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丨许世友
前言
许世友出生在一个豪绅掠夺、哀鸿遍野的时代,他家里一亩三分田,还赶上荒灾,
从小就饿肚子,正是这样的经历,让许世友深知民间疾苦。
后面,他官职升了,地位高了,也从来不忘初心,关心老百姓们是不是吃饱了,是不是不再饿肚子了。
饿肚子的童年
许世友的母亲许李氏是一个温柔、善良、纯朴的妇人,她嫁到许家之后,虽然家中拮据贫困,但是丈夫憨厚老实,也知道心疼人,所以过得算是幸福。
1905年2月28日,也就是结婚四年后,家中响起了声啼哭,许世友出生了。
当时方圆百里找不到一位识字先生,所以很多孩子的乳名都取得特别随意,什么小鸡小狗、小猫小兔,看见什么叫什么。
许世友的祖母虽然从没读过书,
但是她给许世友起了个“友德”的雅名。
当地人不习惯,看许世友长得丑,就总管他叫“丑伢儿”,后来,人们就忘记了友德这个名字。
图丨许世友母亲许李氏
小时候的许世友跟他父亲长得一模一样,而他的三个妹妹则长得像母亲,漂亮白皙,许世友也奇怪,怎么一母同胞,长相就能差别这么大呢?
许世友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他家一共四个男孩三个女孩,儿女都是“仕”字辈。
关于许仕友(后改名许世友)这个名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姓加字辈加祖母取得“友德”中的友所组成,另一种说法,就是说许世友的父母实在是穷怕了,
所以希望许世友长大以后能够结交一些当官的朋友,找些“靠山”,改变穷苦命运,所以叫“仕友”。
不过许世友长大后,却成了这些“靠山”的死对头,他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一心想要改变穷苦人的命运,他把自己名字当中“仕官”的仕,改为了“战士”的士,后来遇到毛泽东,在毛泽东的建议下,把“许士友”改为了“许世友”,寓意为世界之友。
在当时的年代,豪绅掠夺、哀鸿遍野,他们家只有一亩三分田,还年年荒灾,基本没吃饱过饭。
许世友作为中间的孩子,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在许世友自己看来,自己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他的出生只会给这个缺吃少穿的家庭更增添负担。
图丨青年许世友
两三岁的时候,小小的许世友面黄肌瘦,在透风的屋子里饿到站不起来,
母亲看着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一家人,跟父亲商量,“咱们把他卖了吧”。
在一个雪天,人贩子来到许世友家中,父亲接过人贩子递来的两斗稻谷,把许世友交了出去。
母亲从屋子里冲了出来,一把把人贩子怀中的许世友抢了回来,母亲流着泪看着怀里的许世友,许世友甜甜地叫了一声“娘”。
“他爹啊,俺的孩子是俺的肉,不能卖啊。”
许世友的父亲也无能为力,“那咱们吃什么啊?”
母亲狠狠心,把腕子上的银镯子撸下来,“把它当了吧”。
“不行啊,这是你们家的家当,要是把家当卖了,家产就败在咱们手里了,我上对不起列祖列宗,下对不起子孙后代,我算什么男人啊。”
母亲紧紧地抱着孩子,她不妥协,她不愿意卖掉自己的孩子,父亲难过地抱头蹲在地下大哭,
最后,许世友被留下了,而银镯子在父亲的坚持下,也没有卖掉。
为了活命,许世友从小就跟着母亲讨饭。
寒冬腊月,母亲用破棉袄把许世友裹起来,抱在怀里温暖着,讨到点好吃的,有些凉,就放到自己口中含着,温热了才喂给他吃。
乞讨过程中,母子俩什么都吃,草根、野菜、树叶,饿极了什么都能往嘴里塞。
许世友有好几次饿到晕厥,后来母亲回忆说,
“许世友小时候死过很多回了,是阎王爷可怜他没收他,每次喂点凉水又活过来了。”
图丨旧社会的人民
为了给孩子补营养,逢年过节,家里会炒一两个自家鸡下的蛋,许世友比较小,吃了一块还想吃一块,夹起第三块的时候,父亲用筷子敲敲盘子,“大家分着吃,哥哥姐姐们也瘦也病,不能只顾你一个人。”
许世友把筷子缩了回去,母亲看着心疼的流眼泪,却也无能为力。
许世友长大一点后,开始跟着父兄干活,放牛、砍柴。
清明节一过,贫穷的家庭们就开始摘野菜,父母规定,除了放牛砍柴,每个人每天都要采一筐野菜。
许世友虽然小,但是他和兄长们的定额是一样的,因为父亲说,“你采得少,就得累别人”,所以许世友尽量多干一些,减轻父母兄长的负担。
父母看似很严厉,其实并不是铁石心肠,他们看着自家瘦小的孩子在山崖间攀登,挖野菜、拾柴火,也会于心不忍,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他们也只能把心疼和眼泪吞回肚子里。
有一次,
许世友在河里摸鱼,小手冻得通红,终于摸到一条四指长的鲫鱼片子
,许世友特别开心,蹦蹦跳跳地跑回家,他本以为自己能得到母亲的夸奖,没想到母亲直接甩了他一耳光。
许世友特别委屈,泪水夺眶而出。
母亲赶忙把许世友搂进怀里,也跟着落泪,
“俺的好孩子,娘不该打你,娘是好意,娘怕你溺死在河里,那样就一辈子见不到你啦。”
许世友伸出红红的小手,帮母亲擦掉眼泪,
“娘,俺看你有病,好几天不吃饭,这是专门给你捉的。”
听完这话,母亲放声大哭......
图丨饥荒的农民家庭
1919年,是村子里最旱的一年
,不下雨就算了,就连人们用水车给菜地稻田浇的水,不一会儿都会干掉,人们眼睁睁的看着禾苗枯死,就连人,都要没水喝了。
庄稼人们从庙里搬出了龙王、菩萨的塑像,供上活猪活羊,烧香磕头,祈求上苍能够下点雨,给人们一条活路,可是,旱情更严重了,到了该收割庄稼的时候,许世友家中只割回几捆庄稼杆做柴火。
商家趁火打劫,运米下乡,哄抬物价,人们为了活命,卖掉了家中的土地、牲畜,甚至有些不得已开始卖儿卖女,才能换到一点粮食。
经过了这次荒灾,不少耕农失去了土地,沦为雇工或是乞丐,许家也从自耕农变成了地主家的佃户。
图丨为地主劳作的佃户
除夕,富人家中张灯结彩,欢声笑语,而穷人家里度日如年。许世友一家围着火盆守岁,他们相顾无言,大家都在发愁欠下的债务该如何偿还。
突然,村子里响起刺耳的枪声,有声音喊着,
“红白枪队进村抢年货啦!”
人们骚动起来。
红白枪队原属于反动军阀的部下,队伍散了之后,残兵败将就进了深山,杀了古僧,占了寺庙,干起了土匪勾当。
父亲赶忙指挥家中成员把鸡鸭牛羊藏好,大家根据部署飞快地行动起来。许世友跟哥哥牵着牛羊进了后山的松林,正好遇上几个举着枪的土匪。
两兄弟本想反抗,子弹从他们中间飞过,两个孩子不敢再动,土匪凭借武力抢走了牛羊,什么都没留下。
许世友和哥哥两手空空的往家走,村子里面已经乱成一团,各种牲畜的叫声,孩子妇女的哭声混成一片。
推开家门,母亲跪爬在地上呼天喊地,原来家里的鸡鸭也被抢走了,父亲坐在门槛上抽着烟,看见许世友兄弟俩,问,“牛羊藏好了吗?”
“被抢走了。”
图丨流浪的百姓们
“这什么世道!简直不让穷人活了!”
许世友父亲一拳打在大腿上,他双腿颤抖,立不起身,这年关都没过完,
许世友父亲犯了痨病,三个月卧床不起
。
无可奈何,母亲去当了自己的银镯子,拿着钱去药铺买了药,父亲问她哪来的钱抓药,从来不说谎的母亲第一次说了谎,“借来的”。
父亲看到了母亲空空的手腕,问道,“镯子呢?”
没办法,母亲说了实话。
父亲气地说,
“三春还长呢,现在把镯子当了,你们娘儿几个以后怎么过啊,你真是糊涂了,快去把药退了,把镯子赎回来。”
母亲拗不过父亲,只能赎回镯子
,父亲看着镯子笑了,可是母亲哭了。
图丨臂力惊人的许世友
一天傍晚,经常处于昏迷中的父亲醒了过来,他催促地跟母亲说,“把孩子们叫来!”
他明白,自己这是回光返照,日子不多了。
母亲把孩子们带过来,父亲断断续续地说,
“俺不行了,没把你们养大,对不住你们,你们要听娘的话,照顾好娘。”
孩子们都哭了,父亲转头对母亲说,
“孩儿他娘,不管多难,把孩子们拉扯成人,就算有天大的苦,咬牙坚持住,如果撑不住了,就把镯子当了。”
说完,把镯子塞到母亲手里,然后闭上了眼睛,就这样,
本就苦难的家庭中失去了父亲,许世友的母亲只能咬牙坚持,把几个孩子拉扯大。
偶遇讨饭者
童年经历,让许世友深知民间疾苦,
即便他后来成为了大将军,地位高了,官职升了,依旧不会只顾自己一个人吃饱。
担任了江苏省革委会主任之后,许世友就经常下乡视察。
周边村庄的村民们,都记住了许世友的车牌号,每次车子路过村庄,就有小孩子对着车敬礼拍手,高兴地呼喊,“许司令来啦!许司令好!”
许世友有时候会带着自己的女儿华山一起出去视察。一次,
华山在自己的包里抓了几把糖果,到了村里,就分给了欢呼的孩子们
,许世友看见了,开心的夸奖了华山一番,“想得很周到啊,很懂事!”
不过自此之后,带糖果就变成了惯例,每次下乡,许世友都要提醒华山,“你带糖果了没?多带点啊!”搞得华山经常得去百货商场买糖果。这对于当时年纪还不大的华山来说,成为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图丨许世友和女儿华山
许世友还特别喜欢去老乡家里坐坐,尤其是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很有亲切感。
当时农村条件并不好,老乡家里的长辈坐把椅子,许世友坐把椅子,其他人就只能蹲着或是站着,即便是这样,许世友走到谁家,谁家就被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得开心。
有一次行车过程中,偶遇了两个讨饭者,许世友马上让司机停车,下车询问他们是哪里人,为何出来讨饭。
两个讨饭者,都来自于淮阴地区,第二天,许世友就安排去淮阴视察。
到了淮阴,许世友跟当地领导讲,
“你们要安排好群众生活啊,从生产入手,不能让人们穷到没饭吃,甚至拖儿带女的出去讨饭。”
没想到,那位领导不仅不作检讨,还解释说苏北老百姓历来就有外出讨饭的习惯。
许世友一听这话,直接发飙,
“你怎么没有这个习惯?你去讨饭我看看!”接着就把对方狠狠的批了一通。
最后他说,
“饱暖生骨肉,饥寒起盗心,老百姓没饭吃就会闹事,就会影响社会治安。”
一路上,许世友每到一个地方,都要从上到下视察各地政府,包括各个乡村和大队,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诫各位领导干部,
“ 不要浪费一粒粮食,有粮没钱好办,有钱没粮不行!如果农业搞不好,人们没饭吃,早晚要拿着锄头挖你祖坟。”
许世友的想法很简单,他没有把粮食看做商品,
他只是想让老百姓都能吃饱而已
视察途中,许世友发现苏北地区的农村长期靠政府供应,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许世友觉得让农民种些自留地、养些鸡鸭,从事些家庭副业,既不影响规定,还能提高生产积极性,让人们能够吃得饱。
许世友的司机跟许世友说,自己回家探亲的时候,发现自己家乡的东台革委会,只允许每家养一只鸡,若是超过一只,就会没收。
许世友听了很生气,
“马列书上没有写不让农民养鸡,也没写不让人家种自留地和搞家庭副业!党的政策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养个鸡怎么就不行了,不要搞教条主义!”
图丨许世友麾下的鲁南第八兵工厂
很快,许世友召开了全省县以上干部领导会议,就农村生产发展展开讨论,统一各级领导的认知。
这次还专门批评了东台革委会的做法,大讲农村家庭副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如果农村家庭过年连个鸡蛋都吃不上,城市还有蛋吃吗?这算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我就不相信养几只鸡就能变成资本主义!”
这次会议打消了各级干部头脑中的条条框框,江苏农村的家庭副业很快就搞了上去,不仅能够自给自足,甚至还能供应到全国各地。
和“好八连”的故事
许世友除了关心老百姓能不能吃饱,还特别关心战士们的饮食情况。
许世友当了一辈子兵,最不想的就是让战士们饿着肚子去训练去打仗,去保家卫国。
图丨许世友跟好八连的合影
1962年冬天的一个上午,许世友乘坐一辆吉普车来到了“南京路上好八连”。
下车后,既没有去连部,也没有去宿舍,而是直奔伙房而去,他想看看战士们吃些什么。
当时炊事班正在准备午饭,主食是南瓜稀饭,许世友从炊事班班长手里拿过锅铲,在锅里搅了几圈问道,“吃稀饭,战士们能吃饱吗?”
旁边的连长回答,“报告首长,能吃饱。”
许世友生气地说,
“放屁!说瞎话!吃南瓜稀饭能吃饱吗?吃南瓜稀饭怎么站岗?”
连长吞吞吐吐地说道,“粮食定量不够,菜金也少.......”
许世友留下一句话,
“就算是砸锅卖铁,也要让战士们吃饱!”说完便离开了。
连队吹响开饭哨,许世友走进食堂问战士们,“你们吃得饱吗?”
战士们高声回答,“吃得饱!”
许世友摇摇头,
“不!你们吃不饱!你们可以骗我,骗得了自己的肚子吗?”
接着,许世友坐下来,跟好八连的战士们一起吃了午饭,这顿饭把不少战士们吃得眼泪汪汪。
图丨许世友给好八连授旗
离开好八连后,许世友一直惦记着战士们的伙食问题,他让后勤部门给好八连补了2000斤大米。
但是当时经济困难,补得了一时,补不了一世。
许世友想了个办法,
他指示当地领导,在郊区给好八连划出一块菜地,再建个养猪场,让好八连的战士们自力更生,解决食物补助的问题。
这个方法,确实让连队的伙食水平上升了一大截。
1985年,许世友去到上海看病,特地回到好八连,这是他去世半年前,被查出不治之症的许世友,是抱着临终告别的意思回来的。
到了八连之后,许世友看着新一代的干部战士显得特别高兴,他兴致勃勃地给全体官兵讲光荣传统,还亲切地招呼大家合照留念。
许世友主动提出让干部家属们也出来一起照个相,“叫上老婆孩子,这才像个家嘛。”
他到处转,到处看,来到宿舍就摸摸战士们的垫子被子,问睡得冷不冷,来到炊事班,就看看伙食,问问战士们现在能不能吃饱了。
离开好八连的时候,许世友留下一句话,
“好八连,将来一定会更好!”
图丨许世友的一家
许世友从底层,一步步走了出来,所以他更关心国计民生,他的愿望也不止是自己能够吃饱不再饿肚子,而是全中国的百姓战士们都能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