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把牺牲地黄土装进骨灰盒,70年后弟弟接哥哥董存瑞回家

董存瑞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加入了儿童团,还被誉为是“抗日小英雄”,一直到1945年7月,董存瑞加入了八路军,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当中,他更是表现的十分勇敢。

小英雄成长为大英雄,没用多少年。同时,他也代表着整个时代的精神。那种不怕牺牲,自甘奉献的革命态度,一直值得我们去学习。后来,董存瑞的光辉事迹更是被拍成了一部同名电影,再次感动了一代人。

早在童年时期,我们便已熟知他的光辉事迹,成长在和平年代,对于生与死的区别似乎没有太大的感知,在红军革命的过程中,神州大地上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其中不少都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下牺牲了,这一段段不能忘却的历史,背后就是一个个伟大的平凡人。

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如今太平盛世。

在董存瑞牺牲七十年后,弟弟装了一把哥哥牺牲地的黄土到骨灰盒内,将哥哥带回了家。

董存瑞

那名举起炸药包的战士,永远在我们的记忆中

他出生于怀来县的一户贫苦人家,而现在他的名字,早已成为了整个县城的骄傲。

在11岁的时候,他便凭借着优异的表现成为了当地儿童团的团长,在加入八路军以后,董存瑞更是清楚的找到了毕生奋斗的方向,从每一件小事开始做起,由于他在战场上的表现非常突出。

正式当兵没几年,他便被提拔为第四野战军旗下143师429团2营6连2排6班的班长,那会正是解放战争较为焦灼的阶段,董存瑞的一腔热血,也在这个时候被完全释放。

把牺牲地黄土装进骨灰盒,70年后弟弟接哥哥董存瑞回家

董存瑞所在的连队接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奔袭隆化县支援94团,兄弟单位此时正在发动总攻,可是遭到了敌人的顽强抵抗,部队出现了不小的伤亡,敌人是铁了心的要守住阵地,还大规模修建了碉堡、挖了战壕,进攻的难度越来越大。

两个兄弟连队为了完成任务,发动了多次的主动进攻,可是摆在面前的桥型碉堡十分坚固,内部的火力充足,如果这个碉堡拿不下来,隆化县城便很难解放。

有一位程姓老兵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时说:“当时我们的连长还在着急的研究怎么对付这个碉堡,就听到后面有个小伙子喊了起来,说连长!让我们去炸,如果碉堡炸不掉,我们就不回来了!”

把牺牲地黄土装进骨灰盒,70年后弟弟接哥哥董存瑞回家

说这句话的人,正是董存瑞。

关于董存瑞当时的脑海中在想着什么,我们已经不得而知,或许是希望革命早点胜利,又或许是希望不要再有战友因这处碉堡而牺牲。

我们现在还能想象到,到处四周都是机枪的喧嚣声,还有手榴弹的爆炸声震耳欲聋,耳膜在受到冲击后,四周会突然归于平静,仿佛在嘈杂的战场上,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当时冲上前去的,除了董存瑞,还有一位英雄,他的名字叫做郅顺义。

后方有机枪掩护,两个人带着炸药包一前一后移动,郅顺义抓准机会投出了一枚手榴弹,爆炸起来的火光带着泥土遮盖了敌人的视线,此时董存瑞赶忙跑到桥下,可是密集的火力已经击中了他的腿,鲜血一直在往下流。

任务非常简单,炸毁桥型碉堡;任务又非常复杂,到底用什么东西把炸药包支撑起来?

可能,后人在读这则故事的时候,会想到非常多的办法,比如在附近找上一根木棍,撑住炸药包;再比如就站在桥下等待战友支援;再或者,想想办法爬到桥上,将炸药包扔上去。

这些方法似乎都行得通,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董存瑞并没有多余的时间,而且他的腿上已经负了伤。就在这时,身后吹响了冲锋号。

董存瑞非常明白,号声一响,身后无数战友将要暴露在敌人的火力网之中,这是最后的总攻时刻,他的心中已经来不及多想,如果这个碉堡不能很快解决,里面射出的子弹将要击中自己的战友,机枪的扫射也会对他们的总攻造成巨大的压力。

把牺牲地黄土装进骨灰盒,70年后弟弟接哥哥董存瑞回家

几乎也就几秒钟的时间,他把自己当成了支架,双脚死死的踏住这片土地,单手擎天,那个教科书上出现了很多次的动作,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后面冲锋的战友们距离自己已经很近了,他在最后的时刻,关心的依旧是战友的安慰。

“同志们!快趴下!”那一瞬间,不少战士都不知道前方发生了什么,便看到了冲天的火光,以及被炸的粉碎的碉堡。

后方的指挥员很快就意识到了,董存瑞用自己的身躯换掉了这座碉堡。生命的最后一刻,想到的还是战友们的安慰,这是一种怎么样的伟大?

电影中的董存瑞,最后的吼声变成了“为了新中国,冲啊!”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经过艺术升华后的口号,在当时的情况下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董存瑞本身已经不再是一个烈士,而是升华成为一个符号,他代表了一种信仰,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把牺牲地黄土装进骨灰盒,70年后弟弟接哥哥董存瑞回家

那场攻坚战打响的时候,中国的混战已经进行了百来年。

我们生活在欣欣向荣的中国,看待过去,将那段历史归结为一段苦难。而这些对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来说,就是全部的人生。

他们不知道真正的和平是什么样的滋味,从小历经悲惨的遭遇,他们也并不知道所谓的幸福是什么感觉,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大家有了希望,可才过去了不久,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或许董存瑞也不知道,这场战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英雄,其实并不是那些能力超强或是看淡生死之人,真正的英雄,就是在应对突然发生的情况之时,勇于挺身的普通人。他们也有自己的亲人,也有自己的牵挂,只是在那个瞬间,他们找到了比生命更加重要的理由。

把牺牲地黄土装进骨灰盒,70年后弟弟接哥哥董存瑞回家

在董存瑞牺牲以后,华东野战军围歼了廖耀湘,然后又奔向北平城,到了最后,百万雄师过大江,大局已定。

跟董存瑞般类似的烈士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为了革命的最终胜利而舍生忘死,英雄们脑海中也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为了新中国。

把牺牲地黄土装进骨灰盒,70年后弟弟接哥哥董存瑞回家

只可惜,他们并没有看到新中国的诞生。

如果当时碉堡下方正好有一个木棍,现在这位英雄也有九十多岁了,或许他正在家乡的摇椅上晒着太阳,感受静谧的阳光,感受午后的温和。

那个年代成家都比较早,董存瑞也不例外,在他只有十五岁的时候,便被家里人安排与卢长玲结婚,就在结婚后一年多,他告别了家乡,加入了当地的抗日自卫队,随后因为突出表现而正式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

董存瑞逝世的消息,也很快传到了他的家乡。家里的父母年龄已经很大了,遗孀卢长玲便主动肩负起了照顾公婆的责任,后来的三年里,她将自己的公婆当做是亲生父母来照顾。

董全忠夫妇也对儿媳的做法很感动,可是他们觉得丫头年龄还小,不能把一生就这么荒废了,在他俩的执意劝说下,卢长玲这才改嫁。

妹妹董存梅算是比较幸运的,成功上完了高中,并且在国家的号召下选择进入工厂工作,随后又进了机关,几十年的时间里,他的妹妹始终没有忘记哥哥身上那股精神。

此外,董存瑞还还有一个弟弟,在嫂子走了以后选择回家照顾父母,代替哥哥尽孝。当然,国家不会亏待烈士家属,董家的父母也一直被国家帮助。

把牺牲地黄土装进骨灰盒,70年后弟弟接哥哥董存瑞回家

在抗日战争的时候,董存瑞的斗争活动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在解放战争的时候,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八路军,因此要坚决服从上级领导的指挥。

有一次在南山堡的行动中,董存瑞离自己的家乡分厂金,部队领导知道后,特意批准董存瑞回家去看看,董存瑞非常珍惜这次机会。

分别的时候,他握着自己妻子的手说:“长玲,战场上生死难测,这些你也都是知道的,如果我回不来了,你就改嫁,以后路还长着呢!”

长玲听到这句话以后,抑制不住悲伤哭了起来,她当然知道战争是要死人的,她和当时几亿老百姓的想法一样,只希望战争能够早点结束,只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够早日归来。

可这一去,竟是永远。

在董存瑞光荣牺牲以后,宣传部的老程返回了政治部,但是有个林姓记者来采访,他是《冀热察导报》的记者,宣传委员抓住了这个机会,向这位记者讲述了英雄的事迹,林记者在听完以后深受感动。

后来,《群众日报》发表了程子华撰写的《董存瑞同志永垂不朽》,并且在采访了六连的相关领导后,写下了两篇英雄事迹文章,到了这,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事件才广泛的传播开来。

他参加的这场隆华战斗是意义重大的,相当于揭开了辽沈战役的序幕。

把牺牲地黄土装进骨灰盒,70年后弟弟接哥哥董存瑞回家

70年后,董存瑞最终回家

2018年,是董存瑞牺牲70周年。

《法制晚报》的记者专程赶往怀来县的一个小区,在这里见到了一位老人,由于岁月的洗礼,老人的头发已经苍白,这位老人的名字叫做董存金,而他的哥哥,正是被全国上下高度赞扬的英雄,董存瑞。

老人家中摆放着父母和哥哥的遗像,相框上看不到一丝灰尘,很显然,老人只要一有空就会擦擦相框,照片上的这些人是他此生最为思念的人。那天记者问老人还有什么愿望,老人只是淡淡的说:“希望哥哥能魂归故土。”

4月3日,董存金在自己的儿子带领下,前往了隆华县,来到了当年哥哥炸碉堡的区域,在这里抓了几把黄土,并且放到了骨灰盒中,儿子一路驱车将他带回怀来县老家。

把牺牲地黄土装进骨灰盒,70年后弟弟接哥哥董存瑞回家

70年前,董存瑞用自己的鲜血为部队打开了冲锋的路,他的鲜血洒在这片土地上,如今老年人用这种方式带回哥哥,也算是满足了哥哥落叶归根的心愿。

哥哥最后一次回家的时候,他的年龄还很小,在长大以后,他明白了哥哥的事迹以后,更是十分感动,他为有一个这样的哥哥而感到光荣。

据老人回忆说,当时董存瑞刚牺牲的时候,噩耗很快便传了回来,最开始是南堡村的村长知道了这件事,不过他担心董家的父母年纪大了,知道这件事会受不了,因此选择了隐瞒。

嫂子也一直隐瞒着这件事,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他的父亲被邀请前往北京,参加第一届英模代表大会,他才明白过来,自己的儿子已经牺牲了。

把牺牲地黄土装进骨灰盒,70年后弟弟接哥哥董存瑞回家

后来,董存金更是在家全心全意照顾父母,他生了四个孩子,四个孩子的表现都非常优异,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

他多次教育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保持清正廉洁,要记住革命家庭的家风和家规,继承好大伯的遗志。子女们从小都听说过这位伯伯的事迹,也从小都把这一切记在心上。因此,董存金也非常放心。

如今在怀来县南堡村的董存瑞纪念馆里,还有不少烈士生前用过的东西,比如红缨枪和步枪,都安安静静的躺在陈列室之中。

在纪念馆中,有一位名叫董晓利的工作人员,据她描述,印象中最深的一次,是在1998年董存瑞牺牲50周年纪念大会上,他曾经的战友郅顺义前来做了一次报告,当时就是他掩护着董存瑞来到碉堡处,并亲眼目睹了董存瑞炸碉堡的全过程。

他说:“当总攻号吹响以后,敌人的火力非常凶猛,战士们一批批倒下,董存瑞托起炸药包,大喊卧倒,随后,炸药包就被引爆了。”

把牺牲地黄土装进骨灰盒,70年后弟弟接哥哥董存瑞回家

当时巨大的爆炸威力,也把郅顺义震的有些麻木,郅老说过的这些话,一直都被董晓利牢牢记住,生长在和平年代的人很难想象,英雄们竟然能做出如此伟大之事。

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可烈士们的精神我们要永远传承下去,这才是对英雄的慰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