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朝烧不出!结果惨遭一成语“打脸”

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马未都

说起古代故事,想必很多人脑海中第一时间都会想到“司马光砸缸”。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哲学故事。

宋朝一位叫做司马光的小朋友,在看到有人掉到缸里时,灵机一动,搬起路上的石头砸开了大缸,让里面的人因此而得救。

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朝烧不出!结果惨遭一成语“打脸”

此事过后,仅有七岁的司马光名震京师,而“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也流传至今,成为了课本上必学的内容。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颇具寓意的故事,却被大陆的收藏大家马未都质疑了,他的理由很简单:宋代烧不出大缸,所以司马光根本无缸可砸。

可是,他的这一观点却很快被一个成语打脸了。

一、马未都其人

为什么马未都的观点有人在意,又有人质疑呢?这还要从马未都在文物界的地位讲起。

马未都初入社会时,从事的其实是文学创作工作。

在握笔写作的那段岁月当中,他留下了不少经典的作品,也参与创作了很多诸如《编辑部的故事》等一众经典的影视作品。

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朝烧不出!结果惨遭一成语“打脸”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成就,才让马未都有了更多的底气踏入了收藏行业。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北京,市面上流通着不少宝贝,它们在商贩手中来回倒腾,与一众赝品混合在一起。

如果有人能够慧眼识珠,便可以“捡漏”,以极低的价格买到这些文物。

恰巧,马未都就是一个眼光毒辣之人。

他抓住机遇,如大浪淘沙一般,在各个商贩之中周璇,将真正的宝贝收入囊中。到了九十年代,他收藏的文物已经囊括了文玩、玉器、古家具等品类,数量也达到了上千件。

当然,若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收藏家,马未都未必会这么出名,他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将写作的天赋和文物的收藏结合在了一起,不仅善于收藏,还能说会道,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朝烧不出!结果惨遭一成语“打脸”

这样的强强结合让马未都成为了一个颇具名气的收藏家,也为他获得了更多走到公众面前的机会。

在很多时候,马未都的观点是新颖且犀利的,他提出来的问题都是普通人未曾想过,也从没有怀疑过的。

比如说,他曾在一档节目上提出过一个观点,那就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假的,宋朝时期根本不具备制造缸的工艺,所以司马光根本无缸可砸。

这一观点让北大历史系的一位女教授当场语塞,不知道要怎么来反驳他。

不过,在场外,有许多观众倒是根据马未都的观点一条条反驳了回去。

二、“缸”与“瓮”之分

马未都既然敢在公众面前提出这个问题,那就必然有其观点。

他的第一个依据,就是司马光能够砸动缸这件事本身不真实。

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朝烧不出!结果惨遭一成语“打脸”

因为当时的司马光还是一个七岁的孩童,能搬起大石头已然不易,又怎么能轻易举起石头砸向缸呢?

这一观点让人不知道该从何处反驳,毕竟我们无法回到古代,也无从得知当时的七岁孩童是否能够搬动石头。

可是,若仅以这条难以考证的理由来否定《宋史》中记载过的故事,未免有些牵强。

很显然马未都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提出了一个更加有力的观点,那就是以宋朝时期的工艺来看,他们是烧不出大缸的,既没有缸,“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自然也就不成立了。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若要反驳马未都的这个观点,还要从这个故事的来源,也就是《宋史》出发。

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朝烧不出!结果惨遭一成语“打脸”

《宋史》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话“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这也就是说,在历史上,司马光用石头击破的是瓮,而不是缸。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二者之间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的确,明清时期才出现烧制大缸的技术,那些上了瓷釉的大缸也 是明清工艺的代表之一。然而,这种缸极其结实,别说司马光了,就算是一个身强力壮的成年男子也未必能砸得开。

所以,司马光真正砸的其实是瓮。然而,这样的说法出来之后,又有人提出了反驳。

他们认为,瓮的作用是用来装咸菜的,一个装咸菜的罐子容量多小,想必不用多说,试问,其又怎么能装下一个孩子呢?

问题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辨别一下古时的瓮与现在的瓮功能上的区别了。

诚然,现在的瓮比较小,可以用来装咸菜,但是古代的瓮却很大,常常被用来装水。而证明这一区别的最好证据,就是一个成语典故“请君入瓮”。

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朝烧不出!结果惨遭一成语“打脸”

在武则天掌权的那段时间中,为了彻底铲除逆党,曾培养过一批酷吏,他们为了逼人招供,手段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而这“请君入瓮”,便是其中之一。

先是找来一个大瓮,再将其架在火上烤热,随后把犯人扔进瓮里,如果不招供便一直这样用火烧下去。

从这个成语中,不难看出,那个时候的瓮之大,放下一个成年人尚且绰绰有余,又怎么会装不下一个孩童呢?

三、被一成语打脸

“请君入瓮”这一成语,着实是打了马未都的脸,彻底反驳了他的观点。

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朝烧不出!结果惨遭一成语“打脸”

的确,虽然“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流传到现在,原本的“瓮”变为了现在的“缸”,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司马光砸缸”是历史中真实发生过的一件事,宋朝的确是有瓮的,而“请君入瓮”这个成语的由来也证明了瓮确实能够装下一个人。

所以说,马未都仅以“宋代烧不出大缸”来否认这一经典历史典故,有些过于片面了。

换个角度想想,有没有一种可能,那个被宋朝成为“瓮”的容器,就是未来的“缸”呢?

当然,这样的说法还需要得到更进一步的证实。

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朝烧不出!结果惨遭一成语“打脸”

但是,从这件事本身出发,在对历史上的一件事产生疑问的时候,还是要保证在高度了解历史、还原历史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单凭咬文嚼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