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8月,山东纵队奉命分出一部组建鲁中军区,由王建安、罗舜初担任司令员、政委。
在鲁中军区,老1团可以说是实打实的王牌部队。尽管当面日军装备火炮、重机枪等重火力装备,老1团却能屡战屡胜。其主要原因,是战术灵活多样,靠夜战、近战打垮对手,不待对手展开重火力,就直接实施白刃冲刺,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也因为这一特点,在老1团中敢拼敢打、动作迅猛的拼刺高手,是无可争议的骨干,备受重用。
该团3连有个排长,叫做侯英俊。在全团比武中,在刺杀项目中夺得第一。团长乐呵呵地打趣,说侯英俊可以改名叫“侯一刀”。在长于近战、高手如林的老1团中,能被团长封上这样的外号,着实让战友们羡慕不已。
其实在老1团,拼刺高手那么多,团长说侯英俊是“侯一刀”,肯定也会让人不服,毕竟在战争年代,不能因为一次比武就能说是实力第一。但侯英俊很快在战场上用实力证明,自己这“第一把刀”可不是白叫的。

抗日根据地,练习拼刺技术的八路军战士
1944年8月,鲁中军区部队在近战中俘虏日军
1944年9月,老1团奉命在沂水西北的葛庄设伏打击过往日军。战前,团长命令:“敌人不投降,就地歼灭!”侯英俊带领的尖刀排,位于阵地最前沿,每名战士都额外发了两枚手榴弹,一投完弹,就得靠刺刀“发言”。
等到黄昏时分,300余名日军拖着数门火炮,慢悠悠地走进了伏击圈。其中居然有一门8匹马伺候的火炮,格外吸引眼球。团长一见来了劲,对排长侯英俊嘱咐说,尖刀排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把那门8匹马拉的大炮给夺过来。
走在最前面的日军踩响地雷,公路两旁的山坡上立即枪声大作。八路军用掷弹筒、迫击炮甚至是山顶的石块,开始“热情招呼”这帮日军。一片激烈的战斗后,日军队形被冲得七零八落,一时乱了方寸。
这支日军隶属于59师团53旅团43独立步兵大队,现地指挥官名叫草野清。此前,他一直在湘桂战场与蒋军作战,对手多是汤恩伯手下的部队,一开打,蒋军溃逃的速度连炮弹都追不上。因为从来没有跟八路军交过手,草野清很是轻敌。这几天的“扫荡”,除了烧些村庄外一无所获。人困马乏之际,完全没料到八路军会在这个时候发起攻击。
草野清刚缓过神,准备指挥部队反击,四周又飞来手榴弹,把他身边的几个日军炸得人仰马翻。眼见情况不妙,草野清连忙领着幸存的日军往山下逃窜。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又往河西跑。可八路军的迫击炮像长了眼睛,硬是把他从河西赶回了河东公路。
日军濒临崩溃之时,侯英俊与他的尖刀排登场了。
山东抗日根据地形势图
与日军拼刺刀
侯英俊领着尖刀排投完最后一枚手榴弹后,举着大刀、端着刺刀杀上公路,准备夺炮。
负责驮炮的马匹,已非死即伤,日军炮手依托马尸负隅顽抗,“侯一刀”头一个冲进敌阵,战士们紧随其后,以三角队形的阵势与日军展开白刃战。一个日军炮手边跑边朝“侯一刀”开枪,被他闪了过去。侯英俊冲到跟前,一脚踢飞他手上的枪。这日军也不愿束手就擒,转手就要拉响手雷,被侯英俊一刀砍下脑袋。
一个戴着眼镜的日军侧着身向侯英俊刺去,头一个毙杀日军的血正好溅在他的眼镜上。趁着敌人摘眼镜的功夫,侯英俊一个转身,猛劈一刀,结果了他。
又有三个日军,结成三角阵势朝侯英俊逼来。领头的人壮着胆,朝侯英俊刺去,被他一个扫堂腿踢翻在地,随后一刀砍死。第二个日军正准备朝他刺来时,被及时赶到的指导员一枪打中脑袋,一命呜呼。最后一个日军见势不妙,准备开溜,侯英俊捡起掉在地上的“三八大盖”就是一枪,正中那日军的后脑。
没多久的功夫,5个日军倒在了侯英俊的刀枪下。在八路军的猛攻下,顽抗的日军也所剩无几了。侯英俊提着大刀朝河岸奔去,迎面跑来一个矮小结实的“老日军”。这人拔出战刀,怪叫着向侯英俊劈来。眼看来者不善,侯英俊一边用缺了口的战刀抵挡,一边掏出“盒子炮”,“砰砰”两枪,结果了这家伙。事后一查,这个被击毙的“老日军”,是日军的一名中队长。
炮兵阵地上最后一名日军被消灭后,侯英俊兴奋地冲了上去,带领战士把那门火炮围住。8匹马驮的“大家伙”,被十几个人合力推了回去。军区司令员王建安闻讯后,还特地表扬了侯英俊。
王建安
八路军缴获的战利品
这门奇特的火炮交到团部后,却没一个人看懂这是啥火炮。拖到军分区,大家看炮身上的日本字,依旧大眼瞪小眼。最后拖到军区,王建安司令员过目后,还是没能准确地说个所以然。最后罗舜初政委叫反战同盟的日本朋友来辨认。
曾在日军服役的老炮兵坂谷认出了这门炮,他介绍说,这是一门生产于1942年的“四一”式山炮,射程最大能有6公里。这门火炮,也成为鲁中军区首次从日军手里缴获的第一门远程火炮。夺炮英雄侯英俊,成为军区的战斗模范。
日军四一式75毫米山炮
抗战胜利后,山东地区的八路军经过整编,原鲁中各军分区、县区武装组成警备1、2、3、4旅,开始了新的战斗。而战斗模范侯英俊却在1945年8月与日伪的作战中牺牲,时年31岁。这位传奇的“侯一刀”,倒在抗战胜利前夕,成为战友们的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