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终其一生,我们转身向父母挥手告别

不管多大年龄,不管什么性格,一和父母讲话,就容易不对付,火气冲天。

父母带我们来世界,从亲密无间在母亲怀里长大,到不再依赖,走向独立。

父母看我们离开,我们看父母老去。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到了。家族聚会上见识久违的亲人,其间各种人格。

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对父母深深放不下?

我曾经是。

看到父母的笨拙、木讷,又急又气,甚至火冒三丈。

我希望父母是优秀的,是灵活的,在为人处世上是聪敏的。

终其一生,我们转身向父母挥手告别
终其一生,我们转身向父母挥手告别

晚上一顿火锅,看到父母身上的模式在聚会中上演,再一次令我黯然。

这大概和父母看到孩子慢吞吞不争气一样懊恼、挫败。

父母辅导作业心梗,是希望孩子与自己同步。

孩子看父母跟不上时代,是希望父母与自己同步。

父亲一如既往略显焦虑,开车想加塞,母亲担心一车人的安全严厉呵斥。

停车场没什么车位,后排的我能感受到父亲寻找时的慌张。

这种焦虑中带着一丝慌张,总能把我惊扰。周围的磁场不再平静,被搅动了涟漪,丝丝不安。我皱着眉头。

席间,父亲毫不留意荤菜什么时候下进去的,捞起就吃。对面的人善意提醒:这个郡花服务员刚下进去,还得再煮一会儿。

父亲手中的捞勺顿住,一言不发,放弃捞取食物。

吃好后,斜躺在椅子上,一只腿搭在扶手上,玩着手机。

全不理会众人的热闹寒暄:不搭话、不参与、不听别人说什么。

他总是不和周围的人链接,引导别人忽略他,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有时接话,又接不上。难得主动挑起一个话题,话大概跌地上。别人在他这鲜少有注意力。

谈不上酒桌文化,也无关推杯换盏,但我对父亲在各种聚餐中的表现总是不满。有时还会替他尴尬。更不喜欢他找我、找母亲“罩着”他,来让他显得自然。

不和别人链接,常理来说是这个人比较自恋,没有发展到客体关系水平,看不见别人。

不和别人链接,也许是没兴趣了解。一开始显得轻松,时间久了必然尴尬融不进去,在群体中丧失自己的位置,甚至待不下去。

终其一生,我们转身向父母挥手告别

看到父亲这样,我心里不舒服。对母亲说,他之所以整个人经常发懵恍神,是内在堵塞太严重,一方面和他的成长有关,另外也和你以前经常语气很冲地吼他有关(喷射情绪火力)。人久了就会傻掉,智商下降。

母亲眼睛一瞪,略显不悦。

我摇摇头,看父亲就想到生锈的机器,卡了。

母亲在客体关系水平上比父亲好一点,但没有眼力见。周围人刚刚讲过的话,她也像没听见,要再问一遍。

我就觉得你怎么这么傻呢。这个问题我刚问过,别人回答了。你又重新问一遍。明明你就在我旁边,你没听见吗?

到了预定的位置,我先坐下。母亲带着人进来从我面前目不斜视走过,我恼了,招呼过来:你从我面前走过你都没看见?你就不知道看看两边的座位吗?

和没有眼力见的人一起共事,各种细节上沟通成本很大,费劲。

对父亲的期待,是希望他能减轻焦虑,找不到停车位的时候别慌别忙。不求泰山压顶面不改色,只求你别无事生非小题大做。

每次父亲开车,都能给我一种错觉:有车最好别开,大街上没停车位,必须原地起飞。

但是别人开车出门都很淡定啊,没有谁刚出门就操心停车位的事。

父亲一焦虑,我看不得他不安,我不放心,总是觉得他需要帮助,需要我去处理。而且我没办法从容处在他释放出来的焦虑气氛中。

哈哈,我的边界也不够稳啊。这下有些理解家长为什么很难接纳抱持孩子的焦虑痛苦了。你看孩子受罪心疼,就像我看父亲慌张摇头。次数多了我也要火了。

对父亲的第二个期待,是希望他能和周围人链接,不要总是自我隔绝。

一个人在旁边,好落寞,没人理。说句话都没有人搭话。挤出来的话总是那么没分量,很难引起周围人注意。

像落单的羔羊,有时显得尴尬。

你怎么能这样呢?!

终其一生,我们转身向父母挥手告别

对母亲的期待,是希望你能放聪明点,有点眼力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要我推一下你动一下我推一下你动一下。

这些要求都有点高,不要求你们能达到多少。希望你们能下决心每天进步一点点,这会让我觉得你很阳光有生机,我会很开心,而非一潭死水般腐朽。

我也要少看到你们。

我们两代人没在一个步调,看到了,易起摩擦,我还越看越着急。

眼不见心不烦,乐得清净自在。

这个角度,像极了家长看“不争气”孩子的角度。

亲近之人,同频同调,情绪相互流动传递,一人的气场会搅动另外一人的气场。

父母看不得孩子拉胯,孩子也受不了父母拉胯。

高的总是被低的那个往下拉。

与父母相处,也是在照镜子:我就是从这样过来的。原来我以前像父亲一样不理人,这得让周围人什么感受啊。原来我以前像母亲这样眼中无事,啧啧啧......

看清过去的自己,不由得头皮发麻。

某种程度来说,我不仅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我还传承了他们的精神。

换一个角色身份,继续参与最主流的21世纪。他们没有退场。

我拿着接力棒,和其他孩子一同入场。

我从适应、领先;到不适应、重塑,整个过程恰好对应了取其(父母)精华,去其(父母)糟粕。

遗传的悟性、极高的理解能力让我在学业中如鱼得水,被熏陶的人格,让我对自己不够坚定,丢失了自己。

回看来时的路,所有的成长都伴随着痛苦。这也是我今天能帮助别人疗愈的原因:我深深痛过。我是闯出来的少数人。

回程路上,我不忍看到雨天父亲开车的偶尔无措,也不想看见母亲是如何在副驾上“辅导”其开车,主动提出我来驾驶。

小时候大人在我眼里一样强,孩子都一样什么都不懂。

终其一生,我们转身向父母挥手告别

长大后发现年龄代表不了什么。大人也只是同样的日子重复了很多天而已。孩子不被污染,本自具足保留下的智慧更多。

我花在自我成长上的时间太多了,工程太大了。一轮又一轮,翻了好多座山。偶有指导,多是自己捱过来。

曾经也会愤懑为什么我花这么多功夫重装系统,而别人能一下就上路呢?那还在一个起跑线?

今天突觉,也许我出生的家庭,暗藏一种使命。

过去花的时间精力,若能为别人拨云见日,那就不是浪费,而是积淀。一个人的成长故事,能让无数人受益,撬动杠杆才觉得值。

父母带我们来,我们目送父母远去。

我们看似亲密,实则遥远:不是一代人,相隔两三个年代。

人生大部分时光,不是和父母度过的,而要创建自己的世界。链接同龄同频的人,同步同调不相互龃龉。

父母看到我们安好,便可安心。

我们的缘分,是在年幼时被你扶助,在你年老时为你守候。

交集在两端的节点,而不在中间的大段。

终其一生,你放飞我远去,我朝前走,偶尔回头向你挥手。

后记

为什么我无法完全接纳父母,允许他们做自己呢?为何对他们有期待,以至于会有情绪会动气呢?

就像家长太爱孩子一样,我太爱父母了。

这种浓烈的爱,会让我舍不得父母“受苦”,想一下把他们拽出来,虽然他们大体自洽。

就像家长面对孩子:内心的感受很难让我坐视不理。

这种浓烈的爱,让彼此的边界都不再稳固,产生了交叉。

情绪起了,冲突有了,也不安宁了。

我们的爱,需要一点距离,需要足够的边界。像你允许我成为自己一样,我也要允许你成为你自己。

终其一生,我们转身向父母挥手告别

有了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降低彼此磁场的相互干扰,才不会那么容易被对方影响。

你要意识到,这是我孩子,但他是他,我是我,我们并没有那么大的关系。

放手就容易了。

这是我父母,他是他,我是我,我们各有各的生活。我们都是人格独立的个体。

无法共生,绝不共生。

回想起几年前看到母亲过生日发朋友圈说只吃了一碗面,灯光昏暗画质粗糙。

一股心酸涌上来,情绪崩溃大哭。觉得母亲好惨。

打电话给朋友,朋友说 他们已经习惯了那种生活,他们自己觉得舒适就可以了。

今天又想到这句。

不管是父母认为孩子凄惨,还是孩子认为父母悲情,这都来自自己心中的投射:自己活得不容易、太痛苦,投射到外界便会看到别人很难熬。

这些情绪,都是在心疼自己。

不爱看短视频里的“正能量”。很普通的体力活,总要渲染得凄风苦雨,也不问当事人什么感受。这种情绪吸收多了,容易中毒。

丧失边界,是我们会情不自禁带入别人的生活。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别人的生活。

但那是别人的生活啊,他自己感受就行了。我的心,要用来感受我自己的生活。

当我过好自己,把自己照顾好,我也会相信别人能把自己照顾好,而不是什么都不能做的婴儿。甚至说不定,别人把自己照顾得比我把自己照顾得还好。

积极过好自己,也相信并允许你来操盘你的人生。

反而自己过不好的人,投射出去容易为别人操心。

作者 | 流水不腐

复学教练、父母成长教练、心理咨询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