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正面管教》读书笔记14:对孩子说教无效,你可以试试启发式提问

想象有一天,你即将高中毕业的女儿对你说,她打算在同学聚会时一醉方休,你会怎么说?

家长习惯向孩子发出命令,而不是提问。

这两种方式,给到孩子完全不同的感受和作用。

《正面管教》读书笔记14:对孩子说教无效,你可以试试启发式提问

想象你回到小时候,你还是个孩子,你父母对你说:

赶快去刷牙。

还不去做作业,

不要和妹妹打架了。

调好闹钟,别又睡过头。

你大家听完之后,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呢?然后你会怎么做?

我们再来听听下一组:

我们需要怎么来保护我们的牙齿?

关于今天的作业,你是怎么安排的?

你们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你有什么办法,能保证明早按时起床?

听了之后,对比前面那一组,你们是什么感受,你有什么想法,然后会怎么做?

如果用启发式问题,而不是要求和说教,能达到让孩子更多地参与、更好地理解的效果,营造更具鼓励性和尊重的氛围。

通过启发式问题,还能帮助孩子探讨他们的选择会带来什么后果,与把后果强加给孩子,有极大的不同。

书上有个很好的案例:

当女儿告诉我,她打算在一次聚会时一醉方休,我说:“跟我说说看,你为什么想要那么做?”

女儿说:“很多孩子才那么做,而且看上去他们喝醉了都很开心。”

我克制住想要对她说教的冲动,问道:“你现在不喝酒,朋友怎么看你的?"

女儿想想说:“他们总是说多么佩服我,为我没有这个习惯而骄傲。”

我接着说:“你认为你喝醉酒,他们会怎么想,或者怎么说?”

女儿思考下,说:“我敢肯定他们会感到失望。”

我接着说:“那你会怎么想你自己呢?”

这个问题让女儿更费思量,她停顿了一下,:“我大概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女儿随即又加了一句,“我想我不会那样做了。”

这位家长用启发式问题,帮助女儿探讨自己选择所造成的后果,而是像大多数家长那样,说教或强加一个惩罚性的后果。

想象有一天,你女儿对你说,她打算在聚会时一醉方休,你会怎么说?

很可能是,“喝醉是什么好事吗?你朋友会对你失望,我们会对你失望透顶,自己事后都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那你觉得你女儿会怎么回复你?又会怎么去做?

启发式提问,能够引导孩子主动思考问题,自己把事情想清楚,并且确定对他们重要的是什么,以及他们想要什么。

而把后果强加给孩子,往往会导致孩子的反叛和戒备心理,而不是探索式思考。

在使用启发式提问时,要注意几个使用原则:

1、如果你和孩子中有任何一个人心绪烦躁,则不能提问。

此时,可以选择“积极暂停”,只有在双方能保证理性的情况下,才适合使用“启发式问题”来解决问题。

2、不要预设答案

使用启发式问题,是为了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是帮助孩子学会分析问题、探索解决方案。

所以,我们提问时,不要预设答案,不要把孩子往预设的结果里引,不要想着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达到控制的目地。

3、你问的启发式问题,要发自你的内心

对于对于这一点,我也没太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我想可能是你的提问,要从你内心对孩子的关爱出发,而不是从你的头脑对孩子行为的评判出发。

欢迎有不同理解的朋友,留言一起探讨交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