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她是三个孩子的超人妈妈,但依然有很多不敢

做好父母,不需要成为超人。

她是三个孩子的超人妈妈,但依然有很多不敢

李一诺

高远/摄

图源:受访者供图

撰文 | 王歪歪

如果一个女性身上的标签是:清华毕业、加州大学博士、前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前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中国首席代表、一土教育、“奴隶社会”创始人,那么,毫无疑问,她在世人眼中一定是一个所向披靡的女强人。

她还有三个孩子,分别出生于2010年、2012年、2014年。那几年,她一边生孩子,一边升任麦肯锡合伙人。而且她还有马甲线!

这就是传说中的超人妈妈。她是李一诺。

但她却说哪有什么超人。“听起来似乎挺励志的,但其实大家遇到的所有关于孩子的纠结和挣扎,我都经历过,而且仍在经历。”

在新书《力量从哪里来:面对每一个不敢》中,李一诺撕下了一个又一个耀眼的标签。

她是三个孩子的超人妈妈,但依然有很多不敢

《力量从哪里来:面对每一个不敢》

她坦承:赴美求学时,她曾经整整一个月不敢说英语;步入职场,不敢成功,不会当领导;人到中年,不敢要孩子,不会教育孩子;职场成熟期,不敢不同,不敢离开,不敢做梦……

原来,女强人和我们一样,也曾恐惧。

从不想要孩子到有三个孩子

去年的母亲节,李一诺没写文章,也没发朋友圈,因为生活超级狼狈。

2020年1月,李一诺和妈妈本来带三个孩子在美国小住,结果变成了长住。李一诺在美国需要跨时区工作,从早上7点到凌晨2点,什么时段的电话会她都开过。

生活还得继续。李一诺的老公华章和阿姨都在北京,在美国的所有事情就靠李一诺和妈妈两个人了。

然而,4月的一天,李一诺的妈妈在陪孩子玩球时摔倒了。伤筋动骨一百天,这一百天可怎么办?

妈妈刚摔的那天晚上,李一诺基本没睡,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既怕妈妈翻身感觉腿疼,需要她照看,又发愁明天怎么办。光是床头那一箩筐脏衣服,先洗后叠就是一大堆活儿,更别说别的了。孩子的网课有几份资料还没有打印(打印机好像快没墨了),作业不知道做没做完;有一封工作邮件没发,还有一份PPT没看,好多条微信没有回。

哦,家里好像没牛奶了!记得明天买。还有,明天切记把厨余垃圾扔出去,要不然要错过一周收垃圾 (已经错过一周,再不收走就臭了)。

白天老大和老二闹矛盾,睡觉的时候还没有和解,是气呼呼地入睡的。老三看热闹,在床上没脱衣服就睡着了,牙都没刷(昨天也没刷)。对了,孩子的 iPad(平板电脑)是不是忘充电了?赶紧爬起来充!

很多人都羡慕李一诺工作家庭两不误,但上述画面才是她生活的真相。

她是三个孩子的超人妈妈,但依然有很多不敢

(图源:视觉中国)

“所以,还过什么母亲节?我能活着就不错了!”李一诺悲催地感慨道,“那些让人羡慕的朋友圈和公众号里的带娃故事和图片并不是骗人的,它们只是在一个100帧的电影片段里取了最美好的一帧给你看。”

李一诺曾经不想要孩子。结婚9年,她都没想清楚为什么要要孩子。

她曾觉得,一旦女人成了妈,生活就失去了风度。比身材走样更可怕的是丧失自我,谈论的都是屎尿屁,聊的都是上学、辅导班、竞争。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李一诺对世界的前景感到悲观:气候变化、空气污染、各类社会问题,让人感觉无能为力。

此外,自己的童年经历也不那么美好——从幼儿园到大学,有各种各样的烦心事、挣扎和痛苦,人生这么苦,自己都没活明白,为什么生个孩子,让他来这个世界遭罪呢?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生孩子更是一件性价比很低的事。这导致许多育龄中的女性不敢生,也不愿生。

她是三个孩子的超人妈妈,但依然有很多不敢

比生育更可怕的是养育。

要知道,教育是涉及到未来的事,未来是不确定的。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时,成人会充满恐惧。被“鸡娃大潮”裹挟的妈妈们,更是恐惧加成,每一次教育上的改革,都会牵动她们敏感的神经,害怕孩子被淘汰,成为一种主流情绪。

她们甚至失去了判断,不知道如何做一个好妈妈。大环境这么差,我们要如何去面对生育和养育的恐惧?

淘汰式教育在于没有赢家

人类的底层情感就两种,爱和恐惧。所有的底层情感都是相通的,跟你的外在标签是否成功,是否事业有成都没有关系。

“恐惧就像一个大黑影,总是追着你跑。然后你就不断地跑,其实这样很难化解恐惧。”李一诺说,想化解恐惧,你要先停下来,还要转过身去面对,才有可能知道追着你跑的这个东西是什么,这个乌黑乌黑的一大团是什么。

“但我们很多时侯的状态是,不敢停下来。我们如此之害怕,以至于我们要不断地跑。其实你一旦停下来,转身去看那团黑影,就会发现什么也没有。但最难做的事,就是转身。”

帮助李一诺停下来,去面对生育的恐惧,是两位朋友的两句话。

第一句是:“有了孩子以后,你才真正觉得有了自己的家庭。”

第二句是:“你有没有想过,也许你的孩子能改变这个世界呢?世界的改变不都是人推动的吗?”

在生小孩这件事上,有了对幸福的预期后,2010年,李一诺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

她是三个孩子的超人妈妈,但依然有很多不敢

(图源:网络)

“我的思维方式是,如果我认为这件事值得做,我就先去做。做了以后,再去见山开路,见水搭桥。生小孩这件事也一样,我并不是在生育之前就把所有事情准备好了。”李一诺说,“如果以准备好为做事情的前提,很多事情永远不会开始做。”

“但每个女性还是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那就是我想不想要孩子。”李一诺告诉我,毕竟生育还是很个人的事。

做教育,同样是要面对恐惧。

在教育这件事上,所有问题,其实都是成人的问题,所有恐惧,大多是成人自己的恐惧。很多孩子的恐惧其实是大人灌输给他们的。

当下,绝大部分家长都是在高筛选、高淘汰的环境下长大。这种教育模式被刻在骨子里。“家长们的内心状态通常就是竞争,总会想到输和赢,想到上和下。”李一诺说,这种内心的状态,映射到孩子身上,就是让孩子去竞争。

直到现在,中国的教育痛点仍源自于淘汰式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在整个国家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弊端也非常明显。

李一诺说:“淘汰式教育的弊端在于没有赢家。你以为成功了,人生就幸福了吗?其实并不是,他仍然吓死了,因为还有下一轮淘汰。”

在这种淘汰模式下,教育逐渐工具化。工具化培养人,人就会有巨大的错位,内心也会变得很痛苦。

她是三个孩子的超人妈妈,但依然有很多不敢

李一诺的公益现场

(图源:受访者供图)

中小学自杀现象逐渐增多,学生心理状况频出问题,都是这种弊端的产物。

“教育不应该是淘汰,而应该是爱与成全,每个孩子都有其可能性。”李一诺说,如果一个社会,只有10%的人能活好,90%的人都是失败者,这个社会是有问题的。一个正常的生活环境,是每个人都有可能性,都有可能有体面的生活。

李一诺创办的一土教育就是要打造这样的一个小环境。“我们平时讲的最多的,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认知。孩子如果能知道,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子,我想去哪,而且我有足够的信心去做,内心的恐惧就会减少。”

在李一诺看来,这才是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清楚的自我认知,最后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实现,有些孩子成绩好,有些孩子会编程,有些孩子爱画画……

每个孩子都有了自己的可能性,这就是一种成全式教育。

永远站在孩子那一边

或许会有家长说,道理我都懂,但条件有限,我们的孩子只能上普通的学校,走应试教育这条路。整个教育体系逼得我不得不卷。

普通家长,看起来好像只能随波逐流,能做的事很少。但事实恰恰相反,家长能做的事情有很多。

李一诺是罗德中国奖学金的评委。罗德奖学金是牛津大学历史悠久的一个奖学金,支持世界各地读完本科的杰出青年去牛津大学读研或读博。这项奖学金久负盛名,名额稀少,竞争激烈。

罗德奖学金每年开放4个名额给中国学生。李一诺发现,获得奖学金的这些学生,都不是来自一线城市,成长路径也不相同,但共同点是,家长和他们在心理层面有深度联结。

她是三个孩子的超人妈妈,但依然有很多不敢

一位爱跑步的男孩在拿到奖学金后,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学时,他每天早晨四点钟起来跑步,他爸爸就会四点钟起来陪他一起跑,从不缺席。这让他知道,爸爸会一直在身边,支撑他。

一位父母离异的女生说,自己的父母虽然离婚了,但她与妈妈感情一直很好。中学住校时,她的妈妈会一直给她写信。

“你会发现,这些优秀学生的家长都非常关注孩子,但并不是只关注学习成绩,而是打造了一种无论你做什么,我会愿意支持你的氛围, I am here for you. ”李一诺说,而孩子们长大后,能回忆起来的父母的爱,也都是一些温暖的小事,而不是我妈妈给我报了奥数班,让我考了第一名。

永远做孩子的支持者,在家里构建一个爱的防线,是家长最需要做的事。如果做不到全部的支持,至少提醒自己,不管发生什么,我需要先和孩子站在一边,让孩子知道家长是支持他的。这些小事会对孩子产生非常大的心理影响。

李一诺在书中也写道,孩子心理状态的底色,不是靠上课、说教形成的,而是他们从生活的“场”里吸来的。这个“场”,就是他的周围成人的真实状态:成人的生活态度、世界观和自我认知。我们的状态构建起家里的“场”,对孩子的影响其实远远大于有形的“课程”和说出来的道理。

她是三个孩子的超人妈妈,但依然有很多不敢

一土教育——小土豆戏剧节

此外,在李一诺看来,家长还需要重新构建“终点思维”。人生只有一次,无法重来,孩子也只有一次机会,经历7岁、8岁。如果家长的终点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生活,那么,经常提醒自己设置的终点是什么,就会在很多事情上做出不同的选择。

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学校应该教一些不管考不考试,都对他成长有用的事情。教育的终点不应该是18岁高考上大学,而是在他30岁时,能为一个健康快乐,自食其力的人。

家长如果能设置好“终点”,内心就不会那么“恐惧”,各种不断变化的教育改革,也会变得不那么重要。

“最终心态就变成了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变的是政策,不管是不是双减,也不管是不是考物理,我的目标不变。”李一诺说,“但并不一定社会这样要求,我就要say yes,我的内心选择可以不一样。”

Q&A

Q:你说得都对,但听起来像“鸡汤”,孩子的学习和升学问题怎么解决?

A:孩子到一定年龄后,为升学做的准备,当然要做。但是父母要理解,一切学习能力的基础是专注力;专注力的前提是平和;平和的前提是有安全感。这是一个闭环。

而真正相互信任的亲密关系是有效家庭教育的起点,也是孩子幸福的基础。

所以这看上去的“鸡汤”其实是在构建孩子“成功且幸福的人生”所需要的底层能力。

Q:你说的安全感、真实,这些都对,但成长也需要很多特殊资源吧?

A:资源的确需要,但是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

首先,在现代社会,如果一个人真的想学习,那么他会发现资源到处都是。

其次,资源不是一个人成功的先决条件。我从2006年到2014年都参与麦肯锡的招聘,看到的都是最优秀的学校毕业的最优秀的人才。说实话,没有一个人是因为有独占的资源而成功的。相反,有时候家里的好资源反而会成为对孩子的宠溺和累赘。

一个人真正意义上的成功,需要知道自己是谁,想去哪里,有学习能力,可以找到并好好利用资源。

当然,世上的确存在一些稀缺的独占的资源,但如果你的孩子只有靠这些稀缺的资源才能成功,其实并不能说明你的教育成功,反而是你的教育有问题,不是吗?

她是三个孩子的超人妈妈,但依然有很多不敢

玄力/摄

Q:别人都在“鸡娃”,而我们却这么“佛系”,用你说的方式对待孩子,能让他们适应真实社会的残酷竞争吗?

A:这个质疑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实则不堪一击。因为让孩子能够应对不友好环境的,恰恰是孩子接受的无条件的爱和自信。

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我们认为真实社会会拿刀片割孩子的皮肤,你有两种准备适应的方法:一是每天在家里先用刀子割孩子的皮肤;二是让孩子健康成长,身体好,有好的恢复能力。

你觉得哪个方法更有效?我想没有人会选择第一个吧。那你为什么在面对竞争这把看不见的“刀子”时,就想不明白了呢?

在人生早期,安全感和爱是很重要的。自我认同的缺失只能让应对挑战更为困难。反而是得到了充分支持的孩子,不仅能更好地面对逆境,还会有信心和能力改变这样的环境。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条,我们教育孩子不是为了让他适应社会,是为了创造,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不是吗?否则带他来人间一趟,有什么意义呢?

-END-

我们从《Vista看天下》杂志出发,致力于挖掘

国际热门事件、人物背后的深度报道和新闻故事

点击名片关注我们,每天对世界多一点了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