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十几岁的时候,缺了这份礼物

十几岁的时候,缺了这份礼物

上周的推文《"无内鬼,来点哲学memes"》,“炸”出了很多memes哲学爱好者,对刚开始接触哲学的读者来说,还是有点门槛的,当大家在讨论哲学梗而没明白发生了什么的你

十几岁的时候,缺了这份礼物

刚好,这里有一本《从惊奇开始》。

在青少年时代,我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对世界投以怀疑和好奇的目光,开始去追问“我是谁”“我的存在有何不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刘擎老师说:“你们的眼里充满了好奇,这就是哲学最原初的动机。”

《从惊奇开始》邀请了八位高校哲学系老师担任主讲人,就自我、生命、幸福、爱、心灵、科学等经典哲学问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启探究与发问之旅,对于所有在青少年时期有过这种人生之问或者在长大后的某一时刻重新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的成年人,这本书也是一个让你再次踏上自我思考之旅的契机。

“哲学应当是一个动词,哲学探究意味着无止境的思想旅程。”

导言

哲学与思想实验

刘擎

十几岁的时候,缺了这份礼物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讨论哲学中的思想实验。看到在座的孩子,有些年纪还很小,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候,我10岁左右,在那个懵懂而充满好奇心的年龄,我遇到了几位老师,他们很热心地跟我谈些奇奇怪怪的“深奥”问题。他们的谈话、他们讲的故事和知识,激发了我的奇思异想,开启了我后来的学习和探索,最终使我成为现在的自己。

我感到这是我童年时收获的一份珍贵的礼物。今天,我愿意将这份礼物回赠给现在的孩子们,我相信这是对我自己童年时代那些启蒙老师最好的报答,也是值得珍视的知识与精神传承纽带。

你们的眼里充满了好奇,这就是哲学最原初的动机。亚里士多德说过,哲学始于“对世界的惊奇”。人类想知道我们面临的一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了……这是对我们存在的一种关切,这种关切其实是与生俱来的,但同时也是可以被发展出来,变成一种自觉的追问意识的。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好奇心可能会被淡忘,会被边缘化,但从来不会泯灭。而人类在天性中就怀着对求知的欲望。因为对世界的惊奇而想知道一个究竟,然后就有了哲学的探究。

十几岁的时候,缺了这份礼物

有一个问题很有意思,就是哲学的探究最后未必能获得确切的答案,这和很多其他学科不一样。

早期的时候,至少在西方,世界上所有的学科都归属在哲学里。后来,自然哲学演化为科学;哲学继续派生,关于心灵的问题有了心理学,心理学现在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结合在一起;关于社会的问题有了社会学;关于经济的问题有了经济学……

十几岁的时候,缺了这份礼物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作家,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强调自由市场、自由贸易以及劳动分工,被誉为“古典经济学之父”“现代经济学之父”。

大家知道亚当·斯密对不对?他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之父,但实际上他把自己看成一个哲学家。读他的思想传记,我发现,一般流行的主流经济学对亚当·斯密有很大的误解,他的主张并不是完全的市场决定论、只看重经济收益和效率,他是有哲学思考的。

回过头来说,哲学派生了很多学科,这些学科追问的问题都有相对比较明确的答案,当答案面临严重挑战时,它们就会寻找新的答案。但是,哲学最根本的很多问题,都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的。比如说,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是人生哲学的问题。

许多重大的哲学问题千百年来仍然没有“定论”,那么哲学因此就徒劳无用吗?实际上,获得最终的标准答案并不是哲学的全部意义,甚至不是其主要价值之所在。哲学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帮助我们激发思考和澄清思想:我们每个人在行动的时候,是依赖一些观念的,所有行动的背后都是有想法的,而这些想法都是有前提的,它们隐藏在那里,你自己都没有察觉。而哲学的讨论会把它们揭示出来,考察当中逻辑的谬误,转变你追问的视角或者焦点,辨析问题的关键与困难所在。

比如,有家长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够好,他可能会问孩子:为什么付出了这么多努力成绩还是不好?你的学习方法对不对?但是,这样说有一个隐藏的前提,就是孩子应该甚至必须取得好成绩、进入好学校。其实,应该关注的重点在于,家长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孩子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想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样就转变了整个问题的背景和视角。

哲学会把你从一个习以为常的模式里抽出来,海德格尔把这个过程叫作“异乎寻常的问”和“异乎寻常的思”。在我们探索公共生活或者政治世界的时候,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后面我们会讲到公平、自由和效率之间的关系等,到时你们可以看到这一点。

十几岁的时候,缺了这份礼物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哲学不只是讲理,哲学里有故事,这些故事常以“思想实验”的方式呈现。“思想实验”(thought experiment)是一种澄清思想的“利器”,是哲学探寻的一种方式(当然不是唯一的方式)。

那么,究竟什么是思想实验呢?我可以给出一个大致的简单定义。在哲学中,通常的思想实验是:(1)呈现一种想象的场景和情节(an imagined scenario);(2)由此激发直觉的或推理的回应,以及相关的讨论;(3)从而考察特定的观念和原则的有效性(特别是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观念和原则)。需要提醒的一点是,关于思想实验在哲学论证中的作用,专业学者对此是存在争议的,但我们现在还不必介入那么复杂的专业讨论。

对于英文很好又对哲学特别有兴趣的同学,我推荐一个特别好的网络资源——“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这是一个专门的哲学网站,由全世界优秀的专业哲学家撰写每个词条,是完全免费的网站,而且会不断更新,其中也有“思想实验”这个词条,该词条对这个问题有相当深入的讨论。另外,有一本关于思想实验的通俗读物,也很适合你们阅读参考,在这里推荐给大家——英国哲学普及作家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的《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这是英文著作的中译本。英文原版还有一个副标题——“And 99 Other Though t Experiments”。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这是一个思想实验,书中还有其他99个思想实验,总共是100个。我这一讲讲的许多例子都出自这部书,但有些表述和解释可能不太相同。

十几岁的时候,缺了这份礼物

在这次课程中,我将讲解认识论和伦理学等领域中一些思想实验的具体案例,阐明它们如何引导我们更加敏锐而清晰地思考,又为我们认识世界真相、理解道德实践和探索精神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启迪。

大家知道,哲学有许多分支领域,包括许多不同类型的问题。这一讲涉及的问题可以分为三个类别:真假问题、对错问题与好坏问题。一般而言,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常常区分两类问题:一类是事实性问题,就是去查明事实本身是什么,而不关乎我们的爱好、态度、立场或者价值判断,是要去考察事情本来真实的状态或属性,这种研究有点像科学。另一类是规范性问题,面对这类问题,我们的着眼点主要在于事物“应当”是什么,这里就涉及价值判断和衡量的标准。这两类问题,在中文里,前者叫“实然”问题,后者叫“应然”问题,对应的英文分别是“factual”和“normative”。很显然,我说的真假问题属于“实然”问题,而我说的“对错”与“好坏”问题都属于“应然”问题。

例如,地球绕太阳旋转,这是一件真的事情,是“实然”的,它与“对错”“好坏”无关。如果说它不应该那么转,这就很奇怪了,对不对?所以,对于我们跟自然界的关系,一般来说,是用真假问题来判断的。

那么为什么还要区别“对错”与“好坏”这两种应然问题呢?这稍微有点复杂,容我解释一下。

在伦理学或者道德哲学领域,许多学者认为“对错”与“好坏”可以并应该被区分开来。简单地说,“对错”(right or wrong)是一个道德概念,针对的是“他—我关系领域”,就是在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情景中,某种行为举止或某种规则是否“应当”。在道德意义上不应当发生的行为,我们称作“错”(wrong),反之则称作“对”(right)。“好坏”(good or bad),主要不是针对我们与别人之间的关系领域,而是“自—我关系领域”,关涉一个人自己的人生观、生活理想或宗教信仰等。

十几岁的时候,缺了这份礼物

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德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中坚人物,著有《在事实与规范之间》《交往行为理论》《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等。

有些哲学家,比如德国的哈贝马斯,将对错问题看作道德(moral)问题,而将好坏问题视为伦理(ethical)问题。当然,对于这种区分以及命名,并不是所有哲学家都同意。大家大概知道,哲学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彼此不同意。我认为,区别这两类问题是有意义的,虽然对错与好坏不可能完全割裂(separate),但仍然可以区分(distinguish)。

比如杀人。如果你杀了一个无辜的人,这当然是错的,错到足以判刑。但如果你杀了自己会怎么样?杀人与自杀都是伤害生命,但前者是他—我关系,后者是自—我关系,所以并不一样。我们当然也可以说“自杀是不对的”,但在我前面所做的概念区分框架中,更恰当的说法是“自杀是不好的”。

所以,对于一次谋杀,哪怕被害者没有死亡,谋杀者也完全可能被判刑。但如果是一个人自杀未遂,我们一般不会对他定罪。我们不会说,比如“你跳河没有淹死,但你企图伤害一个生命,所以判你十年有期徒刑”。我们反而要帮助当事人,避免其重蹈覆辙。

这一讲会讲三类问题:认知领域的真假问题(true or false)、道德领域的对错问题(right or wrong)和伦理领域的好坏问题(good or bad),讨论22个思想实验。一方面是引导大家开始进入有点专业性的问题,思考这些问题与生活实践的关联;另一方面,是请大家尝试进行哲学思维的训练。

十几岁的时候,缺了这份礼物

介绍这些思想实验主要是激发思考和澄清难点,而不是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这是哲学的品格。哲学应当是一个动词,哲学探究意味着无止境的思想旅程。

摘编排版 熊Mur

配图来源:《月升王国》《超脱》

《维特根斯坦》《当尼采哭泣》

十几岁的时候,缺了这份礼物
十几岁的时候,缺了这份礼物
十几岁的时候,缺了这份礼物
十几岁的时候,缺了这份礼物

《从惊奇开始:青少年哲学第一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