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蒋介石父子情:养子亲子一视同仁,因反革命成仇,再见已是12年后

蒋介石有两个儿子,蒋经国和蒋纬国,他们没有一个是蒋介石的“正牌夫人”宋美龄的亲生孩子。经国和纬国,经纬天地,

政治才识卓越不凡;经纬,指纵线和横线,又指

条理秩序。名义上,蒋经国和蒋纬国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实际并非如此。有确切资料和蒋纬国的对外言论表明,蒋纬国不是蒋介石亲生的,自然更不是蒋介石的私生子。

蒋介石父子情:养子亲子一视同仁,因反革命成仇,再见已是12年后

蒋纬国在晚年闲暇之余,编写的自传《千山独行——蒋纬国的人生之旅》中明确表示:生父乃戴季陶,生母为日本护士重松金子。不过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则曾否认,说蒋纬国是蒋介石亲生子。蒋纬国非蒋介石亲生子的说法,是占据社会主流的。

蒋经国和蒋纬国,两人性格存在很大的差异,蒋经国朴实作风,蒋纬国性格活泼。蒋介石这样评价过自己的两个儿子:

“经儿可教,纬儿可爱。”

是不是亲生子,对蒋介石而言不重要,因为他对两个儿子的关爱是一样多的,并没有偏心。

蒋经国是蒋介石与其原配毛福秀唯一的孩子。蒋介石十分不喜毛福秀,却没有牵扯到自己的亲生儿子身上。蒋介石对蒋经国是寄予厚望的。几乎是手把手教导蒋经国的,尤其是在读书方面,蒋介石亲力亲为制定每日课程表、聘请老师,公家事务再繁忙,他也会时常写信叮嘱儿子,努力学习、不可懈怠。

1920年,蒋经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知名小学万竹小学。蒋介石闻讯,深感欣慰,立即写信夸奖,叮嘱他不要骄傲,继续努力奋斗、习字,熟读四书等传统文化典籍。位置越坐越高,权柄越来越重,蒋介石的事务越来越多,他却从不忘写信指导儿子学习,告诉他应该学什么,应该怎么学这东西。

蒋介石父子情:养子亲子一视同仁,因反革命成仇,再见已是12年后

“当今学问以中文、英文、算数为最重要,你只要精通这三者,亦自易渐渐长进了。”

1925年10月,15岁的蒋经国获得赴苏联留学的机会,蒋介石同意,允许他去外国学习新的先进文化知识,接触欧美国家不同的风土人情。在苏联,蒋经国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同年12月,蒋经国随大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年初,蒋经国通过写信的方式,向父亲蒋介石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况。

蒋介石回信:

“你的进步很大,思想和语意统统都是对的。我虽未加入共产党,而是纯粹的国民党员,但我自认为革命乃一生之事业。我对于你,名为父子,在革命上来说实为同志。”

此后的回信中,蒋介石不止一次勉励儿子,鼓励他以共产主义为事业,进行发扬光大。

这是1926年,可第二年的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主导进行反革命政变,所展露出来的意思与蒋经国的书信内容完全不同。令人匪夷所思。

蒋经国因父亲蒋介石的来信,在学校表现得更加活跃,曾以《中国北伐的目的及最后的成功》为题,在学校大礼堂上演讲,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台下掌声雷动。大学的联共支部书记,更对旁人说:

“蒋经国是有训练的马克思主义者。”

蒋经国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风云人物,和他父亲蒋介石在国内的情况一样。

蒋介石父子情:养子亲子一视同仁,因反革命成仇,再见已是12年后

可是,乐极生悲的事发生了。因为蒋介石的反动反革命政变,蒋经国的好日子到头了。得知父亲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的所作所为后,蒋经国表现得非常愤慨和激进,带头鼓动学生到莫斯科共产国际大厦前游行示威,还在报纸上发表谴责父亲蒋介石的文章:

“蒋介石是我的父亲,曾经也是我的革命友人,但现在却是我的敌人。几天前,他的行为已经不能证明他是革命者了,他成了反革命分子。他对革命说尽好话,可到自己掌握军权后却背叛了革命。”

本欲对蒋经国采取强制抓捕囚禁措施的苏联共产党,看到他一系列反蒋作为后,便选择了放弃。苏联共产党人认可了蒋经国,同校的同学们也称呼他为“敬爱的人”。蒋经国在苏联言论和作为,让从小接受传统儒家文化熏陶的蒋介石十分不满,内心相当不愉快,但又觉得可能这是儿子明哲保身的做法,也就谅解了一些。

若不出意外,蒋经国在苏联的日子还是会过得不错的,可他的运气不太好,追随错了领导人。列夫·托洛茨基是苏共重要领导人之一,列宁刚去世,他就遭到斯大林等人的打压。蒋经国认为列夫·托洛茨基是位“勇敢的革命志士”,觉得他的学说是最进步的,蒋经国把他当作偶像去看待。

蒋介石父子情:养子亲子一视同仁,因反革命成仇,再见已是12年后

蒋经国沉迷学习列夫·托洛茨基激进的革命理论,并加入托派秘密组织。斯大林曾到莫斯科中山大学演讲,公开批评托派思想是错误的。但蒋经国不为所动,进行明里暗里的反斯大林活动,铁了心要跟列夫·托洛茨基干到底。

1927年12月,列夫·托洛茨基被开除党籍,蒋经国这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不可弥补的错误,他主动退出托派。但是,苏联共产党已给他打上

“政治上不坚定,犹豫不决,需要长期特别的政治监视”

的标签。蒋经国被发配边疆,在西伯利亚当一名最低级的列兵。

1928年秋天,被政治监视的蒋经国回到莫斯科,以大学里优异的表现和“最优秀的五名学员之一”的评价,保送列宁格勒苏联红军军政大学。蒋经国学习认真且刻苦,在校期间担任过连长、营长、团长等职务。同时,蒋经国向苏联政府多次提出回国的请求,均被驳回。苏联政府认为蒋经国有回国助纣为虐的意向,便将其与家人通信的权力也给剥夺了。

从1927年开始,蒋介石疯狂消除苏联在中国的影响力和关系,国民政府断绝与苏联的邦交关系。蒋介石知道自己越这么做,儿子蒋经国越不能回国。他想要儿子回国,但又不肯付出什么代价。中苏关系从破裂到恶化,使得蒋经国的回国愈发遥遥无期。

蒋介石父子情:养子亲子一视同仁,因反革命成仇,再见已是12年后

蒋经国回国希望愈渺茫,作为父亲的蒋介石更难过,但他几乎不表露出自己内心的脆弱和难过,他安慰自己:

“以党为家,以黄埔学生为子。”

他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说:“国民皆吾子,儿子何必自生。”蒋介石怎么掩饰都不行,身边都还是能看出其作为父亲的悲伤之情。

宋霭龄曾建议蒋介石,暂时承认《伯力条约》,换取蒋经国回国。但蒋介石强硬拒绝了,他考虑到签订条约的影响十分恶劣,即便是不履行也不好。蒋介石放出狠话:

“同意《伯力条约》就等于亡国,我宁可牺牲一切,也决不承认!”

不得不说,这份态度,这种气魄,很能折服人。

这并不意味着蒋介石对儿子感情变得淡薄疏远,相反,他的思子之情像一坛陈年老酒愈发醇厚。1931年的《蒋介石日记》,蒋介石写了很多关于对蒋经国的思念的话:

“少年未闻君子大道,自修不力,卒至不顺于亲,不慈于子,至今悔之不及。夜梦昏沉,对母痛哭二次。醒后更悔不孝罪大。国乱人孤,但有痛楚而已。”

但当有机会换回儿子蒋经国时,蒋介石又选择不要。1931年6月15日,共产国际东方部驻上海远东局成员牛兰夫妇,被上海巡捕房逮捕。牛兰夫妇负责中共南方局、中共长江局、中共北方局、海外诸国的共产党组织。为营救牛兰夫妇,中共保卫部门和苏联红军总参谋部都行动起来,其中便请了宋庆龄作中间人,想用蒋经国换牛兰夫妇。

蒋介石父子情:养子亲子一视同仁,因反革命成仇,再见已是12年后

刚开始,蒋介石心中升起儿子归国的希望,但后来一想,苏联政府这么重视牛兰夫妇,说明他们很重要。自己的儿子,私利;牛兰夫妇,公利。而且蒋介石又想到宋庆龄作说客,来跟自己说这些事情,表示宋庆龄与中共、苏共关系密切。

蒋介石最终决定,拒绝宋庆龄的提议,他知道自己的这次拒绝很可能给儿子带去杀身之祸,但他还是这样做了。这一时期,蒋介石不止一次在日记中表述自己志向远大、无后有后是低俗志向等等,诸如此类。

始终无法回国的蒋经国,必须继续“留学”。1930年3月28日,苏共鉴于蒋经国坚持长期对其父蒋介石反革命暴行的揭露,批准他成为苏共后部党员。1930年7月,大学毕业的蒋经国被派到工厂实习。日子越来越好、越过越有盼头的时候,蒋经国自己又犯错误了。

1931年10月,蒋经国公开批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被遣送至莫斯科郊外的农场改造。1932年,王明的诬告和蒋介石拒换牛兰夫妇的态度,让蒋经国去了西伯利亚的金矿做苦工。矿工生活持续了将近一年时间,之后他又到机械厂当技师。1932年是蒋经国留学苏联最艰难的一年。

蒋介石父子情:养子亲子一视同仁,因反革命成仇,再见已是12年后

1934年9月,亚洲局势变化,蒋介石派顾维钧等三人赴苏联谈判。临行前,蒋介石以父亲的身份特意交代,争取让蒋经国回国。1934年12月,苏联内务部乌拉尔分部主任找到蒋经国谈话,询问他想不想回国。蒋经国当然是想回国的,但又担心透露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不仅会让自己不能回国,还会让自己过上更悲惨的矿工生活。

在家翘首以盼的蒋介石,得知儿子不想回国的消息,情绪十分低落,既担心儿子的生死,又对儿子被“赤化”感到愤怒仇恨。蒋介石在日记中这样写:

“经国已被赤化,即使归国,亦不知如何相处。现不归,使余无逆子之忧惭,是塞翁失马,上帝必有其旨意。”

1935年,蒋经国回到莫斯科,得到亲手写信回家的机会。蒋经国仍不敢透露出自己想回国的意思,而是含蓄道:

“我没有一天不想吃家乡的小菜。”

知子莫若父,蒋介石一下读懂儿子的意思,感到十分宽慰。后来蒋经国迫切希望回国的事情,被其一封给蒋介石的信抖露出来。蒋经国候补党员的资格被剥夺,监管力度加大,苏联高层更得出

“我们不要忘记,蒋经国永远都是蒋介石儿子”

的结论。

眼见着回国无望,蒋经国在1935年3月与同厂女工结婚,12月生娃蒋孝文。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基本结束,蒋经国回国已不成问题。1937年3月25日,蒋经国乘坐第二号西伯利亚快车离开莫斯科。蒋介石得到蒋经国即将回国的消息时,内心兴奋不已,日子中写道

“十年苦斗,方得国与家渐光明也”

蒋介石父子情:养子亲子一视同仁,因反革命成仇,再见已是12年后

但当知道蒋经国确切回国到家的时间,蒋介石开始惶恐起来,内心愁云遍布,不知该如何和这个已经“赤化”的儿子见面、交流、相处。况且,蒋介石不止一次在报纸上骂自己的儿子蒋经国:

“教子不慎,自坏家风,可痛可悲也。”

1937年4月18日,蒋经国抵达杭州,蒋介石有些难以决断,自己该不该和儿子见面?第二天,蒋介石下定与蒋经国一家见面的决心。但是直到真正与蒋经国见面,蒋介石才不再苦恼,放松下来。《本月反省录》中写:

“经儿由俄国归家,一别十二年,骨肉重聚,不足为异,而对先妣之灵可以告慰。”

关于蒋经国是否信仰过马克思主义这件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