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拓拔鲜卑是檀石槐鲜卑大联盟瓦解后,经过重新组合而形成的一个部落集团。其先世居于大鲜卑山(在今大兴安岭北段、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阿里河镇的嘎仙洞)。传说在远祖成帝毛时,“聪明武略,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为早明鲜卑的部落联盟首领。传五世至宣皇帝推寅(被族人称推寅,一般称第推寅)时,“南迁大泽”(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呼伦湖)。再传七世至献皇帝邻(也被族人称为推寅为厂与宜皇帝区别,被称第二推寅)时,命子圣武皇帝请染率众雨移,经过“山谷高深,九难八阻,.始居匈奴之故地”园(令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阴山地区,为彻奴始兴之地)。
在南下和西迁过程中,早期鲜卑与留居蒙古草原上的匈奴余众融合,从而拥有了“鲜卑父胡母”的拓跋或秃发鲜卑的名称。此时正是
檀石槐
建立鲜卑部落大联盟时期,献皇帝邻就是西部大人之一的推演。檀石槐大联盟瓦解后,诘汾之子神元皇帝力微被迫依没鹿回部大人窦宾,后兼并没鹿回部,东移至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和林格尔县北),逐渐形成了以拓跋部为首的部落联盟。至禄官时分部众为东、中、西三部。禄官死后,猗卢“总摄三部,以为一统”,被晋封为代王。
公元376年,前秦苻坚灭代,拓跋部为首的部落联盟瓦解。公元386年拓跋玮复兴即代王位,后改称魏王,公元389年定国号魏,史称北魏。
至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中原北部地区,与南朝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经过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推动了鲜卑人的封建化,加速了内迁各族和汉族的融合。在六镇各族起义的打击下,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分别被北齐、北用取代,至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
那么在这一时期,拓跋鲜卑的两翼制,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鲜卑人汉化
关于拓败鲜卑的两翼制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来进行研究,即禄官时期、什复犍时期和拓跋珪时期。
一、禄官时期(公元295年—308年)的两翼制度
昭皇帝拓跋禄官,始祖神元皇帝拓跋力微之子,在思皇帝拓跋弗死后被拥立为鲜卑拓跋部首领。当时拓跋鲜卑势力强大,控弦骑土增至40余万,其把拓跋部众分为三部:“帝自以一部居东,在上谷北,濡源之西,东接宇文部;以文皇帝之长子桓皇帝统一部,居代郡之参合坡北;以桓帝之弟穆皇帝讳猗卢统一部,居定襄之盛乐故城。”
即在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北,濡源(今河北省丰宁县西滦河上源)西者为东部,由禄官自己统摄;在参合坡(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凉城县岱海)北者为中部,使沙漠汗之长子猗伍统领;在定襄盛乐故城(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和林格尔县西北)者为西部,由猗卢来统领。此时拓跋鲜卑的两翼制呈现的是东、中、西三部形态。
作为拓跋部最高首领禄官自领东部,为力微之子;中部长官猗伍,力微之子文皇帝沙漠汗之长子,为力微之孙;西部长官猗卢,猗伍之弟,沙漠汗之子,亦为力微之孙。中、西部的长官与最高首领东部长官禄官为叔侄关系,均是拓拔力微的子孙。
当时拓跋鲜卑的南方为中原西晋王朝,东方有原属拓跋鲜卑,在力微优死后投附西晋的乌丸王库贤。和以今西刺沐伦河、老哈河为中心的宇文鲜卑,西方有杂胡,其中尤以来自南方和东方的威胁最大。因此,为了对付西晋和库贤、宇文鲜卑,禄官把拓跋部众按东西线排开,集中全力防御南方,自己则统领东部直接对付库贤和宇文鲜卑。
公元306年,猗迤死,其子普根继之成为中部的长官。公元308年(晋水嘉二年),林官死、猗卢即位。这说明此时的三部长官,不论是最高首领,还是分领--部的长官,任职是终身的,还可以传子。猗卢即位后,“总摄三部,以为一统”,参加西晋对匈奴诸部的战争,先被晋封为代公,号大单于。公元315年晋又封之为代王。猗卢晚年,因立嗣问题讨伐坐镇新平城(又称小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西南)的长子六修,结果失利而死,自此拓跋部变乱不断,势力衰落下去。
二、什翼犍时期(公元338--376年)的两翼制
公元338年十一月,时年19岁的拓跋郁律次子拓跋什翼犍于繁時(今山西省浑源县西)北即代王位,改元建国。由于什翼犍曾为质石赵,返回后借鉴西晋的统治制度,结合拓跋鲜卑原有的部族制度进行政权建设,才使内部逐渐稳定下来。
据《魏书》卷一百一十三《官氏志》记载:建国二年,初置左右近侍之职,无常员,或至百建国二年,初置左右近侍之职,无常员,或至百數,侍值禁中,传宣诏命。
拓跋什翼犍
从上引史料可以看出,此时拓跋鲜卑的两翼制度是以拓拔本部为中心呈现南、中、北三部形态。在中央,什翼犍作为最高首领直辖拓跋本部--中部,他吸收中原西晋的官制,设置百官,辅佐其处理政务;在地方,把那些来归附的
“诸方杂人”,
总称为乌丸,分为南、北二部,各设大人进行统治。二部内则根据所领人数的多寡委任酋长、庶长。魏收认为此南、北二部大人似传说中黄帝的二伯。二部的首任长官,一为什翼犍弟拓跋孤,为拓政保非第用子;一为什翼键之庶长子,均为什复键的子弟。
据《线书》记载,烈帝拓脱智视临终前遗向:“必迎立什真犍,社稷可安。”。但拓跋费族“以新有大故,内外未安,明成(什翼犍)在南,未来可果,比至之间,恐生变诈,宜立长君以镇众望”,因此,共推孤为首领。孤以长什就犍在石赵为屏,亲至邺城迎接,“昭成(什翼犍)即位,乃分国半部以与之”则所谓什翼犍分国半部给拓发孤,乃是把归附的“诸方杂人”分为南、北二部,北部由孤统领。由于什翼犍刚即位,地位还不稳固,因此,他自己直接统领拓跋本部,封子弟为分领南北二部的长官。当地位开始稳固,在孤死后,什翼犍把北部大人另授他人,致使孤“子斤失职怀怨”。公元376年,在前秦大举进攻下,斤鼓动是君杀死了什翼犍,导致代政权灭亡。这说明什翼犍时期随着王权的加强,禄官时期三部长官之间为兄弟子侄关系,且终身制并可传子的制度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什翼犍时期的南、北部大人除了首任孤和塞君外,见于典籍记载的也证明了这一变化。南部大人有刘库仁、长孙仁、长孙嵩”;北部大人有刘眷”、贺狄干”,这些人的成分已经非常复杂,看来自孤和塞君后,南、北二部大人已经不再从宗室拓跋氏中任选。
三、拓拔理时期(公元386-409年)的两翼制
拓跋佳乃蹇格之子,什翼犍之孙。公元376年,什翼犍被宴君杀死,代政权在前秦打击下灭亡,其随母先后避难于独孤部和外家贺兰部。公元386年春正月,其收合残部,大会于牛川(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南),即代王位,建元登国。四月,改称魏王。公元396年秋七月,建天子旌旗,改元皇始。公元398年(北魏天兴元年)定国号魏,史称北魏。
北魏
据《魏书》卷一百一十三《官氏志》记载:太祖登国元年,因而不改,南北犹置大人,对治二部。是年置都统长,又置幢将及外朝大人官。
拓跋佳即位后继续实行两翼制度,南、北部分治,同时完善了中央机构。但是二部的大人已不再是拓拔氏,如南部大人有长孙嵩、刘罗辰等,北部大人有叔孙普洛等。此时的南、北二部所辖部众仍与什翼犍时期一样,为归附拓跋鲜卑的“诸方杂人”,拓跋疰作为皇帝直辖的中部为分布在畿内和郊甸的拓跋鲜卑本部,即所谓的“八国、十姓”
从登国元年(公元386年)至天兴年间(公元398--403年)太祖拓跋理实行了“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正如马长寿先生所言,此政策,对于内人诸部和四方附属部落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但对于“鲜卑八部”或“八国”本身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动。
“天兴元年(公元389年)初,太祖拓跋玨制定京邑,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为畿内之田;其外四方四维置八部帅以监之”。在《官氏志》中又有如下记载:“(天兴元年)十二月,置八部大夫、散骑常侍、侍诏等官。其八部大夫于皇城四方四维面置一人,以拟八座,谓之八国。”
马长寿先生指出,“拓跋魏建国以前的八部大人在建国时分化出两种轶官:一种是八部帅,驻扎在畿外的郊甸之内,拱卫京师,监督生产,是一种武轶;一种是八部大夫,安置在畿内的皇城之四方四维,参理朝政,是一种文轶。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这是八部大人制的第一次变动。”
就是说由早期的拓跋鲜卑的八部(或八国)大人分化出武轶的驻扎在畿外郊甸的八部帅和文轶的参理朝政安置在畿内皇城之四方四维的八部大夫,属于中央机构官职,与管理归附拓跋鲜卑的“诸方杂人”的南、北部大人不属于同一.系统,这是需要明确的。这种中央官职至太宗拓跋嗣即位的神瑞元年(公元414年)又变为“八公”,“神瑞元年春,置八大人官。大人下置三属官,总理万机,故世号“八公云。”国泰常二年(公元417年)夏,又变为“六部大人官”。
总结
总之,拓跋鲜率的两翼制度从禄官时期的东、中、西三部,经过什算犍时期以拓跋本部为中心的南、北二部对治,至拓跋珠时仍在实行着这种典型三部形态的两翼制。太宗拓跋嗣在位期间,由于领土扩大,变成了以拓跋本部为中心的东、西、南、北四部分治的五部制。至
拓跋焘
统治中后期,两翼制发生变异,变成南、北二部尚书分主南、北边州郡。
伴随着这种变化,分领两翼的长官由原来属于地方官职逐渐变成了中央政府官员,官职名称也由原来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大人演变成中原汉制的尚书,体现了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所管辖的由原来纯粹游牧部落,逐渐扩大为各有首长、庶长的“诸方杂人”,直至变为中原汉制的州郡。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的变化,根本原因是随着拓跋鲜卑的不断南下,领土扩大,汉化加深,原来的适应草原游牧生产生活的部落制度,已很难适应农耕社会。因此,在新的环境下,两翼制发生了变异。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