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不自信?做事情没有目标?提升“自我认知”是第一步

我们经常会谈论自己的孩子不自信、胆小,做事情没有目标,不能很好和别人合作。

我们风风火火的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了要求孩子大胆,鼓励孩子自信,帮助他们设定目标上,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帮助孩子认识他自己。

不自信?做事情没有目标?提升“自我认知”是第一步

自我认知是我们一生都要学习的内容,大多数人成年以后都会有清晰的自我认知,但是成年以前,自我认知对于“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选择和什么样的人交往”都会产生影响。

-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从字面上理解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

简单的说,自我认知是指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对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的认识与调节,以及自我评价、自我规划的能力等。

其中包括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缺点,意识并调整自己的情绪、意向、动机、脾气和欲望,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律和反省,人的一生都在进行,它是一个漫长的旅程。

自我认知,可以说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基础能力。

不自信?做事情没有目标?提升“自我认知”是第一步

-自我认知的形成发展规律-

自我认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自我认知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思维能力,因此刚出生时是没有自我认知的,而是随着大脑的发育,认知水平的提高,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多而逐渐建立的。

自我认知的形成发展大概可以分为4个阶段:

0-2岁 无自我认知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2岁前的孩子还处于感觉运动阶段,他们主要通过先天的条件反射和动作来感知世界,只有一些很简单的思维能力,因此2岁前的孩子是无法形成自我认知的。

有科学家设计过一个简单的小测验来测试孩子是否有自我认知:

他们在孩子的鼻子上点上一个红点,然后把他们放到镜子前。如果孩子有自我认知能力,能区分自己,他会认出镜子中的自己,并会注意到鼻子上的红点,并尝试擦掉。

经过测验,比较小的婴儿是无法自我识别的,大部分的婴儿18-24个月大时,才会明显意识到自己脸上的红点,并去触摸它。

不自信?做事情没有目标?提升“自我认知”是第一步

2-6岁 自我认知萌芽

形式思维阶段。这时候我们观察孩子会发现,孩子开始形成了初步的自我认识,他们开始会说"我"来区分别人,变得不听话了,开始我行我素。

虽然2岁左右的孩子开始产生了自我意识,但是并没有形成自我认知。

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刚刚开始出现,并不能很好的区分自我和外界。他们往往把外界看作自己的延伸,认为外界都是围着他转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这时候的孩子喜欢什么就会拿什么,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更是家常便饭,才不管是谁的呢,因为他还不能很好的区分别人和自己,也就不理解这种“所有权”问题。

6-12岁 自我认知初步建立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6-12岁的孩子智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育,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可以加工和分析已有的表象和符号,从而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

这就为孩子的进一步自我认知发展建立了生理基础。

同时,这时候的孩子生活重心开始发生转变了,从以前的以家庭为中心转变为现在以学校、同学为中心,社交活动的增多对孩子的自我认知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自信?做事情没有目标?提升“自我认知”是第一步

孩子需要进一步定位自己,从而能更好的区分彼此,自己究竟是是什么样的人。

这一阶段的孩子在自我认知上更加具体,他们也不再仅仅是依靠外在特征来区分,他们开始关注内在的心理品质。

比如,5岁的孩子形容时,可能说"跑的快,擅长画画”,但是10岁他再描述自己,就不再单单这些外部特质,还会添加心理特质“友好、乐于助人,擅于思考”,显然10岁孩子的描述比5岁的更加全面,更加抽象。

12岁之后 自我认知的基本建立

12岁之后,孩子智力进一步发育, 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能够熟练运用各种逻辑演绎推理能力,思维能力已经接近成人了。

这一阶段孩子的自我认知有两个特点:

一是基于现实客观评价自己。

智力的发育,让孩子们可以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以前父母老师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现在不一样了,他们会思考别人说的对不对,经过分析整理后再吸收。

也就是说,以前孩子的自我认知受父母、老师等外部的评价影响比较大,但是现在他们开始独立思考了,减少了对于外部评价的依赖,而是更多的基于他接触的客观事实来评价。

不自信?做事情没有目标?提升“自我认知”是第一步

二是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抽象,更加精确。

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凸显,他们不在只是关注外在的具体特征,而是更加关注抽象的内在品质,因此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更加准确,更加具体。

比如,这年龄段的孩子很可能根据自己的意识形态(比如说,我是环保主义者),而不是具体的生理特征(我跑的很快)来描述自己。

这一阶段的孩子,对自己的认识越来越精确,自我认知开始基本建立。

总结来看,自我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以下5个过程:

从简单到复杂

年龄幼小的孩子只有笼统的自我意识,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的自我认知更加细致、复杂。

从不一致到一致

年龄幼小的孩子可以随时改变自我评价,但是年龄大的孩子却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从具体到抽象

年龄有小的孩子关注外在的、可见的特征,而年龄大的孩子更多关注不可见的、心理方面。

不自信?做事情没有目标?提升“自我认知”是第一步

从乐观到现实

年龄幼小的孩子在进行自我评价时,描述往往是美好的,而年龄大的孩子描述则更加全面,既有缺点,也有优点。

从绝对到相对

年龄幼小的孩子不关注自己,不考虑别人,而年龄大的孩子则在于别人的比较中描述自己。

-如何提升自我认知-

我们为父母提供几点建议,家庭教育中这些看上去很小的细节,如果能坚持成为父母和孩子交流中的习惯,就能有效的帮助孩子们分析自己、认识自己。

告诉孩子自己的祖国、家乡和家庭。

和孩子讲一讲,家族的故事和他成长的故事。

通过述说家庭成员及祖辈的故事,孩子能够了解到家族的历史,强化身份的认同。

孩子也很喜欢听自己更小些时候的故事,了解自己的历史。

一本相册,可以成为父母和孩子回忆、分享、交流的美妙时刻,有利于提升孩子的归属感。一个玩具、一件衣物都是重温旧日时光的好东西。

不自信?做事情没有目标?提升“自我认知”是第一步

调整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和能力的认识。

制定目标中,我们能够较容易看到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认知是偏高还是过低,这个时候我们不用进行干扰,而是在孩子执行计划的过程中,通过和他分析和思考自己的行为结果,来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通过调整后的孩子,会更好得做出自己能够达成的目标和计划,这样,目标达到率的提高自然就会激发孩子的自信,并创造了各方面能力提高的机会。

不自信?做事情没有目标?提升“自我认知”是第一步

鼓励孩子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

父母不要总是在给孩子评价,当孩子完成某件事情,试试让孩子自己来谈谈,他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重要的是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和自己所做的事情。

比如,晚上睡前和孩子一起简单回顾一天的活动,反省做得满意的地方和不满意的地方。

在这过程中,父母也对自己的某些事情进行反省,比如“我也许应该换一种方式来做这件事情”之类的话,能够帮助孩子以这样的方式内省。

不自信?做事情没有目标?提升“自我认知”是第一步

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心理感受。

在和孩子聊天的过程中,和孩子交流他最喜欢的,最烦恼,最不开心和最有成就感的事情都有哪些。

在孩子看电视看电影和获取一些信息的时候,交流他的感受。

让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且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总结和归纳他的感受,能让他更好的了解自己,逐渐的他能进行自己喜好的选择,自己需要的选择。

人的存在是一个系统,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了解自己,是一段美丽的旅程。

不自信?做事情没有目标?提升“自我认知”是第一步

孩子们在这个旅程的起点跃跃欲试,而我们也同样在这个旅程中,让我们就在这样的搀扶中,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过程,也是我们更加了解自己,了解人生的过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