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下滑三年的中國車市終于重新畫出向上曲線。1月12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放榜,去年國内汽車銷量達到2627.5萬輛,同比增長3.8%。自2018年開始,國内車市已連續三年出現下滑,而今年全球車市又遭遇晶片短缺影響,讓國内車市重回正增長道路再遇阻撓。
然而,在“芯荒”關口下,國内車市憑借新能源車銷量暴漲、汽車出口量激增等諸多利好,交出了同比增長3.8%的成績單,為連續三年下滑畫上句号。但去年的正增長僅是個開始,國内車市将繼續向上。中汽協預測,今年國内汽車銷量将達2750萬輛,同比增長5%。

高含金量的3.8%
資料顯示,2021年汽車産銷分别達到2608.2萬輛和2627.5萬輛,分别同比增長3.4%和3.8%。從資料上來看,整體增長背後離不開乘用車的貢獻,去年乘用車産銷分别為2140.8萬輛和2148.2萬輛,分别同比增長7.1%和6.5%;商用車産銷分别為467.4萬輛和479.3萬輛,分别同比下降10.7%和6.6%。
2018年國内車市銷量同比下滑2.76%;2019年國内車市銷量同比下滑8.2%;而2020年突發的疫情,讓國内車市一季度銷量大幅度下滑,盡管2020年下半年汽車市場加速回暖,依舊未能将車市拉回正增長軌道。但去年在乘用車的拉動下,國内車市汽車産銷同比增長,結束此前連續三年的下降局面。
基于2020年下半年車市向好表現,去年國中汽協給出了4%正增長的全年預期,而國内車市開年就呈現攀升趨勢。不過,去年的正增長之路并不平坦,由于全球晶片短缺問題,國内車市險些再次與正增長“失之交臂”,從去年5月開始,國内車市就出現同比3.1%的下滑,随後下滑局面不斷擴大。
中汽協相關負責人表示,去年初由于基數較低,乘用車市場表現出大幅增長的狀态。但是随着晶片供應不足問題逐漸顯現,疊加同期基數的快速提高,乘用車市場開始出現下滑,且降幅有所擴大。進入四季度, 伴随晶片問題的逐漸緩解,乘用車市場運作趨穩,降幅逐漸收窄。
雖然受到晶片短缺影響,但上半年銷量的高速增長仍将車市拉回正增長軌道,2021年國内車市給出了同比增長3.8%的成績。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看來,在國外疫情、自然災害、晶片短缺的各種危機下,國内車市依舊能有3.8%同比增長的成績,雖然低于年初給出的4%預期,但總體含金量很高。
回歸正軌的背後
供應鍊危機下,國内車市依舊能夠保住正增長底線的背後新能源車成為“穩盤俠”。
資料顯示,去年新能源車産銷分别達到354.5萬輛和352.1萬輛,同比增長均為1.6倍。在新能源汽車主要品種中,與上年同期相比,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産銷均呈高速增長勢頭。中汽協相關負責人表示,去年新能源汽車成車市最大亮點,全年銷量超過350萬輛,市場占有率提升至13.4%,進一步說明了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拉動。
雖然國内車市一直受晶片短缺的困擾,但新能源汽車銷量一直狂奔。去年初,中汽協預計全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80萬輛,同比增長40%。但随着新能源車每個月不斷攀升的銷量,中汽協一再提升銷量預期,從180萬輛提升到200萬輛再到240萬輛,去年11月初直接将新能源車全年銷量預期提至300萬輛。
中汽協副總工程師許海東表示,目前不僅一線城市消費者願意購買新能源車,同時也下沉至農村地區,新能源汽車接受度持續提升。同時,随着産品成熟、成本下探,新能源汽車成本效益逐漸提升也吸引消費者關注。此外,新能源汽車智能化、網聯化等技術的應用也吸引不少年輕購車者,這也讓新能源汽車更受市場歡迎。
除新能源車,汽車出口也成為去年亮點之一。資料顯示,去年汽車出口量為201.5萬輛,同比增長1倍,占汽車銷售總量的比重為7.7%,同比增長3.7%。中汽協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汽車出口量首次超過200萬輛,實作了多年來一直徘徊在100萬輛的突破。其中,去年新能源汽車出口31萬輛,同比增長3倍。”
去年的車市銷量增速回正,也讓中汽協方面對今年車市充滿信心。陳士華表示,中汽協方面對于今年車市的判斷是,全年汽車市場銷量将達2750萬輛,同比增長5%。其中,乘用車将同比增長7%。而今年的新能源車市場銷量有望達500萬輛,同比增長42%。
北京商報記者 劉曉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