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生前朴素,去世后仅用稿费安葬自己,乔冠华的艰难“回乡”路

1983年9月22日,前外交部部长乔冠华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70岁。

生前朴素,去世后仅用稿费安葬自己,乔冠华的艰难“回乡”路

乔冠华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外交人员,曾在众多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曾参加过板门店谈判,跟随周总理参加过日内瓦会议,也曾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成员参与了新中国与美国的建交活动,尤其是1971年率领中国代表团赴联合国参加第26届联大,亲身见证了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性一刻,而他那张仰天大笑的照片也从此成为经典,为众人所熟知。

可以说,乔冠华曾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然而,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乔冠华去世后,他的最后归宿一波三折,甚至没能顺利地埋葬到他的家乡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生前朴素,去世后仅用稿费安葬自己,乔冠华的艰难“回乡”路

乔冠华去世后,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于10月25日主持了乔冠华的遗体告别仪式,之后将他的骨灰盒放进了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但是只放了三天,乔冠华的夫人章含之便把骨灰盒取出来,放在自己的卧室,因为章含之曾说过,她只想多陪陪丈夫,而且丈夫生前也曾说过,不要进八宝山革命公墓,只要找个安静的地方就可以了。

1984年年底,乔冠华的骨灰盒已经放在章含之的卧室里有一年多了,本着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章含之决定为乔冠华寻找最后的归宿之地。

一开始,她想到的是让乔冠华魂归故乡,所以她首先来到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找到了有关部门,希望能够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协助,但可惜的是,她的愿望没能实现。

为什么呢?其实还是乔冠华生前的一些历史问题,因为乔冠华曾参与了对周总理的不公正批判。

虽然乔冠华曾向周总理当面道过谦,他也得到了周总理的理解和原谅,但对于很多人来说,有些事发生了就永远不可能当作没发生,所以乔冠华自然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生前朴素,去世后仅用稿费安葬自己,乔冠华的艰难“回乡”路

当年年底,他就不再担任外交部长一职,甚至他去世后,国内都没有进行大幅度的报道,可见当时国内对于乔冠华还是持有一定意见的。

虽然此时运动早已过去,但很多事实却并不能改变,甚至直到他去世后都不能。

所以,当章含之来到盐城市政府后,政府的领导并不愿意帮这个忙,甚至对于章含之和乔冠华侄子乔宗连的宴请,他们都不愿出席,只是让一位已经退居二线的老领导到场尽了一下地主之谊。

可以说,盐城市和建湖县的领导对于章含之的到来表现的非常冷淡,而他们的这种消极态度也被章含之敏锐地察觉到了,章含之非常清楚当地领导是什么意思,所以,对于乔冠华安葬故乡的事情她也没有再提。

生前朴素,去世后仅用稿费安葬自己,乔冠华的艰难“回乡”路

几日后,章含之只能含泪离开,回到上海后,章含之整天以泪洗面,虽然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但丈夫已经去世一年多了,她必须要给自己的丈夫寻找一个安身之地,但是茫茫中国,丈夫又该葬在哪里?

就在自己一筹莫展之际,她突然想到了一个人,那个人是丈夫早年的挚友,曾任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外科主任的李颢!

乔冠华与李颢相识于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那时候李颢只是一个普通的外科大夫,而乔冠华则是我党驻重庆的工作人员。有一次乔冠华突发疾病,幸得李颢和他请来的经验丰富的外科主任梁树芳的治疗,乔冠华才得以死里逃生。

在此后住院治疗的四个多月里,乔冠华和李颢朝夕相处,李颢被乔冠华渊博的学识和幽默的谈吐所折服,在谈到当时的革命形势时,乔冠华口若悬河,将中国的问题分析的十分透彻,这使得李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

生前朴素,去世后仅用稿费安葬自己,乔冠华的艰难“回乡”路

从此以后,李颢也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革命队伍中坚定的一份子,可以说,乔冠华不仅是李颢的挚友,更是他革命道路上的引路人。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两人因为工作而天各一方,但却从未断过联系,几十年来两人时常以书信保持联系。

1970年9月20日,乔冠华的第一任妻子龚澎因病去世,乔冠华异常悲痛,不能自已的他只能借酒消愁。得到这一消息后,李颢不远千里赴京看望,当他踏入乔冠华的家后,见到客厅墙角堆满了一大堆空酒瓶,李颢也不由得泪如泉涌,抱着乔冠华失声痛哭。

后来的几日里,李颢一直陪在乔冠华身边,在李颢的帮助下,乔冠华得以走出失去妻子的痛苦并恢复工作。

1980年,乔冠华疾病缠身在家休养,李颢派次子前往北京探望,两人相见后,乔冠华难掩对李颢的思念,于是亲笔写下了五言诗一首:

《怀李颢》

长忆寒山寺,江枫映火明。

何时一杯酒,促膝话平生。

这首诗,被李颢视为他与乔冠华终生友谊的象征,此时的李颢已经身处苏州,在苏州市医学院担任教授。

生前朴素,去世后仅用稿费安葬自己,乔冠华的艰难“回乡”路

当乔冠华去世后,李颢失声恸哭,他再次拿出乔冠华写给自己的五言诗,悲痛之际又对人生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因为对乔冠华与李颢的真挚友情非常了解,所以当章含之在盐城碰壁后便想到了李颢,她想到了李颢居住的苏州吴县东山镇是个濒临太湖的半岛,那里山明水秀,还有一座公墓,一定是丈夫理想的归宿。

1985年新春一过,章含之便来到苏州,找到了丈夫昔日的挚友李颢。

对于章含之的到来,李颢大感意外,当章含之将此次前来的目的告诉他时,他当场表态,愿意尽一切办法让老友的骨灰落在苏州,也愿意为老友做一个守墓人。

得到李颢肯定的答复后,章含之当即热泪盈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为了能让乔冠华的骨灰顺利落在苏州,李颢先是去了吴县县委投石问路,毕竟他也不清楚吴县政府是否会像盐城政府那般冷落这件事。

来到吴县县委后,李颢找到了时任吴县县委书记的管正,转达了章含之的想法。

生前朴素,去世后仅用稿费安葬自己,乔冠华的艰难“回乡”路

管正是一位非常有魄力的领导,他待人亲和,思想端正,虽然早年他曾被错划成右派,但他并没有消极沉沦,而是一直对革命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怀有一颗真挚而积极的心。

所以,当了解了章含之的想法后,管正没有一丝的犹豫,他当即答应了李颢转达的章含之的一切要求。虽然乔冠华曾有过一段并不太好的历史,但他的一生总体来说是有功于革命,有功于国家的,他理应得到国家和人民的肯定。

对于管正的决定,曾有记者问过他:“

当时你答应被全国四届人大罢免的前国家外交部部长乔冠华落葬东山,难道就没有建湖人同样的顾虑吗?

对于记者所说的“顾虑”,管正自然是清楚的,在那个年代,事情尚未明朗之前,将乔冠华落葬到吴县的确是要承受一定的压力,甚至是指责的,毕竟当时很多人还不能正确的看待乔冠华,甚至连官方都对此讳莫如深。

然而管正却并不担心,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说:“

当时乔冠华给我的印象是个才子,‘闻个(音译)’时,有一次报纸上用大量篇幅刊出他在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很感人,很有力,那是代表中国人民在世界舞台上讲话。他是个有能力的人,是个为国家建设出过力的人,这样的人我坚信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管正真是人如其名,一身正气,他的几句话完美地概括了乔冠华的一生,虽然两人生前并不认识,但管正却比大多数人更了解,更相信乔冠华。

生前朴素,去世后仅用稿费安葬自己,乔冠华的艰难“回乡”路

当李颢将管正的态度告诉章含之后,章含之激动的连连感激,当年清明节之前,章含之就与李颢一起前往苏州吴县东山镇,在当地政府领导的陪同下,选中东山镇公墓面临太湖的一个风景秀丽的山坡作为乔冠华的落葬之地。

当天,章含之与李颢在东山受到了东山镇政府领导的热情接待,席间,时为东山镇华侨公墓经理的杨其林坦诚地对章含之说:“章司长,我们是普通党员,政治舞台上的事知道不多,乔部长为国家的外交事业作出过很大的贡献,安葬到我们东山来,我们老百姓很欢迎。”

听了杨其林的话,章含之激动的站了起来,她饱含泪花,拉住杨其林的手说:“杨经理,谢谢你,谢谢东山人民!”

就这样,乔冠华骨灰落葬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久悬在章含之胸中的一桩心事也落下了,之后现场氛围开始活跃起来,章含之与大家边喝茶便聊天,她向众人谈起了很多乔冠华生前的喜好和趣事,大家听后都发出阵阵欢乐的笑声。

这阵阵笑声的背后,是大家更是章含之对乔冠华的思念!

再后来,杨其林真诚地问章含之,对乔冠华骨灰的安葬有什么要求,或者乔部长生前对此有什么遗嘱。

生前朴素,去世后仅用稿费安葬自己,乔冠华的艰难“回乡”路

章含之回答说:八宝山骨灰存放自由,选定日子取出来安葬没有问题。至于遗嘱,她感慨地说:“老乔说‘十年台上,十年台下,就不要进入八宝山革命公墓了,只要找个安静的地方就可以了’,如今他的这个愿望已经实现了,其他的就没什么了。”

最后,杨其林又问章含之:“不知章司长对墓葬有什么打算或者要求?”

章含之听后回答得更是干脆,她说:“老乔生前两袖清风,几乎没有留下任何遗产,我每月工资也有限,所以,老乔的骨灰就像普通百姓一样安葬就行了,越简单越好。”说完,她还拿出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草图,还有一笔钱。

章含之说:“这是近日我领到的老乔的稿费,一共有2000元,就拿这笔钱作为购置墓碑的费用吧!”

一个国家的外交部长竟然没有自己的存款,逝世后只用自己生前的稿费来安葬自己,这是在场的所有人都从未遇到过也不敢相信的事情,但事实却恰恰如此。

生前朴素,去世后仅用稿费安葬自己,乔冠华的艰难“回乡”路

听了章含之的话,在座的所有人无不对乔冠华和章含之心生敬意!

就在当年的清明节,章含之手捧乔冠华的骨灰盒再次来到东山,她终于亲手安葬了自己的丈夫,给丈夫寻找到了这处幽静的地方。

乔冠华的墓碑静静的躺在东山华侨公墓里,在这里,也不乏一些名人富商的墓碑,像他的上方是巴西华侨富商张泉生夫妇的,而他的右下方则是孙中山先生的侍卫长王一亭先生的,不管是张泉生夫妇还是王一亭,他们的墓都修建的非常豪华,与他们的墓相比,乔冠华的目的实在是不起眼,甚至有些寒酸。

不过,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毕竟,乔冠华为新中国外交做出的贡献早已为人所知,墓碑虽然简朴,但在人民的心中却是永恒的。

生前朴素,去世后仅用稿费安葬自己,乔冠华的艰难“回乡”路

后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日趋开放,过去很多事情也都渐渐明朗,所以,对于乔冠华,大家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公平的评价。所以,自2002年起,乔冠华的家乡建湖县、上海还有苏州华侨公墓二区都因为各种原因而建立了乔冠华的墓地和墓碑,这也是国内目前为何有四处乔冠华墓地的原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