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宣宗朱瞻基,稳中带点皮,开了宦官参政的先河

【前言】

明朝皇帝中,明宣宗朱瞻基是很有作为的一位。

历史上每个大一统王朝,第一代开国君主必然英明神武,但这个政权能否站稳脚跟,其实看的是第二代。第二代强,政权才能延续下去;第二代弱,江山就要轮到别人家了。

秦、隋、晋三朝和朱允炆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明宣宗朱瞻基,稳中带点皮,开了宦官参政的先河

《大明风华》中的朱瞻基

朱棣的宝座不是继承来的,某种程度上可以把他视为开国君主,朱高炽是第二代,但他在位时间太短,第三代的朱瞻基就成了关键人物,而且因为靖难之役,大明受到了一些冲击,埋下一些隐患。

幸运的是,朱瞻基不负祖、父重望,解除了藩王危机,让靖难时期的隐患消弥于无形,大明江山得到平稳过渡。而且延续了朱高炽在位时的仁政,与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创造了明朝盛世“仁宣之治”,成为史上评价极高的英明之主。

但是,朱瞻基可不是刻板的伟光正形象,他也有着平凡人的缺点和喜怒哀乐,性情活泼,搞怪爱玩。严重怀疑后世明帝爱玩的基因就是从他这里开始的,毕竟朱元璋、朱棣、朱高炽几位,都不是贪图玩耍的人。

朱瞻基做过的那些事情,令人咋舌。

明宣宗朱瞻基,稳中带点皮,开了宦官参政的先河

01半夜串门

宣德六年七月的某天夜里,朝廷重臣杨士奇已经躺在床上准备睡觉了,半梦半醒间,忽然听得仆人急报:“大人,皇帝陛下驾临!”

杨士奇半天才反应过来,他感受到的不是受宠若惊,而是惊吓。皇帝一人身系天下之重,怎能轻易出宫?又是深更半夜的,为什么来自己家?难道发生政变了?

赶紧穿上正式的朝服起床迎驾。出来一看,皇帝的四个随从在正堂,皇帝却不见了!这一惊非同小可,杨士奇忙问他们皇帝去哪里了,大家可能得到过朱瞻基的嘱咐,全都笑而不语。

杨士奇急急忙忙的找到庭院,听见一个人笑道:“士奇,朕在此。”

正是朱瞻基,原来今晚月色太好,他等不及杨士奇,一个人跑出来看月亮呢。见杨士奇如此慌张,他有了一种捉弄人的快乐,得意洋洋,开心不已。

明宣宗朱瞻基,稳中带点皮,开了宦官参政的先河

《大明风华》中的杨士奇

这一情节记录在万历十七年状元郎焦竑编纂的《玉堂丛语》里,可信度很高。

而在《明史》中,这件事记载得很严肃认真:士奇老有疾,趋朝或后,毋论奏。帝尝微行,夜幸士奇宅。士奇仓皇出迎,顿首曰:“陛下奈何以社稷宗庙之身自轻?”帝曰:“朕欲与卿一言,故来耳。”后数日,获二盗,有异谋。帝召士奇,告之故。且曰:“今而后知卿之爱朕也。”

意思是说,“三杨”之一的杨士奇年纪大了,又身患疾病,不能准时上朝,有什么事情也无法及时奏报。朱瞻基就乘夜私访杨府,杨士奇仓皇迎出,第一句话就是:“微服出宫多么危险啊!您身上担着社稷宗庙,何以如此自轻?”

朱瞻基道:“我有句话想和你说一说,所以来了。”估计他心里还有点责怪杨士奇,本皇帝屈尊来看望你,你不但不高兴,还摆出这种模样?扫兴!

明宣宗朱瞻基,稳中带点皮,开了宦官参政的先河

重臣杨士奇

没过几日,宫中抓获了两名心怀不轨的盗贼,他才觉得杨士奇的顾虑是有道理的,专门召见杨士奇告知此事,感叹现在知道了杨士奇有多敬爱自己。

无论是《玉堂丛语》还是《明史》,都揭示了朱瞻基和臣子们的关系有多融洽,也能看出朱瞻基对大臣的体贴和信任,否则不敢带着少量随从微服到大臣家里。换做嘉靖帝或万历帝,根本不敢做这种事。

能想出半夜串门这种点子的朱瞻基,也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乖宝宝,稳中带着点皮。

明宣宗朱瞻基,稳中带点皮,开了宦官参政的先河

02促织天子

朱瞻基有个外号:“促织天子”。

啥意思?促织,就是蟋蟀,别名蛐蛐,遍布全世界各地,但大概只有中国古代非常神奇的发明了斗蟋蟀的游戏,雅号“秋兴”,又叫“斗促织”“斗蛐蛐”。朱瞻基爱玩这个,才会有“促织天子”的外号。

其实热爱玩蟋蟀的古代名人很多,朱瞻基并不是第一个。南宋宰相贾似道是个中高手,还作了部《促织经》,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蟋蟀的专著,共有两卷,分论赋、论形、论色、决胜、论养、论斗、论病等等,对蟋蟀进行了全方面的论述。

朱瞻基虽然不像贾似道那么沉迷,对蟋蟀也很感兴趣,曾命宦官去江南花重金购买,还让官员协助。

明宣宗朱瞻基,稳中带点皮,开了宦官参政的先河

据史料记载,诏书的原文是:

“敕苏州知府况钟:比者内官安吉祥儿采取促织,今他所进促织数少,又多有细小不堪的。已敕他末后运自要一千个,敕至,尔可协同他干办,不要误了。故敕。宣德九年七月。”

《万历野获编》对此事的描述是: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进千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

据说还因此而发生了一桩惨案。枫桥有个粮长,受上司所托采买蟋蟀,发现了一只特别好的,身上没带够钱,就用自己的骏马交换。带回家里后,他的妻子想见识一下用马才换回的蟋蟀长什么样,悄悄打开罐子偷看,不料蟋蟀一下跳出来,恰好被一旁的鸡吃了。

明宣宗朱瞻基,稳中带点皮,开了宦官参政的先河

蟋蟀

粮长之妻非常害怕,自杀了。下班回来的粮长看到后,一来非常悲痛,二来担心没了蟋蟀被上司责罚,也跟着自杀。

清朝蒲松龄以此为背景,创作了《聊斋》中的《促织》一篇。

蟋蟀本来只是野物,并不贵重;但当人们借斗蟋蟀赌博的时候,蟋蟀的价值就提升了;当蟋蟀入了皇帝的眼之后,其价值更是翻了几百几千倍,无法评估。

朱瞻基的初衷肯定不是劳民伤财,因为他是愿意花钱买的。只能说到了皇帝这个位置,一举一动都要小心谨慎,他以为玩蟋蟀只是小事,却没想过他的爱好在臣民心里就是大事。

明宣宗朱瞻基,稳中带点皮,开了宦官参政的先河

《大明风华》剧照

03爱好美色

《李朝实录》中有很多关于明朝的有趣记录,其中一项是,明宣宗朱瞻宗总是要求他们提供鱼、泡菜和美女。

我觉得泡菜大概是他们的意淫,堂堂明朝皇帝,不至于爱上他们家的泡菜。鱼这一项,可能想尝尝鲜,但也不会总是索要。

事实上,朱瞻基曾两次照会李朝国王,劝他不要再用他本国不生产的金银器皿作为贡品,并且命令他不要再送除要求以外的任何珍奇动物。大约李朝进献的珍奇动物在明朝眼里太过普通了吧。

不过,美女这一项,应该是真的。

明宣宗朱瞻基,稳中带点皮,开了宦官参政的先河

从明太祖朱元璋那个时候起,明朝皇宫中就有朝鲜来的美人;明成祖朱棣时期,宫中的朝鲜美人更多了;明仁宗朱高炽也很喜欢柔顺的朝鲜美人。也就是说,让朝鲜进贡美人,是明朝皇室的传统。

何况,真实的朱瞻基可不像《大明风华》里那么专情,他虽然爱青梅竹马的孙氏,也爱别的漂亮姑娘。

《明朝小史》中记载了一件又搞笑又无语的事情。说是朱瞻基去某位大臣家赴宴,那家人存着攀龙附凤的心思,席间令美丽的小女儿出来给皇帝倒酒,朱瞻基一看就喜欢上了。

但这姑娘年纪还小,朱瞻基就让她待在家里,今日赐金银饮食器具,明日赐金玉珠宝首饰等等,就等着她到了年纪好入宫。等啊等的,终于等到姑娘长大,可以进宫了,然后,朱瞻基驾崩了。

大家都白等了。

明宣宗朱瞻基,稳中带点皮,开了宦官参政的先河

《明朝小史》的作者吕毖是明末学者,明亡后遁为道士,他所作的《明宫史》被收入清朝的《四库全书》,但也无法确定上面这件事情是真是假,大家可以当故事来看。

朱瞻基的好色倒是有据可查的。除了胡善祥和孙氏,有名份的妃嫔他还有12位,没名份的就不知道了。虽然做为皇帝来说不算太多,但是请考虑一下他的年纪,他去世时才有38岁,皇帝们的惯例,都是越老越好色,如果他能活到60,妃嫔肯定不只这个数。

当然啦,好色是人的本性,只要不影响正事,朱瞻基好个色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到了1433年,他命令朝鲜停止进贡美女,可能还是更喜欢本国的吧。

明宣宗朱瞻基,稳中带点皮,开了宦官参政的先河

04宦官参政

朱瞻基最为后人垢病的,是他开了宦官参政的先河。

宣德元年(1426年),朱瞻基下令设置“内书堂”,命令宦官们读书上进。

学些什么课程呢?《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贞观政要》、《文献通考》等等,和走科举路线的读书人教材差不多,而且教导他们的全是翰林学士,师资力量一流。

一般的官宦之家都无法请到这么高端的老师,小门小户的小书生更是想都别想。为什么明朝的宦官整体素质要优于其它朝代的?正是因为他们有这样的学习条件。

之后,朱瞻基设置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

明宣宗朱瞻基,稳中带点皮,开了宦官参政的先河

司礼监掌印太监是明朝十二监中最具权势的职位,有“内相”之称。在司礼监中排名第一,地位在秉笔太监之上,负责完成明朝国家决策中“批红”的最后审核,通过则盖印,不通过则打回重拟。

司礼监秉笔太监地位权次于掌印太监,握有“批红”的权力,首席秉笔太监通常还主管东厂、诏狱等特务刑讯机构,位高权重。

那什么是“批红”呢?这就得说到明朝政府的决策程序了。

皇帝只有一个人,再怎么厉害也无法处理所有朝政,丞相就是皇帝的助手。但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这一职位,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无疑加重了皇帝的工作,他吃得消,他的儿孙们吃不消。

明宣宗朱瞻基,稳中带点皮,开了宦官参政的先河

朱棣首创“内阁”,此时的内阁只是皇帝的咨政机构,没有太大的权力;朱高炽时代,他对于已经成为内阁大学士的老师们很尊重,内阁的地位得到提升;真正赋予内阁“行政中枢”地位的,则是朱瞻基。

凡朝廷重要文书,由内阁拟定批答文字,以墨笔写于票签上,送请皇帝批准,称为“票拟”。这样一来,皇帝的工作减轻了,内阁则成为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票拟”交到皇帝手上,他用红字做批示,这就叫“批红”,也就是最后的决策。

朱瞻基把“批红”的权力给了秉笔太监,等于是让宦官凌驾于文官之上。他还怕不保险,又设置了掌印太监做最终审核。明朝中后期的阉宦之祸,就此埋下。

明宣宗朱瞻基,稳中带点皮,开了宦官参政的先河

所以后世很多人抱怨,朱瞻基为了腾出空闲去玩蟋蟀或美人,给后世埋了这么大个雷。

但是,我们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没有宦官的掣肘,明朝在文官们手里真会发展得更好吗?不一定吧。就算没有这些掌权的大太监,文官们该斗还得斗,如果他们不斗了,那就该把矛头对准皇帝了。对于皇家来说,这才是最恐怖的景象。

朱瞻基肯定也是考虑到了种种可能性,才会特意培养宦官。

治理天下是离不开文官的,但朝中不能一支独大,一定要有别的势力加以牵制。外戚不行,还有什么比无根的太监更好用呢?因为自身的残缺,太监们再大的野望,也不过是多点权力和财富,不会狂妄到想当皇帝。

于是,明朝的宦官集团有了形成的基础。

明宣宗朱瞻基,稳中带点皮,开了宦官参政的先河

总之,朱瞻基的智商在明朝皇帝中绝对排在前三,无论他有多爱玩多好色,“主业”从来没有放下过。就像现实中的某些学霸,人家该吃吃该玩玩,学习却还是那么好,简直让人羡慕嫉妒恨。

参考资料:《明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