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孩子虚荣、爱攀比时,家长该怎么办?

绝望者/作者

1

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渴望拥有一些东西

我们都会渴望赞扬、他人羡慕的目光、拥有更好的东西……。

潜意识渴望拥有好东西是每个人心底最原始的渴望。

因此,孩子有时候从潜意识而生出的一些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果我们的孩子太渴望一些超越自身处境的东西,甚至产生攀比心理的话,作为家长就需要及时劝阻孩子,并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孩子虚荣、爱攀比时,家长该怎么办?

2

过度的渴望会演变成虚荣和攀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看见一些孩子为了可以在同学和朋友面前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而说了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谎言。

一个谎言常常需要无数个谎言去弥补。

有一个小孩,本身家庭并不是十分富裕,可是他对同学和朋友说他自己家有钱,父母还经常带他到世界各地旅游。

为了谎言不被拆穿,孩子刚开始会哭着闹着让家长买一些昂贵的零食和礼品。

在同学和朋友的夸赞下孩子迷失了方向,他又想通过哭闹的方式想要买更多昂贵的零食和礼品,可是长期突破家境的索要,最终被父母拒绝。

昂贵的零食、礼物再也没有,谎言也被拆穿,孩子还受到了同学和朋友的嘲笑,甚至自卑心理更加严重。

孩子虚荣、爱攀比时,家长该怎么办?

3

如何避免孩子在成长道路上拥有攀比心理?

家长们首先应该知道孩子攀比心理的具体表现:

一、经常说一些不存在的事情。

小孩子总爱异想天开,总爱说一些奇怪的话,但是如果孩子总是说一些“如果我有钱了,我要怎么做。”“我今天告诉别的小朋友,我们经常买各种别人见不到的好吃的。”“别的小朋友都有xx。我也想要。”在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格外注意孩子的日常言行举止,关注孩子的内心。

二、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

孩子的攀比心理和虚荣心,往往都是因为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怕他人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渴望得到他人的羡慕和认可。

这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得到了他人的赞扬,会觉得飘飘然,经常会买一些昂贵的东西,在别的小朋友们面前展示。

长期以往下去,孩子会失去正确的判断能力,变成一个只在乎别人虚伪的称赞,爱慕虚荣的人。

孩子虚荣、爱攀比时,家长该怎么办?

其次,多观察、注意孩子的言行,当发现孩子语言和行为和年龄段时期不相符,并频繁出现以上两点具体表现时,家长就应该及时出手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和增强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避免虚荣和攀比心理的滋生蔓延:

一,要让孩子明白虚荣心所带来的危害。

虚荣心和攀比心理人人都会有,但是程度大小不同。

所以家长要通过温和的、孩子可接受的语言来和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问题,并清楚孩子现在处于什么状态,切不可大吼大叫、当着众人的面指责等极端方式来教育孩子。

当孩子愿意继续交流时,家长可结合身边的例子,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讲明虚荣、攀比心对我们的危害。

如果孩子还不接受,家长可以采用一些小措施来揭穿孩子的虚荣心,让他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有虚荣心,但是不可让虚荣心通过超越自我家庭环境和自我能力范围的途径去满足和放大;让孩子明确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态度。

孩子虚荣、爱攀比时,家长该怎么办?

二,引导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以及自己的家庭环境。

孩子存在虚荣心和攀比心理,有可能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分清某些事情的真伪虚假,比如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结交朋友的方式……。因此,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他人对自己的赞扬和批评、如何通过真诚、自我良好的品格和人格魅力结识成长道路中遇到的朋友同学……;此外,家长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地多带孩子参加室外活动、多去不同的场合去看看、走走,视野的开阔、内心世界的富足,终究可以抵抗物质生活的不富足;甚至还可以常带孩子去农村看看,那里上学的孩子的日常生活,让他明白这世界上不如他幸福快乐的人也有很多。

所以,我们就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己,不要一味为了成为别人口中的自己或者拥有不切实际的美好东西,而用虚荣心和攀比心去填满欲望的深渊。

三,家长要先学会满足,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梦想、超越现实,做好孩子人生道路上的榜样。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带来巨大的影响。

因此,父母要随时注意和展示自己积极向上的形象,比如干净简单的衣着、大方得体的谈吐举止、幽默风趣的性格、为梦想不懈努力拼搏的干劲和韧性……;家长还要学会自我满足,不攀比、不过度讲究吃喝玩乐、不过度热衷品牌、不在孩子面前吹嘘诋毁他人、更不能过多的拿孩子和他人进行比较,不过度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只有父母做到了平常心、知足常乐、知进退,才能让孩子在我们的潜移默化下茁壮成长。

世界美好亦纷杂,虚荣和攀比心随时都会将我们的孩子俘虏。

孩子虚荣、爱攀比时,家长该怎么办?

孩子成长之路道阻且长,作为父母,最好的武器就是给予孩子树立积极的形象去观摩、学习,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陪伴、支持与及时恰当的拒绝,让孩子遇事不迷糊、不沉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