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无声告白》:找到真正的自己,摆脱他人的期待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是美国作家伍绮诗的小说。它采取倒叙、插叙的方式,以莉迪亚的死开篇,一步步揭开真相。书中塑造了一个个莉迪亚周边鲜活的人物形象:一直受到种族歧视的华裔父亲詹姆斯,希望有所成就摆脱性别歧视的母亲玛丽琳,成绩优异的同性恋哥哥内斯,以及常常被父母忽略的“隐形人”妹妹汉娜。

《无声告白》:找到真正的自己,摆脱他人的期待

作为与父母长相最相似的孩子,莉迪亚成为了他们的掌上明珠,但正是这种偏爱,把她压得喘不过气。父亲因受到歧视而自卑敏感,鲜有朋友,因此他希望莉迪亚能广交朋友;母亲因结婚生子而未实现当医生的梦想,终身抱憾,于是将这种期待“转嫁”给莉迪亚;与她最亲密的哥哥因父母的偏心逃离家庭,“背叛”了莉迪亚;小透明汉娜也因自己而长期得不到关注。

16岁的莉迪亚不堪重负。数十年来,她每天都要假装与好朋友煲电话粥,证明自己人缘不错,很受欢迎;她不得不选择自己并不感兴趣的晦涩的医学课程,以此来取悦母亲。她小心翼翼地“扮演”着父母期待的乖孩子,唯独迷失了自己......

《无声告白》:找到真正的自己,摆脱他人的期待

她敏感彷徨,矛盾忐忑,在亲情与自我之间不断挣扎。仿佛成为了一个“傀儡”,父母的“爱”已然成了束缚她的枷锁。最终,在一个深夜,她划着一艘小船驶向湖中,溺水而亡。

这就是莉迪亚死亡的真相,也是当代亲子关系的一个缩影。

读完这个小说,我感慨良久。近些年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原生家庭,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我自己也非常感兴趣。诚然,原生家庭对于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巨大的。相信很多人在家里都听到过父母这句话:“我是为了你好”。然而实质上,很多情况下都是父母打着“爱”的旗号来绑架孩子。不少父母将自己人生的遗憾与期待寄托到下一代身上,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完的梦想,将孩子安排得明明白白,却忽略了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种道德绑架不仅压抑了孩子的本性,也极易引发家庭矛盾,导致亲子关系越走越远。

“即使是最亲密的人,心中也有一片你无法到达的森林。”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最亲密的人也不例外。父母的期待不应成为孩子的羁绊。让我们都能成为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爱好、思想、追求,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无声告白》:找到真正的自己,摆脱他人的期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