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朝一共有两次北京保卫战,第一次靠于谦,第二次靠“遮羞布”

对于比较熟悉明朝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土木堡之变,在那场战争中,出现了一个自以为是,陷国家于危难的耻辱之君,也出现了一位力挽狂澜,救国家于将倾的英雄。

明朝一共有两次北京保卫战,第一次靠于谦,第二次靠“遮羞布”

因为这两个人的传奇性,土木堡之变因此更为人熟知,但是明朝还有一次类似的“北京保卫战”,却因为存在“遮羞布”现象而不被人们熟知,

这另外一场被称为庚戌之变的北京保卫战

,发生了什么,让除了明朝朝廷自己外,不被大家所注意呢?

土木堡之变和明朝第一次北京危机

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的英宗,其昏庸刚愎与无能怎么评价都不算过分,而那位英雄于谦,他的过人能力和品质,怎么被人赞誉都不算过誉。为何这么说?

我们先来看看事件过程:

明朝一共有两次北京保卫战,第一次靠于谦,第二次靠“遮羞布”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率各部寻衅寇边,分四路大举向明朝边境进攻。而当时明英宗极其宠信宦官王振,在大同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情况下,王振不断煽惑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讨伐也先大军,虽有百官劝谏,但是偏信王振的明英宗执意率众文武亲征。

大军到山西大同,在不通军事的王振指挥下前线不断传来各路明军溃败的消息,惊慌失措的王振令大军撤退。退至地高无水的土木堡时,瓦剌军追击导致明军溃败,王振及文武百官死于乱军之中,明

英宗被俘,这就是土木堡之变,

随后瓦剌太师也先又乘明军主力溃散,企图率军攻占北京。

临危受命的于谦,明朝的先祖们未必无能

在明英宗被俘后,明王朝遇到严重的政治和军事危机,在此危急关头,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临危受命,先是打击罪魁祸首的王振等宦官集团,安定政局。后又以“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放弃解救明英宗的计划,拥立郕王朱祁钰登基为明代宗,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使得其后挟明英宗来要挟明廷的也先计谋不得逞。

明朝一共有两次北京保卫战,第一次靠于谦,第二次靠“遮羞布”

同时知人善用,又以罪责不在于仅存逃回来的土木堡之变将领石亨身上为理由,释放石亨,并提拔其为北京保卫战指挥军队守卫的大将。三个举措让北京百官万事俱备做好了临战准备,

恼羞成怒的也先于十月率大军进犯北京,此后在于谦、石亨共同努力下,京师守军的奋力抵抗,再加上天寒地冻,最后瓦剌军退出塞外,京师解围。

于谦和石亨的坚持最终取得了胜利,明王朝转危为安。又因为由于于谦为主率领的“北京保卫战”让得明朝没有“英年早逝”,对大明朝来说,于谦这个人可谓居功至伟。这也充分说明了土木堡之变并不是因为那些明军无能,而是有能力的将领们得不到重用,王振领导独断才导致了土木堡之祸,而非朝中没有能人。

明朝第二次北京保卫战——“庚戍之变”

可以说一百年前的土木之变,还主要只是明朝军事指挥错误导致的中央军队第一场失败战役。于谦等人为防止明朝重蹈北宋灭亡覆辙,决定保卫北京城的举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朝一共有两次北京保卫战,第一次靠于谦,第二次靠“遮羞布”

然而据亲历过此战役的官员李贤所说:“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意思是,土木堡的失败与长期以来明朝北方边防被破坏,乃是明朝边防废弛导致的必然结果。

可是明朝廷并没有意识到这点,依然以为土木堡只是个意外,明朝的国力依然强盛,然而,嘉靖二十九年,即1550年,庚戍之变的爆发,彻底打破了明朝统治者的这种想法,明朝军事政治废弛的“遮羞布”被扯掉了,也让他们意识到一百年前那些先辈们是如何的优秀和难能可贵。

此时明朝官员的众生相

明朝一共有两次北京保卫战,第一次靠于谦,第二次靠“遮羞布”

面对蒙古阿勒坦汗因“贡市”不遂,而发动战争,率领20万大军来犯。此时大明官场的众生相出来了,时任大同总兵仇鸾却用重金贿赂俺答,请求勿攻大同,移攻他处。此后不知真相的明世宗还拜仇鸾为节制诸路兵马的大将军。时任兵部尚书的丁汝夔,向当时的权奸严嵩请教如何战守。

严嵩说“塞上打仗,败了可以掩饰,京郊打仗,败了不可掩饰,俺答不过是掠食贼,饱了自然便去。”丁汝夔会意,让诸将不要轻举妄动。于是诸将皆坚壁不战。事后,严嵩又杀了听了他话的丁汝夔来搪塞责任。

明朝一共有两次北京保卫战,第一次靠于谦,第二次靠“遮羞布”

除了官员的腐朽外,常年的安逸也早已让明朝军队军事废弛,战斗力大大下降。能够参战的常备军队估计也只有七八万,甚至更少。没其他办法,兵源不足的明朝只能赶鸭子上架,从一直没啥正面战场经验的锦衣卫等各处拉壮丁。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到了北京城,看到蒙军,大军甚至不敢出城而战。于是“俺答兵在城外自由焚掠,凡骚扰八日。”直到饱掠之后,得到了嘉靖皇帝通贡的允诺,他们才由古北口退去满载而归。

这不可谓不是明朝的又一个耻辱,面对这样的明朝,不知嘉靖帝会不会羡慕一百年前的那些官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