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有没有一个时刻,你会因为此生当了他的孩子而自豪?

农历年临近,白天特别忙,晚上容易懒,甚至刷剧都不想翻新的,找来老剧看看,熟悉的情节还能节约很多脑细胞。

于是《琅琊榜》又成为了我夜间生活的BGM。

哈哈哈,最近适合“利用怀旧治愈情绪疲惫”。

刷多了,想法就多了。

这不,在这个男人剧里,小卓子就咂吧出一点味道:在《琅琊榜》中,豫津和言侯两个人的关系是父子,从始至终都秉持着言家“簪缨世家”的优良品格。起初我以为人家这对父子关系那得多好才能把优良配置传承下去。

可是奇怪得很,二人登场的时候,却是“子不知其父、“父不管其子”,那他们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承家风的呢?

于是小卓子就带着这三个问题“观察”了一下《琅琊榜》:

1、都说亲子关系中需要陪伴,可是剧中鲜少有陪伴的父子二人依然实现了传承,究竟什么样的爹味儿才是好的爹味儿?

2、现在社会里,为什么好的爹味儿容易串味儿成“子不知其父之苦,父不知其子所需”?

3、从孩子角度来看,怎么样去营造一个好的爹儿味呢?

有没有一个时刻,你会因为此生当了他的孩子而自豪?

01.好的爹味儿是让孩子为这段亲子关系而骄傲

言侯初次登场的时候父子二人的场景是这样的:

豫津从外归来,看到家丁繁忙,问了一句:是侯爷回来了吗?门童说:是,侯爷回来了。

豫津开心极了,跑进了内院,爹,您回来了?那我派人赶紧收拾一下上房。

侯爷回了一句:不必了,观里还要做几天道场,我回来是收拾一些东西,这就要走。

豫津极度失望,哦了一声。可是作为儿子又不能忤逆老子的大事业,只能小心叮嘱一句:您求仙问道怎么都好,只是那丹砂怎么都吃不得。

侯爷不耐烦:你懂什么。走了几步,回头又问:豫津,你在府里,银子还够用吗?

有没有一个时刻,你会因为此生当了他的孩子而自豪?

这个场景小卓子每次看到,脑海中就蹦出一句话“这爹是活在户口本里的吧”?即便言侯临了说了一句“钱够不够用”的话,表现出对豫津的些许关心,但是父子二人肯定是完全不交心的。

二人再次出现的场景是又一年年关将至,梅长苏来到侯爷府邸,打算劝言侯这位富贵闲人加入推靖王上线的团战中。

侯爷答应了下来,回头就和儿子这样说:豫津,今日我虽做了如此抉择,但日后成败尚不可知,若遇什么凶险之事,你我父子二人血脉相连,难免会连累到你。

豫津向父亲一抬手,恭恭敬敬回答:父亲,既是血脉相连,又何必谈连累二字。父亲做任何的抉择,孩儿都会跟随,绝不后悔。

看到这里我就疑惑了:言侯忙忙叨叨地常年置豫津于不顾,豫津常年缺乏父亲陪伴,怎么就能立刻达成心意相通的统一战线?

如果说家训、家谱、家规就像一支穿越时间的箭,带着过去的温度,钉在今天的门楣上,一抬眼,就知道它从哪里来,我从哪里来?

言家的这支“箭”明显是支被折断的箭,那怎么传递给豫津“从哪来”的明确指示呢?

在这两个场景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儿,成为了父子关系的破冰点?

原来是豫津在梅长苏那里听到了一个故事。

有没有一个时刻,你会因为此生当了他的孩子而自豪?

在豫津心中一直很敬佩蔺相如,当他知道自己的父亲年轻时候也有过“手执王杖栉节,绢衣素冠穿营而过,刀斧胁身而不退,在大渝辩战群臣”的壮举,两眼放光:原来偶像就在身边。

站在这个时间点上往前看看豫津对言侯战战兢兢,往后看看父子二人齐上阵,我就明白了,原来

好的爹味儿是有本事让孩子为这段亲子关系而骄傲

02.现代社会的爹味儿为什么容易串味儿呢?

小卓子用“好的爹味儿”这个话题问了几个朋友,让他们回忆了一下自己在哪一个瞬间觉得“自己的爸爸真棒”、庆幸自己做了他的孩子。

朋友们的回答五花八门——

有说是爸爸为自己织毛衣的时候;

有说是爸爸扎的小辫子比妈妈扎的都好看的时候;

有说是自己调皮把胳膊摔断了、爸爸在医院里帮忙拆石膏的时候;

有说是爸爸教他打篮球的时候。

甭管答案是什么,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儿。

可是奇怪的是在孩子眼中,

当一个令人骄傲的爸爸需要的都是小事儿;而在一个爸爸眼中,当一个令人骄傲的孩子却需要大得不得了的事情

因为

成人世界的法则冲入了孩子们的世界,好的爹味儿就串味了

有没有一个时刻,你会因为此生当了他的孩子而自豪?

正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作者吴晓乐在阐述自己创作理念的时候说:

不是说成就不重要,而是“成就”被强调的次数,远大于人跟人之间的情感支持与互相尊重

像这种“成就”、“成功”之类的词,都是成人世界的东西。当他们肆无忌惮冲入孩子的世界后,孩子就被迫要和爸妈一起面临成人世界的考验,这种考验是硬塞给孩子的。

自然,爸妈为了面对考验而投入的资源和心力也就变成硬塞给孩子的东西了。

可是,谁会希望总被硬塞东西给自己呢?

或许这就是现在很多孩子越来越不愿意靠近一段亲子关系的原因,更不要谈以这段亲子关系为傲了。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本书的第一个故事就赤裸裸揭示了成人世界的法则冲入孩子们世界的恶果——一切都围绕价值展开。

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爸爸在外打工、妈妈全职带娃,孩子成绩提不上去,不得不找一位家庭教师,而这位家庭教师就是吴晓乐。

吴晓乐上班第一天,妈妈就对他说:他要是不听话,你就给他打下去。

可是吴晓乐和这个孩子一接触,发现他戴着眼镜、很听话、辅导功课也很配合。

这样的一个孩子为什么频繁被打呢?

直到爸爸的出现,吴晓乐心中的疑团才解开——

爸爸总在下班之后对妈妈说:你一天到晚都在家干什么了?孩子的成绩你到底有没有在管?我在外面上班那么累,你就不知道把家照顾好吗?你这个老婆有什么用呢?

有没有一个时刻,你会因为此生当了他的孩子而自豪?

一条清晰的链条浮现了:

妈妈需要用孩子的成绩给爸爸证明自己的价值;

爸爸需要妈妈的管理能力对外证明他这个男人的价值。

这种一环套一环的模式,只要一环出现问题,焦虑就会波及。

当社会上普遍弥漫着这种焦虑时,孩子们自然成为拔苗助长的对象

此时此刻,孩子哪里还是孩子呢?

他们是父母投资的一只股票,而且只能涨、不能跌。

03.好的爹味儿该怎么打造呢?

就小卓子而言,我觉得好的爹味儿就是“

你自存在,我便会感知

”。

不妨聊聊我和我爸的事儿。

我记得小时候我爸很喜欢把家里的东西拆拆装装,动手能力强,干活也细致。给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动作是:他每次把物件上的螺丝拆下来,都按照物件上的位置点对点的排好,修好之后,装的时候就知道哪个螺丝在哪个位置上了。

这个画面太鲜活了,以至于我长大之后不在父母身边,不但不惧怕家里什么东西坏了,反而在这些东西坏了的时候心中十分宁静,甚至有点开心,因为我可以像爸爸一样去拆拆装装了。

并不是能干,而是灯管坏了、下水道堵了,我每次处理都有一种爸爸就在身边的温馨感觉。

有没有一个时刻,你会因为此生当了他的孩子而自豪?

我一边想着小时候的样子,觉得爸爸真棒;一边看着我现在的样子,庆幸自己活成了爸爸的样子。

回过头想想,我爸当时修理这些东西的时候,是刻意教给我的吗?是打算训练我以后能自己独自处理这些生活中的问题的吗?好像并不是。

他就是一边放着音乐、一边蹲在地上自己拆拆弄弄,可是我就愿意被吸引过去,被当时的场景浸润,最终形成今天的我。

人与人之间是有

的存在的,就像《塞莱斯廷预言》这本书中说的:越是亲密的人越会感受到这个场的存在,以及是否舒服、和谐。

我们感受到的好的爹味儿,是一种情感的支撑

营造一个好的爹味儿,其实就是营造一个场

。这个场的核心是一个慢条斯理的爸爸。他不是着急达到什么目的,没有那么多功利性,就是干完生活的一件件小事儿,并且很享受干这些小事儿。

有没有一个时刻,你会因为此生当了他的孩子而自豪?

就像《琅琊榜》中我们都喜爱的言侯父子,言侯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他没有功利性,他说自己是富贵闲人,他悠闲但有底线地存在着,干着自己的事情,他并没有刻意塞给豫津什么,但是却营造出一个“簪缨世家”的场,在这个场中,言侯无需多说,作为儿子的豫津就感受到了什么是大是大非。

尾记:

这篇文严格来说算不上书评,可能更贴近对剧、对生活的观察和闲聊吧。

不过生活的幸福或许就在这样的观察、回味和闲聊中,正如爸爸在小事中的自存在,却能产生浸润我们一生的情感场。

它将是我未来一个人打拼之路上最温暖的影子,陪伴每一次风雨且不孤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