么也没有去做就感到没希望了。……这真是世上最难的事。我经常会有和许多朋友一样的感觉:世界末日到了。但是你知道吗,你不能总是那么悲观。我时常有这种感觉,但整体而言,我还是觉得未来充满了希望。我希望拥有好生活、好家庭、好子女,但在你的父母也不鼓励你、不给你希望的时候,你就很难对前景一直抱有希望了。

基姆说:

有时候我觉得特别失望,好像没有任何必要去学校上课,因为人类正在毁灭地球。我对上一辈人非常愤恨,他们留下了一个乱糟糟的世界。他们的生活即将结束,而我们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我还想活下去,我想在年轻的时候体验美好的人生。一想到生态垃圾、环境污染、森林破坏、生物绝迹,还有世界上人给人造成的痛苦,我就感到非常伤心。这些都是我们年轻人不得不承担的可怕的责任。上一辈将这一切都丢给了我们,我们该怎么办呢?

海伦说:

还有一年我就毕业了,对于毕业后的去向问题我还没有明确的想法。我的父母离婚了。我希望有一种安全感——有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地方和一些好朋友。上大学看来是没有希望了,我能干些什么呢?有时我很担心这些事情,也会和朋友们聊聊。有的人并不在乎这些。有的人甚至自甘堕落。有的人感觉和我一样。

我们能对这些年轻人说些什么呢?他们谈到恐惧、破坏和灾难。有时,那是他们体验这个时代的方式。听他们倾诉的时候,总会看到或听到我们的失败。他们说我们让他们感到极端恐惧和浪费生命。更糟糕的是,他们指责我们把一大堆的责任推卸到了他们身上。

还有一个问题得提出来:我们是否有权力让孩子们承担原本该由我们自己承担的责任?作为教育者,为了孩子们和这个世界,我们必须以身作则,传播希望和信心。我们这些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的人不能做一个虚无主义者,我们不能放弃我们在孩子生命中的教育地位。孩子是未来的希望。

一个没有希望的世界是没有孩子的生存空间的。但是只要你的生活中、你的家中、你的教室中有孩子存在,你就应该看一看,好好地看一看,用教育学的眼光看一看。你看到的是希望。看到你的孩子,你的生活将充满希望。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那些年轻的父母立刻就有了一种信念:这个世界应该——不,是必须——继续存在下去。既然是一个孩子的父亲,我就不能够回避那些威胁整个世界的疯狂行为。我把孩子看成生活的希望。我必须做到最好。希望在不断地激励着我。

其实,希望从一开始就存在,在第一次胎动时就存在了。然而,父母有时候会产生一种复杂而迷惑的期盼心理,最早和最深的感受之一就是对希望的体验,这种体验在这样的想法里变得具体起来,比如:我希望这个孩子很健康。不夸张地说,一个怀孕的女人和希望生活在一起。

本期读书推荐:《教育的情调》丨第12期:孩子教会我们心怀希望和保持开放

教育的希望使得父母或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生活充满了活力:它告诉成年人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更有意义,如何向孩子们描绘这个世界,如何对这个世界负起责任,如何用知识把这个世界展示、解释给孩子们,让孩子们了解关于这个世界的一切。对孩子们而言,那些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才是真正的父亲、母亲和老师。失败时,我们放弃了所应承担的责任或拒绝展现与希望为伴的生活。我们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将使年轻人变得玩世不恭,使成年人失去希望、不承担义务、不示范应该如何生活。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对这种情况深有了解,在其作品《铁皮鼓》(The Tin Drum)中,奥斯卡拒绝长大,因为他认为没有必要长大。

希望不是那种被动的、认为事情终归会得到解决的乐观主义。希望包含承诺和努力。即使在最荒谬、最痛苦的时候,我们也不会,也绝对不会放弃我们的孩子。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我们的生活中可能会发生许多的错误。然而在感觉无望的时候,恰恰是脆弱的孩子又一次让我们体验到了希望。多么具有讽刺意味啊!

作为父母或老师,我们必须对孩子怀有期待和希望。但是“希望”只是一个词,词是会被滥用、曲解,变得肤浅、空洞的。因此我们一定要看看和孩子们一起生活是如何被体验为希望的,以及我们的行为本身是如何成为希望的。希望充满了活力,它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和孩子们在一起。这不在于我们说什么或做什么,首先应该是让希望出现在孩子们中间。

我们可以用“我希望……”来表述某些具体的期待和愿望:“我希望你在学校里表现好”,“我希望他能自己做作业”,或者“我希望她跟得上”。这些希望可以随着时间的变迁而更换。但是事实上,正是孩子使成年人超越了自我,使他们敢说:“我希望……”“我与希望同在。”“我的生活就是把孩子当作希望。”这种对希望的体验将教育生活与非教育生活区别开来。从教育学意义上说,这也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只能对我们真正爱着的孩子抱有希望。希望给了我们一个坚定的信念:“我永远不会放弃你。你会过得很好。”希望就是我们为了孩子而变得更有耐心、更有信心、更加宽容,希望就是去体验孩子成长的无数种可能性。孩子让我们懂得,不管经历了多少失望,都要好好生活。这就是我们的信念。因此,是希望教会我们去教育。又或者,是教育教会我们心怀希望?

本期读书推荐:《教育的情调》丨第12期:孩子教会我们心怀希望和保持开放

让我们来看看“知识生产”“项目推广”“成果导向的教育”“目标管理”这些新鲜话语。现在,工业化模式、电脑技术、信息处理和市场思维已经大举入侵校园。教育理论家和行政官员不时地引用它们来阐述教育实践活动。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描绘教学的时髦话语呢?

我在这些话语中发现了一个很复杂的矛盾。一方面,这些话语的运用鼓励老师改变他们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他们又没有实实在在地被“希望”所鼓舞。这样的话语都是为了一个所谓的将来而“创造”的语言,而不是现在的、关乎我们此时此刻的生活的语言。它不允许将我们与孩子们在一起的生活等同于我们带着希望和孩子们在一起。成果、推广、评估、投入、消费信心是抽象的“希望类”话语,而真正的希望本身已经被有意识地抛弃了。因而它们是没有希望的“希望类”话语,是浮躁的话语,是不能让人觉醒的话语。

“有具体可衡量的目标”不同于“有希望”。当然,老师需要用期望、目的和目标来衡量进步或成长。但是,他们也必须非常信任和看重教与学的非技术性方面的神奇力量。期望很容易退化为欲望、企图和预测。因而老师可能会放弃隐约可见的期望之外的可能性而裹足不前。而有希望就是相信这种可能性。希望使人集中力量去努力创造。

问题不是诸如“项目推广”“目标管理”或“成果导向的教育”这些新鲜的课程话语有什么错误。如果用得恰当,这些话语也许对行政管理工作有用。老师总是在安排、计划课程和课堂。问题在于,“行政管理的”和“技术的”话语已经如此广泛地深入我们的生活之中,这很容易让父母和老师忽略另一种理解方式:首先要明白“生育”孩子和对孩子“怀有希望”意味着什么,然后再去照顾和教导孩子。我们作为父母、老师应该经常反思这一点。

“要是能回到年轻时,同时又像现在这样懂得这么多就好了。”许多人很怀念孩童时代,但他们不是想再做一次孩子,而是想以孩子的方式来体验这个世界。我们渴望找回孩提时候的那种认为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对任何事情都抱着一种开放心态的感觉,以及那种认为万事皆有可能的自信。

孩子们知道,他们不可能做出电影中超人那样的业绩。但是,他们在玩耍时却能体验到这种可能性。年轻时,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希望的出现就是给父母和老师的回报,这就是孩子教给我们的。只要我们是真正合格的父母或老师,孩子就一定能教会我们心怀希望。

本期读书推荐:《教育的情调》丨第12期:孩子教会我们心怀希望和保持开放

我们了解孩子的方式很好地表明了我们了解自身的方式。当我们能够体验自己的开放性的时候,我们也就能对孩子们的生存方式保持开放性。孩子需要生活的开放性,以便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父母或老师需要开放性,以便成为自己并反思那些促使现在的自我得以形成的因素。

我们必须当着孩子的面公开反省自己,经常问自己:“我们应该怎样活着?”这样,孩子们习惯了这种方式之后,也就能自由地问他们自己这样的问题。做一个负责任的成年人,就是始终对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个问题保持开放。“这是不是我最喜欢的生活方式?”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一直是孩子的榜样。不管我们是否喜欢,生活都会告诉我们:“人就应该这么活着。”

我对孩子的责任感促使我不断地行动,不断地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展示自我和引导自我:要让孩子能从我的身上看到一个成熟成年人的形象。

这就是我们必须向孩子学习的方面。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更好的学习者,因为孩子们也在向我们学习。

本期读书推荐:《教育的情调》丨第12期:孩子教会我们心怀希望和保持开放

待续

本期读书推荐:《教育的情调》丨第12期:孩子教会我们心怀希望和保持开放

读书使人进步

DUSHU SHIREN JINBU

本期读书推荐:《教育的情调》丨第12期:孩子教会我们心怀希望和保持开放
本期读书推荐:《教育的情调》丨第12期:孩子教会我们心怀希望和保持开放

en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