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禹父亲的真正死因并不是窃取息壤,而是因为破坏颛顼的陵墓而死

鲧是大禹之父,尧帝时期,洪水泛滥,鲧受四岳推举负责治理洪水,前后九年修筑堤坝治理洪水不成,被舜处死。

在现代人的印象中,鲧似乎治理洪水并不行,只采取堵的方法,最终失败。直到儿子大禹采取以堵为疏的方法,才最终制服大洪水。这就有点以成败论英雄的意味了。

大禹父亲的真正死因并不是窃取息壤,而是因为破坏颛顼的陵墓而死

鲧治洪水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当时没有找到比鲧更合适的人,所以尧才勉强让鲧去治理洪水。

“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史记·夏本纪》

但在《尚书》中,关于推举鲧治理洪水,大家是一致认可的。众人都相信鲧治理洪水的能力。

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

民众异口同声地推举鲧,说明鲧是最适合也是最有能力治理洪水之人。

大禹父亲的真正死因并不是窃取息壤,而是因为破坏颛顼的陵墓而死

但最终鲧治理失败被舜帝所杀,这就牵扯到两个问题,第一,鲧是不会治理洪水吗?第二,鲧是尧任命的,为何九年之后,舜突然上位并且诛杀鲧。

帝之息土壤是什么?

关于鲧被杀的原因,还要在更古老的史料之中寻找。《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于羽郊”。鲧偷了天帝的息壤,用来阻挡洪水,最终被杀。

息壤传说中是一种可以不断生长的土壤,但在治理洪水中却并没有起到作用。如此有用的东西,在后来大禹治水之时,也没有出现“息壤”的踪迹。并且在《山海经》中,鲧窃帝之息壤,后面为何又有一句不待帝命呢?偷了息壤,还要等待帝命,显然是矛盾。

大禹父亲的真正死因并不是窃取息壤,而是因为破坏颛顼的陵墓而死

舜帝

所以有没有“息壤”不禁让人怀疑,或许根本就没有“息壤”存在,从一开始就理解错了。

鲧窃帝之息壤,说明这个所谓的息壤是帝王的,这又是哪个帝王呢?显然不可能是尧的,也不可能是后来舜的,只能是之前的。

既然没有所谓的息壤,不如从字面理解,帝之息壤,即为帝王安息之壤,帝王安息之壤,即为墓葬之土。并且在我看来,是颛顼的墓葬之土。而且整件事绝没有那么表面那么简单。

颛顼的埋葬地

首先,我们来看看《山海经》中对于颛顼墓葬地的记载。

《大荒北经》有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爰有久、文贝、离俞、鸾鸟、皇鸟、大物、小物。有青鸟、琅鸟、玄鸟、黄鸟、虎、豹、熊、罴、黄蛇、视肉、瑰、瑶碧,皆出卫于山。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

《海外北经》:“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范林方三百里,在三桑东,洲环其下。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一曰爰有熊、罴、文虎、离朱、鸱久、视肉。”

通过《山海经》的记载,我们知道颛顼葬于务隅之山。并且务隅之山又在《山海经》中特指为“丘”,这个“丘”又是那座山呢?不急,咱们接着在《山海经》中寻找答案。

大禹父亲的真正死因并不是窃取息壤,而是因为破坏颛顼的陵墓而死

尧帝

《大荒南经》记载:“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爰有文贝、离俞、嶋久、鹰、廷维、视肉、熊、罴、虎、豹;朱木、青华,玄实。”

山海经中关于帝尧,帝喾、帝舜的墓葬地的记载都在岳山。并且周围景物,动物与颛顼的墓葬地周围情况完全相同。是不是这些帝王陵墓都在同一片山脉埋葬呢?又有哪一座山脉是帝王埋葬群呢?

唯一符合帝王埋葬群的唯有邙山。在邙山山脉之中,自古以来就是帝王的埋葬群。而邙山又名邙丘。古代诗文中常用丘来特指邙山。

饰车驻驷。驾言出游。南厉伊渚。北登邙丘。青林华茂。——嵇喜《答嵇康诗四首 其四》

而岳山,即为嵩山。夏商时称“崇高”、“崇山”,西周时称为 “岳山”。

大禹父亲的真正死因并不是窃取息壤,而是因为破坏颛顼的陵墓而死

邙山与嵩山都在河南境内,动物,景物自然如山海经描述一般相同。

颛顼埋葬于邙山,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

鲧,尧,舜三人之间关系

巧的是鲧本为有崇氏,居于崇,正是出生和生活于嵩山一带。是有崇氏部落首领。颛顼的五世孙。而尧是帝喾之子,祁姓,名放勋,原封于唐,故称陶唐氏。舜则相传为颛顼的六世孙,不过到舜父亲那一辈,就已经是平民了。

按照辈分,鲧是舜的叔叔,并且是有崇氏部落首领,而舜只是个平民。尧当时是部落联盟首领,是天下共主。

大禹父亲的真正死因并不是窃取息壤,而是因为破坏颛顼的陵墓而死

鲧与大禹

尧之后的首领是舜,而舜之后的首领是禹。权位传承之间,似乎也有一些更深层的原因在里面。

所以鲧只可能用颛顼陵墓封土去阻挡洪水,不可能用帝喾的。因为尧不可能让鲧用自己父亲陵墓的封土,去阻挡洪水。所以《山海经》中:“鲧窃帝之息壤”的真正含义就呼之欲出了。

鲧被杀的真正原因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似乎了解了事情的真相。

鲧被杀的真正原因,很可能是当时洪水危急,颛顼来不及报告尧,就只能用颛顼帝陵的土,来阻挡洪水,而且这件事是尧知道的,并且默认的。否则也不可能让鲧前后治理九年。

大禹

不过这件事却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指责鲧惊扰颛顼帝,让颛顼帝不得安宁。

在《山海经》中也能找到相关佐证。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及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鲧没能拦住洪水,为了陷害鲧,一些人造谣,鲧动了颛顼陵墓,导致颛顼不得安宁死而复生,变成了鱼。

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可是就是有人信。当时大洪水来了,众人恐慌,人心不稳,需要有一个人对这件事负责,也需要一个人去稳定大家的心。于是所有的责任都推到鲧的身上。最终尧引咎辞职,舜继位。为了平息众怒,最终杀害了鲧。

鲧为了治理大洪水,冒风险,私自动用先祖陵墓的土壤,最终却被害死。

在整个过程中,舜有没有扮演反面角色,不得而知。但从后来他重用大禹治水,并且把天下共主的位子禅让给禹,可能也是出于处死鲧的一种补偿吧。舜为了平息众怒,也只能如此,并且我相信,他任命大禹的时候,一定力排众议,坚持让大禹负责治水。

大禹父亲的真正死因并不是窃取息壤,而是因为破坏颛顼的陵墓而死

鲧如果不会治水最后无能惨死,他的儿子大禹又怎么能治理好洪水呢?治水本领是父子相传,所以鲧绝不是因为不会治水而死,而是死于众人的流言蜚语。

作者:大唐守捉郎

参考资料:《史记》《山海经》《尚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