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稳中求进2022·专家献策③ |市政协委员李敬:四个“关键词”,助力重庆高质量发展

作者:上游新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初步测算,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8万亿元、增长8.3%。

在市政协委员、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李敬看来,一年来,重庆经济发生了很多积极变化。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重庆造”的“含金量”大大提升。重庆汽车产业再次强势回归,成功实现“凤凰涅槃”,重庆SUV已跑遍全球,重庆新能源汽车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稳中求进2022·专家献策③ |市政协委员李敬:四个“关键词”,助力重庆高质量发展

重庆该如何稳中求进,实现高质量发展?

李敬给出了四个关键词:科技创新、产业重构、需求拓展和人才战略。

关键词一: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重庆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如何实现科技创新?

李敬认为要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企业要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由科技人员领办和创办,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科学研究、研制、生产、销售,以科技成果商品化以及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产品为主要内容。要将科技型企业打造成以市场为导向,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

要加大研发投入。十四五期间,要大力提高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研发投入强度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专利授权量全国占比要稳步提高。

从产业链角度出发,大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积极促进关键环节的补链科技创新和全环节的集成科技创新。

除此之外,高标准建设好西部(重庆)科学城也非常重要。

李敬说,要明确西部(重庆)科学城的特色发展方向,利用重庆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产业规模优势,将数字经济前沿技术作为重点突破方向,把握科学方向,融合城市聚集,做好产业设计和科技企业培育。

关键词二:产业重构

当前,对于进口依赖度高的产业,国家将推行“进口替代”战略。对于出口依赖度高的产业,国家将可能实施“出口转内销”战略。

在李敬看来,基于这一背景,重庆产业链重构有三条路径。

首先,是积极融入国家进口替代战略,稳定自身产业链。电子元器件等产业进口依赖度高,面临“卡脖子”问题,国家需要实施进口替代战略。

重庆应当面对国内需求,大力发展电子元器件产业。重庆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研究和试验发展等行业进口依赖度较大,也要做好配套本地化准备,或者建立国内进货渠道。

同时,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在外需萎缩情况下,通信设备、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等行业也可能面临出口转内销问题,重庆需要在国内寻找新的市场空间,保障国民经济顺畅循环。

此外,需要积极引领新需求,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李敬说,根据重庆现有产业基础,深化国内区域之间的分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推动适应国内需求的工业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积极引领新需求,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

关键词三:需求拓展

“重庆一方面要加大有效投资力度,发挥投资引领作用。”李敬说,重点要激发基础设施补短板的投资需求(高铁、城市轨道、农村道路);激活农业领域做长板的投资消费需求(农村消费、城镇化);激活民生事业筑底板的需求(各项民生事业)。

另一方面,在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重庆要发挥新阶段消费的引领作用,不仅要积极优化消费结构,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为契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国对RCEP各国实施大幅度关税减免,可以让老百姓享受很多实惠,以此优化消费结构;还要积极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积蓄消费动能。

关键词四:人才战略

“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李敬说,重庆要在全球范围聚集人才,形成人才高地。

如何吸引人才落地重庆?在他看来,特殊的人才政策是关键。

比如:向中央争取放宽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从业限制,在人员出入境、外籍人才永久居留等方面实施更加开放便利的政策措施。建立外国人在重庆工作许可制度和人才签证制度。允许具有境外职业资格的金融、建筑、规划、设计等领域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经备案后,在重庆提供服务,其在境外的从业经历可视同国内从业经历。

同时,制定和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和管理办法,给予科研创新领军人才及团队等海外高层次人才办理工作许可、永久或长期居留手续“绿色通道”。

上游新闻记者 黎静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