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作家张祚臣谈青岛屋檐下的布罗代尔式表达

作者:人文小栈

认识海波(蚂蚱眼)的时间不长,确切地说我们并不能算“认识”,尽管文字的交流不少,但是我们至今却未曾谋面过。

第一次“认识”海波,是他在我的一篇关于家族历史的博文后面留了评论,亲切地称我为老乡,此后我们便一直以“老乡”互称。后来知道其实我们有很多共同的朋友,但遗憾的是总是错过见面的机会。

海波的博客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知道海波从小痴迷于文学,尽管后来从事了其他的工作,但是对于文学的梦想却始终没有放弃,有了博客这个媒介以后,海波似乎找到了抒发的机会,一篇篇玉珠落盘般文字铺陈出来,讲述着他的忠厚与善良,清贫与困顿(现在看来,我是叫他骗了图片)。海波的文字机智、风趣而又汪洋肆意,但是在嘻哈的外表之下,却是作者极细致、极慎密的心灵世界和极强烈的人文关怀。

“文学、摄影是我的人生后脚”这是海波对自己的人生总结。“文字让我神经兮兮,摄影又花光我自牙缝积攥多年的积蓄。”在他的博客中,有一张抓拍照片使人过目不忘:在前行的汽车中,一个孩子从车窗探出脑袋,嘴唇咬住手指,正用好奇的眼神注视着外面的世界。这幅作品使我想起了法国摄影大师卡蒂埃.布列松,布列松认为“决定性的瞬间“揭示事物的本质,照相机就是摄影师的武器,要使它随时处于待命状态,海波的这幅作品向我展现了职业摄影家的素质。

海波给我的惊喜远远不止这些,而后他又身背相机,一头扎进街里,流连、伫立于青岛的屋檐下,拍下了这一张张我们曾经熟知而又无意中忘却的老青岛的照片,但是这些照片记录的却并非是逝去的岁月,却是生活在青岛屋檐下老青岛人的现实状态。如果说繁华、喧嚣的东都城区代表的是青岛的现在,那么阴暗、拥挤的老城区则可以看作是青岛的过去,是活着的历史。历史就是他者的故事,有一种史学派认为,一切发生过的都是历史,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海波镜头所记录的已经是历史了。

在青岛屋檐下的系列照片中,海波用强烈的明暗对比,低曝光量的设置,较好的表现了老楼里的幽暗和阴郁的气质。暗黑的门洞、斑驳的墙皮、腐朽的楼梯、狭窄的过道,但是这一切并不都指向沉甸甸,我们在他的照片中经常看见的却是孩子的灿烂笑脸、好奇的眼神,还有慵懒安静的老人、晾晒衣物的妇女、穿着背心的邻居大哥,透过镜头,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温暖的力量,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海波来说这一切曾经那么熟悉,正因为熟悉,海波的镜头所及才会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这些故事才不会是“他”者的故事,这些故事浸透着作者悲悯的情怀和温暖的记忆。

法国有个年鉴学派,布罗代尔是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与传统的史学派别主张“客观”“科学”的史学观,热衷于政治、军事、外交的研究不同,年鉴学派主张研究“全面的历史”,特别是人类的物质文明、社会和心理的历史,把研究的触角伸向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布罗代尔在其皇皇巨著《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研究了十五至十八世纪欧洲人的”日常生活”,并认为由“日常生活”构成的“结构”才是历史的决定力量。海波在他的摄影作品里也摈弃了宏大叙事,甚至弱化了对美学和技术的追求,把视觉停留在了平民的日常生活里,停留在了那些忧郁的、琐碎的、庸常的故事里,如果说,史学界有了年鉴学派,有了布罗代尔,那么摄影界也有了自己的年鉴学派,有了海波。

2008年10月

作家张祚臣谈青岛屋檐下的布罗代尔式表达

海波(蚂蚱眼)尼泊尔摄影作品选

作家张祚臣谈青岛屋檐下的布罗代尔式表达
作家张祚臣谈青岛屋檐下的布罗代尔式表达

(作者是青岛日报副刊编辑,作家,访美学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