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生前樸素,去世後僅用稿費安葬自己,喬冠華的艱難“回鄉”路

1983年9月22日,前外交部部長喬冠華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70歲。

生前樸素,去世後僅用稿費安葬自己,喬冠華的艱難“回鄉”路

喬冠華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批外交人員,曾在衆多外交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曾參加過闆門店談判,跟随周總理參加過日内瓦會議,也曾作為中國代表團的成員參與了新中國與美國的建交活動,尤其是1971年率領中國代表團赴聯合國參加第26屆聯大,親身見證了恢複新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曆史性一刻,而他那張仰天大笑的照片也從此成為經典,為衆人所熟知。

可以說,喬冠華曾為新中國的外交事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然而,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喬冠華去世後,他的最後歸宿一波三折,甚至沒能順利地埋葬到他的家鄉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生前樸素,去世後僅用稿費安葬自己,喬冠華的艱難“回鄉”路

喬冠華去世後,中國人民對外友協于10月25日主持了喬冠華的遺體告别儀式,之後将他的骨灰盒放進了八寶山革命公墓骨灰堂,但是隻放了三天,喬冠華的夫人章含之便把骨灰盒取出來,放在自己的卧室,因為章含之曾說過,她隻想多陪陪丈夫,而且丈夫生前也曾說過,不要進八寶山革命公墓,隻要找個安靜的地方就可以了。

1984年年底,喬冠華的骨灰盒已經放在章含之的卧室裡有一年多了,本着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章含之決定為喬冠華尋找最後的歸宿之地。

一開始,她想到的是讓喬冠華魂歸故鄉,是以她首先來到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找到了有關部門,希望能夠得到當地政府部門的支援和協助,但可惜的是,她的願望沒能實作。

為什麼呢?其實還是喬冠華生前的一些曆史問題,因為喬冠華曾參與了對周總理的不公正批判。

雖然喬冠華曾向周總理當面道過謙,他也得到了周總理的了解和原諒,但對于很多人來說,有些事發生了就永遠不可能當作沒發生,是以喬冠華自然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生前樸素,去世後僅用稿費安葬自己,喬冠華的艱難“回鄉”路

當年年底,他就不再擔任外交部長一職,甚至他去世後,國内都沒有進行大幅度的報道,可見當時國内對于喬冠華還是持有一定意見的。

雖然此時運動早已過去,但很多事實卻并不能改變,甚至直到他去世後都不能。

是以,當章含之來到鹽城市政府後,政府的上司并不願意幫這個忙,甚至對于章含之和喬冠華侄子喬宗連的宴請,他們都不願出席,隻是讓一位已經退居二線的老上司到場盡了一下地主之誼。

可以說,鹽城市和建湖縣的上司對于章含之的到來表現的非常冷淡,而他們的這種消極态度也被章含之敏銳地察覺到了,章含之非常清楚當地上司是什麼意思,是以,對于喬冠華安葬故鄉的事情她也沒有再提。

生前樸素,去世後僅用稿費安葬自己,喬冠華的艱難“回鄉”路

幾日後,章含之隻能含淚離開,回到上海後,章含之整天以淚洗面,雖然她深愛着自己的丈夫,但丈夫已經去世一年多了,她必須要給自己的丈夫尋找一個安身之地,但是茫茫中國,丈夫又該葬在哪裡?

就在自己一籌莫展之際,她突然想到了一個人,那個人是丈夫早年的摯友,曾任上海第一人民醫院外科主任的李颢!

喬冠華與李颢相識于抗日戰争時期的重慶,那時候李颢隻是一個普通的外科大夫,而喬冠華則是我黨駐重慶的從業人員。有一次喬冠華突發疾病,幸得李颢和他請來的經驗豐富的外科主任梁樹芳的治療,喬冠華才得以死裡逃生。

在此後住院治療的四個多月裡,喬冠華和李颢朝夕相處,李颢被喬冠華淵博的學識和幽默的談吐所折服,在談到當時的革命形勢時,喬冠華口若懸河,将中國的問題分析的十分透徹,這使得李颢對錯綜複雜的政治形勢漸漸有了清晰的認識。

生前樸素,去世後僅用稿費安葬自己,喬冠華的艱難“回鄉”路

從此以後,李颢也義無反顧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為革命隊伍中堅定的一份子,可以說,喬冠華不僅是李颢的摯友,更是他革命道路上的引路人。

新中國成立後,雖然兩人因為工作而天各一方,但卻從未斷過聯系,幾十年來兩人時常以書信保持聯系。

1970年9月20日,喬冠華的第一任妻子龔澎因病去世,喬冠華異常悲痛,不能自已的他隻能借酒消愁。得到這一消息後,李颢不遠千裡赴京看望,當他踏入喬冠華的家後,見到客廳牆角堆滿了一大堆空酒瓶,李颢也不由得淚如泉湧,抱着喬冠華失聲痛哭。

後來的幾日裡,李颢一直陪在喬冠華身邊,在李颢的幫助下,喬冠華得以走出失去妻子的痛苦并恢複工作。

1980年,喬冠華疾病纏身在家休養,李颢派次子前往北京探望,兩人相見後,喬冠華難掩對李颢的思念,于是親筆寫下了五言詩一首:

《懷李颢》

長憶寒山寺,江楓映火明。

何時一杯酒,促膝話平生。

這首詩,被李颢視為他與喬冠華終生友誼的象征,此時的李颢已經身處蘇州,在蘇州市醫學院擔任教授。

生前樸素,去世後僅用稿費安葬自己,喬冠華的艱難“回鄉”路

當喬冠華去世後,李颢失聲恸哭,他再次拿出喬冠華寫給自己的五言詩,悲痛之際又對人生充滿了無限的感慨。

因為對喬冠華與李颢的真摯友情非常了解,是以當章含之在鹽城碰壁後便想到了李颢,她想到了李颢居住的蘇州吳縣東山鎮是個瀕臨太湖的半島,那裡山明水秀,還有一座公墓,一定是丈夫理想的歸宿。

1985年新春一過,章含之便來到蘇州,找到了丈夫昔日的摯友李颢。

對于章含之的到來,李颢大感意外,當章含之将此次前來的目的告訴他時,他當場表态,願意盡一切辦法讓老友的骨灰落在蘇州,也願意為老友做一個守墓人。

得到李颢肯定的答複後,章含之當即熱淚盈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為了能讓喬冠華的骨灰順利落在蘇州,李颢先是去了吳縣縣委投石問路,畢竟他也不清楚吳縣政府是否會像鹽城政府那般冷落這件事。

來到吳縣縣委後,李颢找到了時任吳縣縣委書記的管正,轉達了章含之的想法。

生前樸素,去世後僅用稿費安葬自己,喬冠華的艱難“回鄉”路

管正是一位非常有魄力的上司,他待人親和,思想端正,雖然早年他曾被錯劃成右派,但他并沒有消極沉淪,而是一直對革命事業和新中國的建設懷有一顆真摯而積極的心。

是以,當了解了章含之的想法後,管正沒有一絲的猶豫,他當即答應了李颢轉達的章含之的一切要求。雖然喬冠華曾有過一段并不太好的曆史,但他的一生總體來說是有功于革命,有功于國家的,他理應得到國家和人民的肯定。

對于管正的決定,曾有記者問過他:“

當時你答應被全國四屆人大罷免的前國家外交部部長喬冠華落葬東山,難道就沒有建湖人同樣的顧慮嗎?

對于記者所說的“顧慮”,管正自然是清楚的,在那個年代,事情尚未明朗之前,将喬冠華落葬到吳縣的确是要承受一定的壓力,甚至是指責的,畢竟當時很多人還不能正确的看待喬冠華,甚至連官方都對此諱莫如深。

然而管正卻并不擔心,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說:“

當時喬冠華給我的印象是個才子,‘聞個(音譯)’時,有一次報紙上用大量篇幅刊出他在聯合國大會上的講話,很感人,很有力,那是代表中國人民在世界舞台上講話。他是個有能力的人,是個為國家建設出過力的人,這樣的人我堅信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管正真是人如其名,一身正氣,他的幾句話完美地概括了喬冠華的一生,雖然兩人生前并不認識,但管正卻比大多數人更了解,更相信喬冠華。

生前樸素,去世後僅用稿費安葬自己,喬冠華的艱難“回鄉”路

當李颢将管正的态度告訴章含之後,章含之激動的連連感激,當年清明節之前,章含之就與李颢一起前往蘇州吳縣東山鎮,在當地政府上司的陪同下,選中東山鎮公墓面臨太湖的一個風景秀麗的山坡作為喬冠華的落葬之地。

當天,章含之與李颢在東山受到了東山鎮政府上司的熱情接待,席間,時為東山鎮華僑公墓經理的楊其林坦誠地對章含之說:“章司長,我們是普通黨員,政治舞台上的事知道不多,喬部長為國家的外交事業作出過很大的貢獻,安葬到我們東山來,我們老百姓很歡迎。”

聽了楊其林的話,章含之激動的站了起來,她飽含淚花,拉住楊其林的手說:“楊經理,謝謝你,謝謝東山人民!”

就這樣,喬冠華骨灰落葬的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久懸在章含之胸中的一樁心事也落下了,之後現場氛圍開始活躍起來,章含之與大家邊喝茶便聊天,她向衆人談起了很多喬冠華生前的喜好和趣事,大家聽後都發出陣陣歡樂的笑聲。

這陣陣笑聲的背後,是大家更是章含之對喬冠華的思念!

再後來,楊其林真誠地問章含之,對喬冠華骨灰的安葬有什麼要求,或者喬部長生前對此有什麼遺囑。

生前樸素,去世後僅用稿費安葬自己,喬冠華的艱難“回鄉”路

章含之回答說:八寶山骨灰存放自由,標明日子取出來安葬沒有問題。至于遺囑,她感慨地說:“老喬說‘十年台上,十年台下,就不要進入八寶山革命公墓了,隻要找個安靜的地方就可以了’,如今他的這個願望已經實作了,其他的就沒什麼了。”

最後,楊其林又問章含之:“不知章司長對墓葬有什麼打算或者要求?”

章含之聽後回答得更是幹脆,她說:“老喬生前兩袖清風,幾乎沒有留下任何遺産,我每月工資也有限,是以,老喬的骨灰就像普通百姓一樣安葬就行了,越簡單越好。”說完,她還拿出了自己事先準備好的草圖,還有一筆錢。

章含之說:“這是近日我領到的老喬的稿費,一共有2000元,就拿這筆錢作為購置墓碑的費用吧!”

一個國家的外交部長竟然沒有自己的存款,逝世後隻用自己生前的稿費來安葬自己,這是在場的所有人都從未遇到過也不敢相信的事情,但事實卻恰恰如此。

生前樸素,去世後僅用稿費安葬自己,喬冠華的艱難“回鄉”路

聽了章含之的話,在座的所有人無不對喬冠華和章含之心生敬意!

就在當年的清明節,章含之手捧喬冠華的骨灰盒再次來到東山,她終于親手安葬了自己的丈夫,給丈夫尋找到了這處幽靜的地方。

喬冠華的墓碑靜靜的躺在東山華僑公墓裡,在這裡,也不乏一些名人富商的墓碑,像他的上方是巴西華僑富商張泉生夫婦的,而他的右下方則是孫中山先生的侍衛長王一亭先生的,不管是張泉生夫婦還是王一亭,他們的墓都修建的非常豪華,與他們的墓相比,喬冠華的目的實在是不起眼,甚至有些寒酸。

不過,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了,畢竟,喬冠華為新中國外交做出的貢獻早已為人所知,墓碑雖然簡樸,但在人民的心中卻是永恒的。

生前樸素,去世後僅用稿費安葬自己,喬冠華的艱難“回鄉”路

後記:

随着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已經日趨開放,過去很多事情也都漸漸明朗,是以,對于喬冠華,大家已經有了一個非常公平的評價。是以,自2002年起,喬冠華的家鄉建湖縣、上海還有蘇州華僑公墓二區都因為各種原因而建立了喬冠華的墓地和墓碑,這也是國内目前為何有四處喬冠華墓地的原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