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统治中国八百年的周王室,缘何无法复兴,原因都在这一仗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会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许多持续很久的王朝结束后,必然会有一群人希图恢复这个时代的统治。例如东汉末年蜀汉政权的“匡扶汉室”;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的沙陀势力,即使身为异民族,李克用、李存勖依然对唐帝国充满着忠心和热情,希望恢复唐王朝;清代就更不用说了,从建立到灭亡,“反清复明”一直是清帝国统治的牛皮癣。然而极其奇怪的是,作为中国历史上享国最久,地位相对于其他时代也更加崇高的周王朝,其王室复兴的举动,却鲜见于史书,很少有人听说过周王朝有什么忠臣想要去为王室的复兴进行努力,这是为什么呢?

统治中国八百年的周王室,缘何无法复兴,原因都在这一仗

实际上,也并不是没有,相反第一个想要振兴周王室的,并不是其他人,恰恰是东周的第二代国君:周桓王。

东周的建立看似水到渠成,实际上并没有那么顺利。初代周平王的继位,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不符合礼法的,因为:

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後幽王得襃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襃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按照周王室严格的宗法制度,平王尽管是嫡长子,然而他已经被幽王废掉,那么他的这个嫡长子属性,就成了残次货,在继位的法统正确中说服力并不明显。相反,因为幽王之死跟平王的外祖父申候给戎人当“带路党”有脱不开的关系,直接导致了平王在重视华夷秩序的诸侯眼中,有了相当重大的政治污点,一来一回,平王最终能够继位,实际上相当侥幸。

统治中国八百年的周王室,缘何无法复兴,原因都在这一仗

人倒霉喝凉水都塞牙,在平王继承幽王之位的时候,虢国的国君虢公翰认为周平王母系勾结戎人杀害幽王,是个不忠不孝之徒,没资格继承周王位。于是他就联络了另外一批姬姓诸侯在携地拥立了幽王的弟弟姬余臣为周王,史称“周携王”:

先是,申侯、鲁侯、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春秋左传正义》孔颖达引《竹书纪年》

就这样东周王朝在刚一开局就陷入了“双头政治,二王并立”的混乱局面,这种情况才是直接导致其后期难以振兴的根本原因,因为东周王室的法统是有先天不足的,如果想要维持统治,无论是平王还是携王都不得不加大力度笼络诸侯,使其为自身效命对付另外一人,而众多诸侯在其中选择,肆意游走,拥有非常充分的自主权,活的不亦乐乎。

统治中国八百年的周王室,缘何无法复兴,原因都在这一仗

当然,这种局面肯定不能长久的维持下去,“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对抗和反复拉锯作战后,公元前750年,效忠于平王的晋文侯终于成功解决了周携王,周平王清除了最大的威胁,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然而很快平王就发现,自己的日子远没有想象中那么舒服,二十多年的两王对峙,已经让诸侯们的势力过分膨胀了起来,之前完全没有预料的是即使原有王室的土地和人口,也被不少诸侯侵占了去: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而此时的平王却几乎没有办法遏制这种情况,自己的法统不正,一旦有什么变动,拥立自己的诸侯很可能利用这个理由把自己拖下王位,再加上周围的近臣宗室也缺乏有魄力有才干的人,自己更是一个得过且过的软弱之徒,平王索性放弃了重振王室威严的想法,而是一心一意的当一条咸鱼到死,事实上这种养生方式还真的有用,平王统治了整整五十年,比历史上很多勤政的皇帝活的还久。

平王出人意料的长寿在人均寿命底下的春秋时代很难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因为连自己的儿子都死在了自己前面,继位的二代桓王,是自己的孙子姬林。姬林继位的年龄今天已经无法考证,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应该不大,这点从他后来的一系列举措就能看的出来。年轻人向来充满着热血,桓王也不例外,尤其是当他成为周王后,面对着残破的局面,再回想起自己先祖所拥有的权力和威望,这种落差感让桓王很快投入到了自己祖父不想也不能做到的,复兴王室的事业中。

统治中国八百年的周王室,缘何无法复兴,原因都在这一仗

而桓王在任的时候刚好是强藩晋国处在“曲沃代翼”的时间段,大宗取代小宗是崇尚宗法制度和尊卑秩序的桓王绝对不能容忍的,而且桓王也抱有自己的考量:如果能依靠介入晋国内政来最终扶植其能够为自己所控制的晋国国君,那么晋国是不是就会成为自己的重要力量策源地呢?抱着这个目的,桓王先是联合曲沃势力削弱晋国国君嫡脉,之后又是反过来支持嫡脉并且派军进攻曲沃势力,把这一手纵横捭阖之术施展的淋漓尽致:

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随——《左传·隐公五年》

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左传·隐公五年》

客观说周桓王确实有相当的能力,初出茅庐的操作就让晋国整体陷入了一种相对对峙的均衡局面。而这也让桓王的自信心大增,于是他开始把手伸向了王权复兴的最大拦路虎:郑国。

郑国是诸侯里的后起之秀,初代国君是西周倒数第二任王厉王的小儿子姬友。然而因为郑国的地理位置很好,在现在的河南一带,是华夏民族在早期就已经开发的农业生产基地,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人口充足,因而郑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展了起来,再加上郑国的二代国君武公是非常出色的政治家,在周平王时代就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兼并土地,以王室之地来提升自身的的力量,所以此时的郑国可以说是各大诸侯国中最为强大和耀眼的新星。

统治中国八百年的周王室,缘何无法复兴,原因都在这一仗

这种情况自然让周桓王很是不爽,借着拱卫王室的旗号来发展本国,把王权放在哪里呢?此时正值郑国的三代国君庄公在位,两人的第一次矛盾就爆发在桓王三年庄公的朝贡上:

桓王三年,郑庄公朝,桓王不礼。——《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周桓王在庄公前来朝贡时,对他不加辞色,所谓“不礼”大致就是这个意思,没有用合适的理解对待。这让第一次见到桓王的庄公心态非常不爽。庄公实际上也是个狠人,我们初中都学过的《郑伯克段》说的就是庄公用各种手段对付自己亲弟弟的故事,这样一个人怎么会吃你一个王权衰微的天子这套?于是刚回国没多久,庄公就进行了一次反制:

五年,郑怨,与鲁易许田。许田,天子之用事太山田也。——《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在春秋时代,按照《周礼》的记载,诸侯之间的领土和外交活动理论上都是要经过周天子批准才得以进行的,而郑国私下里跟鲁国交换土地,没有将消息上报给周王室,这实际上是一种公开蔑视周天子权威的行为,等于结结实实的扇了桓王一巴掌。桓王对此大为恼火,而就此开始,周王室跟郑国之间陷入了逐渐僵化的局面,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蔓延至八年后,期间大大小小的琐事积累,终于到了无可挽回的程度。于是在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桓王决定率领大军,带领忠于周王室的诸侯讨伐郑国。

统治中国八百年的周王室,缘何无法复兴,原因都在这一仗

既然要靠军事解决问题,郑国也就索性撕破脸,反正血统之间已经很淡薄了,然而毕竟周桓王以天子之尊亲自讨伐郑国,说实话庄公还是有点心虚。这时庄公手下的大臣子元献上一计,他对庄公说到:这次天子联合陈国,蔡国和卫国一起进攻,看上去好像兵力强盛,但实际上跟王室都不是一条心,大家都想保存实力所以作战意愿并不高,不如咱们先打击陈国,再进攻蔡国和卫国,他们一旦跑了,天子的军队肯定会受到影响,这个时候我们再集中进攻天子,一定会事半功倍。庄公一听各个击破,好提议啊,于是就采纳了,结果战役打成了一边倒,

蔡、卫、陈皆奔,王卒乱,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左传·桓公五年》

周桓王在作战的过程中还中了一箭,虽然还能指挥,但是已经无力收拾残局再战,庄公手下的大臣祝聃想要趁势进攻,但是庄公觉得目的已经达到,不如见好就收,就这样,这场周王室跟诸侯的正面冲突,繻葛之战就画上了句号。

繻葛之战的影响非常巨大,周王室在此战后,不仅丢失了仅存的威望,而且整体军事实力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削弱,在之后终春秋战国之世,再也没有一任周王想要尝试重振威望的行动,具有才能和力量桓王尚且不能为之,何况后来的庸人呢?周王室也在傀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你很难看到最开始我们说的那种“匡扶汉室”,“反清复明”一类的举动,但是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周王室能够再维持五百年的国运,或许跟它安心当傀儡而不构成对其他人的威胁不无关系吧?

参考资料:

《左传》《史记》《春秋左传正义》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