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宣宗朱瞻基,穩中帶點皮,開了宦官參政的先河

【前言】

明朝皇帝中,明宣宗朱瞻基是很有作為的一位。

曆史上每個大一統王朝,第一代開國君主必然英明神武,但這個政權能否站穩腳跟,其實看的是第二代。第二代強,政權才能延續下去;第二代弱,江山就要輪到别人家了。

秦、隋、晉三朝和朱允炆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明宣宗朱瞻基,穩中帶點皮,開了宦官參政的先河

《大明風華》中的朱瞻基

朱棣的寶座不是繼承來的,某種程度上可以把他視為開國君主,朱高熾是第二代,但他在位時間太短,第三代的朱瞻基就成了關鍵人物,而且因為靖難之役,大明受到了一些沖擊,埋下一些隐患。

幸運的是,朱瞻基不負祖、父重望,解除了藩王危機,讓靖難時期的隐患消彌于無形,大明江山得到平穩過渡。而且延續了朱高熾在位時的仁政,與民休養生息,發展經濟,創造了明朝盛世“仁宣之治”,成為史上評價極高的英明之主。

但是,朱瞻基可不是刻闆的偉光正形象,他也有着平凡人的缺點和喜怒哀樂,性情活潑,搞怪愛玩。嚴重懷疑後世明帝愛玩的基因就是從他這裡開始的,畢竟朱元璋、朱棣、朱高熾幾位,都不是貪圖玩耍的人。

朱瞻基做過的那些事情,令人咋舌。

明宣宗朱瞻基,穩中帶點皮,開了宦官參政的先河

01半夜串門

宣德六年七月的某天夜裡,朝廷重臣楊士奇已經躺在床上準備睡覺了,半夢半醒間,忽然聽得仆人急報:“大人,皇帝陛下駕臨!”

楊士奇半天才反應過來,他感受到的不是受寵若驚,而是驚吓。皇帝一人身系天下之重,怎能輕易出宮?又是深更半夜的,為什麼來自己家?難道發生政變了?

趕緊穿上正式的朝服起床迎駕。出來一看,皇帝的四個随從在正堂,皇帝卻不見了!這一驚非同小可,楊士奇忙問他們皇帝去哪裡了,大家可能得到過朱瞻基的囑咐,全都笑而不語。

楊士奇急急忙忙的找到庭院,聽見一個人笑道:“士奇,朕在此。”

正是朱瞻基,原來今晚月色太好,他等不及楊士奇,一個人跑出來看月亮呢。見楊士奇如此慌張,他有了一種捉弄人的快樂,得意洋洋,開心不已。

明宣宗朱瞻基,穩中帶點皮,開了宦官參政的先河

《大明風華》中的楊士奇

這一情節記錄在萬曆十七年狀元郎焦竑編纂的《玉堂叢語》裡,可信度很高。

而在《明史》中,這件事記載得很嚴肅認真:士奇老有疾,趨朝或後,毋論奏。帝嘗微行,夜幸士奇宅。士奇倉皇出迎,頓首曰:“陛下奈何以社稷宗廟之身自輕?”帝曰:“朕欲與卿一言,故來耳。”後數日,獲二盜,有異謀。帝召士奇,告之故。且曰:“今而後知卿之愛朕也。”

意思是說,“三楊”之一的楊士奇年紀大了,又身患疾病,不能準時上朝,有什麼事情也無法及時奏報。朱瞻基就乘夜私訪楊府,楊士奇倉皇迎出,第一句話就是:“微服出宮多麼危險啊!您身上擔着社稷宗廟,何以如此自輕?”

朱瞻基道:“我有句話想和你說一說,是以來了。”估計他心裡還有點責怪楊士奇,本皇帝屈尊來看望你,你不但不高興,還擺出這種模樣?掃興!

明宣宗朱瞻基,穩中帶點皮,開了宦官參政的先河

重臣楊士奇

沒過幾日,宮中抓獲了兩名心懷不軌的盜賊,他才覺得楊士奇的顧慮是有道理的,專門召見楊士奇告知此事,感歎現在知道了楊士奇有多敬愛自己。

無論是《玉堂叢語》還是《明史》,都揭示了朱瞻基和臣子們的關系有多融洽,也能看出朱瞻基對大臣的體貼和信任,否則不敢帶着少量随從微服到大臣家裡。換做嘉靖帝或萬曆帝,根本不敢做這種事。

能想出半夜串門這種點子的朱瞻基,也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乖寶寶,穩中帶着點皮。

明宣宗朱瞻基,穩中帶點皮,開了宦官參政的先河

02促織天子

朱瞻基有個外号:“促織天子”。

啥意思?促織,就是蟋蟀,别名蛐蛐,遍布全世界各地,但大概隻有中國古代非常神奇的發明了鬥蟋蟀的遊戲,雅号“秋興”,又叫“鬥促織”“鬥蛐蛐”。朱瞻基愛玩這個,才會有“促織天子”的外号。

其實熱愛玩蟋蟀的古代名人很多,朱瞻基并不是第一個。南宋宰相賈似道是個中高手,還作了部《促織經》,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蟋蟀的專著,共有兩卷,分論賦、論形、論色、決勝、論養、論鬥、論病等等,對蟋蟀進行了全方面的論述。

朱瞻基雖然不像賈似道那麼沉迷,對蟋蟀也很感興趣,曾命宦官去江南花重金購買,還讓官員協助。

明宣宗朱瞻基,穩中帶點皮,開了宦官參政的先河

據史料記載,诏書的原文是:

“敕蘇州知府況鐘:比者内官安吉祥兒采取促織,今他所進促織數少,又多有細小不堪的。已敕他末後運自要一千個,敕至,爾可協同他幹辦,不要誤了。故敕。宣德九年七月。”

《萬曆野獲編》對此事的描述是:我朝宣宗最娴此戲,曾密诏蘇州知府進千個。一時語雲:“促織瞿瞿叫,宣德皇帝要。”

據說還是以而發生了一樁慘案。楓橋有個糧長,受上司所托采買蟋蟀,發現了一隻特别好的,身上沒帶夠錢,就用自己的駿馬交換。帶回家裡後,他的妻子想見識一下用馬才換回的蟋蟀長什麼樣,悄悄打開罐子偷看,不料蟋蟀一下跳出來,恰好被一旁的雞吃了。

明宣宗朱瞻基,穩中帶點皮,開了宦官參政的先河

蟋蟀

糧長之妻非常害怕,自殺了。下班回來的糧長看到後,一來非常悲痛,二來擔心沒了蟋蟀被上司責罰,也跟着自殺。

清朝蒲松齡以此為背景,創作了《聊齋》中的《促織》一篇。

蟋蟀本來隻是野物,并不貴重;但當人們借鬥蟋蟀賭博的時候,蟋蟀的價值就提升了;當蟋蟀入了皇帝的眼之後,其價值更是翻了幾百幾千倍,無法評估。

朱瞻基的初衷肯定不是勞民傷财,因為他是願意花錢買的。隻能說到了皇帝這個位置,一舉一動都要小心謹慎,他以為玩蟋蟀隻是小事,卻沒想過他的愛好在臣民心裡就是大事。

明宣宗朱瞻基,穩中帶點皮,開了宦官參政的先河

《大明風華》劇照

03愛好美色

《李朝實錄》中有很多關于明朝的有趣記錄,其中一項是,明宣宗朱瞻宗總是要求他們提供魚、泡菜和美女。

我覺得泡菜大概是他們的意淫,堂堂明朝皇帝,不至于愛上他們家的泡菜。魚這一項,可能想嘗嘗鮮,但也不會總是索要。

事實上,朱瞻基曾兩次照會李朝國王,勸他不要再用他本國不生産的金銀器皿作為貢品,并且指令他不要再送除要求以外的任何珍奇動物。大約李朝進獻的珍奇動物在明朝眼裡太過普通了吧。

不過,美女這一項,應該是真的。

明宣宗朱瞻基,穩中帶點皮,開了宦官參政的先河

從明太祖朱元璋那個時候起,明朝皇宮中就有北韓來的美人;明成祖朱棣時期,宮中的北韓美人更多了;明仁宗朱高熾也很喜歡柔順的北韓美人。也就是說,讓北韓進貢美人,是明朝皇室的傳統。

何況,真實的朱瞻基可不像《大明風華》裡那麼專情,他雖然愛青梅竹馬的孫氏,也愛别的漂亮姑娘。

《明朝小史》中記載了一件又搞笑又無語的事情。說是朱瞻基去某位大臣家赴宴,那家人存着攀龍附鳳的心思,席間令美麗的小女兒出來給皇帝倒酒,朱瞻基一看就喜歡上了。

但這姑娘年紀還小,朱瞻基就讓她待在家裡,今日賜金銀飲食器具,明日賜金玉珠寶首飾等等,就等着她到了年紀好入宮。等啊等的,終于等到姑娘長大,可以進宮了,然後,朱瞻基駕崩了。

大家都白等了。

明宣宗朱瞻基,穩中帶點皮,開了宦官參政的先河

《明朝小史》的作者呂毖是明末學者,明亡後遁為道士,他所作的《明宮史》被收入清朝的《四庫全書》,但也無法确定上面這件事情是真是假,大家可以當故事來看。

朱瞻基的好色倒是有據可查的。除了胡善祥和孫氏,有名份的妃嫔他還有12位,沒名份的就不知道了。雖然做為皇帝來說不算太多,但是請考慮一下他的年紀,他去世時才有38歲,皇帝們的慣例,都是越老越好色,如果他能活到60,妃嫔肯定不隻這個數。

當然啦,好色是人的本性,隻要不影響正事,朱瞻基好個色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到了1433年,他指令北韓停止進貢美女,可能還是更喜歡本國的吧。

明宣宗朱瞻基,穩中帶點皮,開了宦官參政的先河

04宦官參政

朱瞻基最為後人垢病的,是他開了宦官參政的先河。

宣德元年(1426年),朱瞻基下令設定“内書堂”,指令宦官們讀書上進。

學些什麼課程呢?《百家姓》、《千字文》、《孝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貞觀政要》、《文獻通考》等等,和走科舉路線的讀書人教材差不多,而且教導他們的全是翰林學士,師資力量一流。

一般的官宦之家都無法請到這麼高端的老師,小門小戶的小書生更是想都别想。為什麼明朝的宦官整體素質要優于其它朝代的?正是因為他們有這樣的學習條件。

之後,朱瞻基設定了司禮監秉筆太監、司禮監掌印太監。

明宣宗朱瞻基,穩中帶點皮,開了宦官參政的先河

司禮監掌印太監是明朝十二監中最具權勢的職位,有“内相”之稱。在司禮監中排名第一,地位在秉筆太監之上,負責完成明朝國家決策中“批紅”的最後稽核,通過則蓋印,不通過則打回重拟。

司禮監秉筆太監地位權次于掌印太監,握有“批紅”的權力,首席秉筆太監通常還主管東廠、诏獄等特務刑訊機構,位高權重。

那什麼是“批紅”呢?這就得說到明朝政府的決策程式了。

皇帝隻有一個人,再怎麼厲害也無法處理所有朝政,丞相就是皇帝的助手。但朱元璋為了加強皇權,廢除了“丞相”這一職位,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這無疑加重了皇帝的工作,他吃得消,他的兒孫們吃不消。

明宣宗朱瞻基,穩中帶點皮,開了宦官參政的先河

朱棣首創“内閣”,此時的内閣隻是皇帝的咨政機構,沒有太大的權力;朱高熾時代,他對于已經成為内閣大學士的老師們很尊重,内閣的地位得到提升;真正賦予内閣“行政中樞”地位的,則是朱瞻基。

凡朝廷重要文書,由内閣拟定批答文字,以墨筆寫于票簽上,送請皇帝準許,稱為“票拟”。這樣一來,皇帝的工作減輕了,内閣則成為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機構。

“票拟”交到皇帝手上,他用紅字做批示,這就叫“批紅”,也就是最後的決策。

朱瞻基把“批紅”的權力給了秉筆太監,等于是讓宦官淩駕于文官之上。他還怕不保險,又設定了掌印太監做最終稽核。明朝中後期的閹宦之禍,就此埋下。

明宣宗朱瞻基,穩中帶點皮,開了宦官參政的先河

是以後世很多人抱怨,朱瞻基為了騰出空閑去玩蟋蟀或美人,給後世埋了這麼大個雷。

但是,我們可以反過來想一想。如果沒有宦官的掣肘,明朝在文官們手裡真會發展得更好嗎?不一定吧。就算沒有這些掌權的大太監,文官們該鬥還得鬥,如果他們不鬥了,那就該把矛頭對準皇帝了。對于皇家來說,這才是最恐怖的景象。

朱瞻基肯定也是考慮到了種種可能性,才會特意培養宦官。

治理天下是離不開文官的,但朝中不能一支獨大,一定要有别的勢力加以牽制。外戚不行,還有什麼比無根的太監更好用呢?因為自身的殘缺,太監們再大的野望,也不過是多點權力和财富,不會狂妄到想當皇帝。

于是,明朝的宦官集團有了形成的基礎。

明宣宗朱瞻基,穩中帶點皮,開了宦官參政的先河

總之,朱瞻基的智商在明朝皇帝中絕對排在前三,無論他有多愛玩多好色,“主業”從來沒有放下過。就像現實中的某些學霸,人家該吃吃該玩玩,學習卻還是那麼好,簡直讓人羨慕嫉妒恨。

參考資料:《明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