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阳明: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无论是精进自我的心性,还是谋划人生的事理,一切智慧尽在自己本心之中,外在事物之理,都需要从内心去发现和验证。

王阳明: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稻盛和夫曾经说过一句话:你心中描画怎样的蓝图,决定了你将度过怎样的人生。强烈的意念,将作为现象显现——请你首先铭记这个“宇宙的法则”。

当很多人看到这一句话的时候,觉得这一句话太过于唯心主义,又太过于神秘,仿佛没有存在于事实之中能够瞬间抓得住的例子,但是这句话在古往今来却是很多人所认可的,其中包括古代的大思想家,比如说王阳明。

王阳明从小就对佛道两家感兴趣,后来被贬到贵州龙场的时候,还依然醉心于《周易》。

他仍然在思考着人生与万物,人性与宇宙之间的关系,而这也是时常存在于他头脑中的纠结和问题,在当时的他来说,尚未理解自己的本性和客观事理之间,这二者是否是有关联的?这个事件又是否完全是随机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很多圣贤之人都在思考,而王阳明一心想要做圣贤,这个问题自然是他绕不开的一个重点,他也希望能在前人的肩膀上面,获得自己对人生的正确认识。

或许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也或许是上天的有意眷顾,在王阳明的反复推敲和思索之下,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所思考的人性与天道之中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而是能够连作一体,也就是从心中找寻感悟天理的力量和思路。

就像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后,说出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道理一样。

当王阳明认识到这一切的时候,惊喜万分,当时还正值深夜,仆人们都在旁边沉沉地睡一觉,而王阳明发狂的叫声惊醒了他的仆人,仆人看到王阳明这副状态,都感到莫名其妙,但唯有王阳明知道,这一刻他的内心是通透的。

王阳明: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也正是基于王阳明内心所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一点的基础上,才提出了知行合一的道理。

在王阳明看来,他的知行合一并不是我们通俗所理解的知与行之间的关系,而是他认为当自己的念头发动的那一刻,行就已经存在了。

而王阳明所说的这一点,也吻合了我们开篇所提到的,人生的一切事理都可以在自己的心中找到答案,这个答案的根源就是心中念头产生的力量。

稻盛和夫把这股力量称之为“宇宙的意志”,他认为当一个人顺应着这种力量而行动的时候,就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成功和繁荣,如果反之,那么就必然走向没落和衰退。

从通俗一些的角度去看,这股力量的依据标准,其实就是古代圣贤之人所提出的善良仁爱,平和快乐。

在这一点上,稻盛和夫还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他说当他在从事产品开发制造的过程中,经常能够感受因为这种状态而产生正面的力量,他也是依靠这种力量的指导才开发出了许多优秀的新产品,而这每一个新产品的累积就是让他的人生走到高位的一个重要根本。

比如他在考大学报考志愿的时候没考上,当时大学毕业之后又恰逢战争,于是自己就开始抱怨世道不公,感叹命运不济。

后来在一个大学教授的帮助下,他进入了京都一家生产绝缘瓷瓶的工厂,进去之后才知道这家企业非常破旧,而且快要倒闭了,工资甚至发不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跟他一起进入工厂的人每天也是牢骚不断,哀怨满腹,但是这个时候稻盛和夫却一改自己的悲怨态度,因为他觉得,反正人已经被逼到这种进退维谷的境地了,倒不如把自己放轻松一些。

就这样,他开始调整了自己的状态,以更轻松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当时的工作环境,也把所有精力投入工作,全身心的研究新产品。

没过多久,他的研究成果也开始显现,这样就受到了上司的表扬,而接下来就是他人生正式进入良性循环的一个过程,这一阶段的沉淀也成为后来他创办京瓷公司的一个重要资本。

王阳明: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如果一味地脱离实际状况,用心于唯心主义,这是有失偏颇的,但是我们不管身处在任何时候,也应该照顾到自己内心状态对外在事物产生的无形影响,不管外界的事物如何,自己都能以积极善良的心态去面对问题,或许这也是让自己人生走入良性循环的一个重要根本。

文|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