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陽明: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無論是精進自我的心性,還是謀劃人生的事理,一切智慧盡在自己本心之中,外在事物之理,都需要從内心去發現和驗證。

王陽明: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稻盛和夫曾經說過一句話:你心中描畫怎樣的藍圖,決定了你将度過怎樣的人生。強烈的意念,将作為現象顯現——請你首先銘記這個“宇宙的法則”。

當很多人看到這一句話的時候,覺得這一句話太過于唯心主義,又太過于神秘,仿佛沒有存在于事實之中能夠瞬間抓得住的例子,但是這句話在古往今來卻是很多人所認可的,其中包括古代的大思想家,比如說王陽明。

王陽明從小就對佛道兩家感興趣,後來被貶到貴州龍場的時候,還依然醉心于《周易》。

他仍然在思考着人生與萬物,人性與宇宙之間的關系,而這也是時常存在于他頭腦中的糾結和問題,在當時的他來說,尚未了解自己的本性和客觀事理之間,這二者是否是有關聯的?這個事件又是否完全是随機的呢?

對于這個問題,其實很多聖賢之人都在思考,而王陽明一心想要做聖賢,這個問題自然是他繞不開的一個重點,他也希望能在前人的肩膀上面,獲得自己對人生的正确認識。

或許是功夫不負有心人,也或許是上天的有意眷顧,在王陽明的反複推敲和思索之下,有一天他突然意識到,自己所思考的人性與天道之中并沒有太大的差別,而是能夠連作一體,也就是從心中找尋感悟天理的力量和思路。

就像王陽明在龍場悟道之後,說出的“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道理一樣。

當王陽明認識到這一切的時候,驚喜萬分,當時還正值深夜,仆人們都在旁邊沉沉地睡一覺,而王陽明發狂的叫聲驚醒了他的仆人,仆人看到王陽明這副狀态,都感到莫名其妙,但唯有王陽明知道,這一刻他的内心是通透的。

王陽明: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也正是基于王陽明内心所悟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這一點的基礎上,才提出了知行合一的道理。

在王陽明看來,他的知行合一并不是我們通俗所了解的知與行之間的關系,而是他認為當自己的念頭發動的那一刻,行就已經存在了。

而王陽明所說的這一點,也吻合了我們開篇所提到的,人生的一切事理都可以在自己的心中找到答案,這個答案的根源就是心中念頭産生的力量。

稻盛和夫把這股力量稱之為“宇宙的意志”,他認為當一個人順應着這種力量而行動的時候,就會給自己的人生帶來成功和繁榮,如果反之,那麼就必然走向沒落和衰退。

從通俗一些的角度去看,這股力量的依據标準,其實就是古代聖賢之人所提出的善良仁愛,平和快樂。

在這一點上,稻盛和夫還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他說當他在從事産品開發制造的過程中,經常能夠感受因為這種狀态而産生正面的力量,他也是依靠這種力量的指導才開發出了許多優秀的新産品,而這每一個新産品的累積就是讓他的人生走到高位的一個重要根本。

比如他在考大學報考志願的時候沒考上,當時大學畢業之後又恰逢戰争,于是自己就開始抱怨世道不公,感歎命運不濟。

後來在一個大學教授的幫助下,他進入了京都一家生産絕緣瓷瓶的工廠,進去之後才知道這家企業非常破舊,而且快要倒閉了,工資甚至發不出來。

在這種情況下,跟他一起進入工廠的人每天也是牢騷不斷,哀怨滿腹,但是這個時候稻盛和夫卻一改自己的悲怨态度,因為他覺得,反正人已經被逼到這種進退維谷的境地了,倒不如把自己放輕松一些。

就這樣,他開始調整了自己的狀态,以更輕松更積極的心态,去面對當時的工作環境,也把所有精力投入工作,全身心的研究新産品。

沒過多久,他的研究成果也開始顯現,這樣就受到了上司的表揚,而接下來就是他人生正式進入良性循環的一個過程,這一階段的沉澱也成為後來他創辦京瓷公司的一個重要資本。

王陽明: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如果一味地脫離實際狀況,用心于唯心主義,這是有失偏頗的,但是我們不管身處在任何時候,也應該照顧到自己内心狀态對外在事物産生的無形影響,不管外界的事物如何,自己都能以積極善良的心态去面對問題,或許這也是讓自己人生走入良性循環的一個重要根本。

文|易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