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标题,很多朋友心中立刻会出现“三八线”。其实,“三八线”只是个地理分界线,谈不上军事战略。

“三八线”的出现比较突然。因为朝鲜这个地方在二战前后并不是世界政治格局的重点,所以大国们都看不上。重塑世界格局的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考虑到了很多问题,可是唯独没有朝鲜问题。
当时美苏两国在远东各有重点,苏联的重点是中国的东北三省还有蒙古,美国则是日本。
可是美军在太平洋和日军的作战非常辛苦,而且损失非常大。日本又对外宣称要举国玉碎,连妇女儿童都发了竹枪,这让美国觉得要以军队解决日本问题实在划不来,于是为了走捷径,他们突然在日本投下了“小男孩”和“胖子”,顿时就将天照大神的勇气打没了。
斯大林不愧是高明的战略家,他突然敏感地察觉到经过美国这一折腾,日本很快就要投降,于是他立刻命令远东的百万苏军立刻南下。斯大林的决策相当英明果断,他的时机把握得非常好,因为和他百万苏军对峙的所谓日本关东军只是一个空架子,早已不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精锐关东军,而是一群老弱病残。
日本精锐的关东军已经在太平洋上被美军打残了。
对空架子关东军作战的苏军气势如虹,很快就进入了中国东北,当他们快逼近朝鲜半岛时,日本宣布投降。
日本宣布投降时,苏军已经到了朝鲜门口,可是美军还在太平洋上。苏军进了朝鲜之后一路南下,很快就要抵达汉城,再这么下去,苏军就要解放整个朝鲜了,可是美军还在冲绳岛。
这时,由于苏军的介入,让美军突然认识到了朝鲜的重要性,因为苏军一旦占领了整个朝鲜,就会直接威胁到美军的战略重点日本。
可是,战场、政场和商场都是一回事,都是做生意,此时美国在朝鲜什么都没有,拿什么和苏联做生意?
虽然什么都没有,可是杜鲁门和美国国防部有脑子,他们玩了一个空手套白狼,他们抛出了双方以“三八线”为界,共同接受日本投降的建议。之所以如此,因为杜鲁门和美国国防部是有底线的,他们的底线是只要苏联不占领整个朝鲜,什么都好说。
之所以划出“三八线”,因为从地图上看起来,似乎能将朝鲜一分为二的就只有“三八线”。
按照做生意的原则,美国人想的是,已经越过了“三八线”的苏联人不会接受他们的建议,然后他们还可以退一步再和苏联讨价还价,最终达到自己在朝鲜半岛分一杯羹。
可是让美国人想不到的是,苏联人完全接受了“三八线”。
这样一来美国人想不明白了,怎么这么容易?美国人还没有想明白的时候,苏联又来了一封信,信上要求将“三八线”延伸到日本。
这下美国人懂了,苏联人果然精明。
因为北海道大部分在日本以北,苏军想在北海道登陆,这将使得苏联在国际战略上获得一个大蛋糕。
美国人当然不愿意。美国人不愿意,苏联也并不想硬抗,因为当时苏联百万大军进入欧洲以后,苏军士兵们亲眼见证了欧洲的先进,他们带回的思想已经让苏联国内开始明白了世界,再加之战争以后继续治疗战争创伤,苏联并不打算再和美国硬抗,而是希望和美国共同管理战后的世界。
于是,“三八线”正式得到了确立。说一千道一万,“三八线”的确立,其实最主要的是,朝鲜并不是美苏两大巨头都看中的。
因此“三八线”的意义,只是北朝鲜和南朝鲜两国的地理分界线,既然是国家之间的地理,当然也就是政治分界线。但是一旦南北双方要较起真来,关注点都不会在“三八线”,因为这条线不具备军事战略意义,重要的另一条线。
为了让朋友们理解,我先给朋友们上一张朝鲜地图。
一、志愿军入朝前,敌我双方同时看到的战略重点
仁川登陆后,麦克阿瑟曾考虑,待攻占汉城之后把第10军编入第8集团军的序列,在第8集团军司令官沃克统一指挥下从陆上北进。可是后来麦克阿瑟又推翻了自己的想法。
因为朝鲜的地形,中央有一条南北走向,人迹罕见的太白山,这座山把朝鲜分成东西两部分,而这东西方向的联络路径,只有从平壤通往东部元山港,以及由汉城到元山的两条铁路。也就是说,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后,就要分为东西两支部队分别独立进行作战,因此没有必要将第10军划归到第8集团军。
而在后勤上,从南朝鲜通往北朝鲜的陆上补给线遥远而且非常容易被截断,仁川港的卸货能力每天不过5000吨,只能满足驻朝部队需要量的1半。因此对联合国军在北朝鲜作战的后勤支援非常困难。
这就让麦克阿瑟看好了一个新的港口,朝鲜东海岸的元山港,一旦使用了这个港口,就可以解决联合国军的后勤问题。
因此,麦克阿瑟考虑,要北上击败北朝鲜军队,就必须分两段作战:
第一:首先占领西海岸地域,然后进攻东海岸地域。但是,只进攻西海岸,在后勤供应问题解决之前,进攻部队的右侧背会不断受到威胁,需要有不少兵力担任警戒和掩护。如果要抽出这么多兵力,还不如用它进攻东海岸。
第二:在攻占西海岸的平壤时,恐怕将会和北朝鲜军发生大决战。与其只从南面进攻平壤,不如以一部兵力从元山向平壤北侧进攻更容易攻占它,也便于捕捉北朝鲜军队主力。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麦克阿瑟命令第8集团军向平壤北进,命令第10军在元山登陆。
这样,占领朝鲜西海岸的平壤和东海岸的元山,成了联合国军占领整个朝鲜的总战略,而平壤和元山两点之间划的一条直线,正好是朝鲜半岛最狭窄处。
随着联合国军的步步紧逼,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也在关注朝鲜问题,他们一方面组织志愿军入朝,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志愿军入朝后的战略问题,即如何打的问题。
在志愿军入朝前6天,面对气势汹汹的联合国军,其实主要是美军,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决定,第一个时期,志愿军在平壤和元山铁路线以北构筑防御阵地,保证平壤和元山以北可以建立根据地。
英雄所见略同,此时,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也看到了平壤和元山一线的战略重点,只是此时麦克阿瑟是要拿下这个战略重点线,而我军是要保证敌军停止在这个战略重点线。
二、第一次战役前,敌我双方的战略变化
第一次战役打响前,联合国军方面依据麦克阿瑟的既定构想,第10军在元山登陆,第8集团军攻打平壤,保证拿下平壤和元山线。
按照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在志愿军入朝前的部署,既然我军无法改变联合国军拿下平壤和元山线的行动,我军只能利用在这条线以北设下的防御阵地阻击敌人。可是,毛泽东的伟大就在于懂得权变,所谓
“兵无常势水无长形”,
拿他自己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草鞋没样,边打边像。”
联合国军过了平壤和元山线后还在向北推进,而且东、西两线的敌军之间出现了80公里的大间隙,这让毛泽东看见了以运动战歼敌的良机,于是志愿军放弃了既定的防御战,而以运动战歼敌。
三、第二次战役中期及以后,敌我双方战略的变化
第一次战役中,在西线乘胜前进的美第8集团军在遭到了志愿军13天的打击后,突然发现打击停止了,而且打击他们的志愿军也突然消失不见了。
于是,麦克阿瑟以为之前出现的,只是人数才六七万人的少量中国军队,目的也只是为了保护鸭绿江边的水电站,命令联合国军继续北上。
麦克阿瑟之所以有底气发布继续北上的命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认为自己已经牢牢控制了平壤和元山一线,有了这条战略底线,即使北上的联合国军遇到了强大的敌人,他们也可以利用平壤和元山线站稳脚跟。
也就是说,麦克阿瑟的底线是平壤和元山线。
相对麦克阿瑟的底线,志愿军也有一条底线。
由于第一次战役打得出乎意料之外的好,因此第一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的战略行动有了相当大的进步。第二次战役前,为根本解决志愿军站稳脚跟的问题,毛泽东对彭德怀的战役部署有专门的批示,要夺取平壤和元山,以达成根本改变朝鲜战局的目的。如此,中央军委决定将第一次战役前入朝的6个军全部集中在西线,而紧急调第9兵团如此负责东线之敌。
这也是第9兵团仓促入朝的原因,因为志愿军的战略突然发生了变化,由在平壤和元山线以北建立根据地变成了夺取平壤和元山线。
英雄们再次所见略同,麦克阿瑟认为有了平壤和元山线,联合国军才能站稳脚跟,而毛泽东和彭德怀同样认为,有了平壤和元山线,志愿军才能站稳脚跟。
既然双方都要靠这条线站稳脚跟,当然是要全力争夺这条线,于是,毛泽东要求志愿军在1个月内,东西两线各打一二个大仗,歼敌要达到七八个团。
在这样的战略目的下,第二次战役打响了,由于第二次战役依然达成了我志愿军攻击的突然性,其中38军和42军的穿插几乎导致西线联合国军被全歼,而东线联合国军也在第9兵团的打击下损失惨重。于是,东西两线的联合国军全面后撤,他们的目的,就是确保平壤和元山线。
为此,麦克阿瑟组织召开了历时4小时的会议,结论是两点:
第一:肯定了中国正规军正式参战;
第二:联合国军撤退到平壤和元山线,先稳定战局再另作后图。
联合国军环绕着平壤和元山等要地,制定了一条平壤防卫线,这条线在战略上极其重要。
可是,让麦克阿瑟没想到的是,志愿军的攻势太猛,而他的联合国军败退也同样太猛,形成了兵败如山倒,这样的败退根本无法停止在平壤和元山线,也就无法建立平壤防卫线。麦克阿瑟不得不下令放弃平壤和元山一线。
放弃了平壤和元山,联合国军就再也没有战略屏障,只能退到“三八线”以南的地理和政治分界线。从军事上说,“三八线”并不是一条军事战略线,因此失去了平壤和元山,麦克阿瑟已经没有了军事牌,他希望打政治牌。
乘胜追击的志愿军于12月6日收复平壤,朝鲜人民军于9日收复元山。这时的志愿军和人民军的状态与联合国军相反,由于得到了平壤和元山一线,因此志愿军和人民军立刻就成了战略上的主动。
而得到军事战略主动的一方是从来不会考虑和对方打政治牌的。
乘着第二次战役的胜利,彭德怀认为可以乘势南进占领汉城。彭德怀的计划得到毛泽东的赞同,于是紧接着第三次战役打响,中朝联军收复了汉城。
四、第四次战役时,敌我双方战略的变化
第三次战役末期,新任的第8集团军司令官李奇微上任了,这是一位二战名将,也是世界公认的战术专家,在第三次战役末期,他一直在考虑对付志愿军的战术办法,为改变汉城被占领不利局面,他发起了一次反击,这次反击促成了第四次战役。
可是,李奇微的反击在战略上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呢?联合国军乘着中朝联军立足未稳,收复汉城是可能的,可是之后怎么办?
当时在中朝联军的打击下,联合国军从麦克阿瑟到前线将领们,都从当时乐观的心情一下子变成了悲观。麦克阿瑟的表现尤其明显,一个月前还叫嚣着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一个月后就认为中国军队完全可以迫使联合国军退出朝鲜,要求扩大战争,不但要求增加兵力和装备,更要求在朝鲜再复制一次对日本的广岛,长崎那样的打击。
当时的联合国军方面,已经没有人认为还能再占领北朝鲜。因为平壤和元山一线已经控制在中朝联军手里,而这条线已经不可能再轻易被联合国军所有了。而没有得到平壤和元山一线的联合国军,即便得到“三八线”,也很难防守得住,因为在“三八线”以南,还没有发现合适的战线,“三八线”正面很宽阔,而且没有天然的地形屏障。
因此,此时李奇微的反攻,其实只是为了政治目的,即恢复朝鲜战争前南北双方的状态。
李奇微出大力反攻到了“三八线”,也就是到了南北朝鲜政治分界线。英、法等欧洲国家认为可以到此为止了,因为他们的重点就在欧洲,因此主张可以停火谈判了。美国国务院也是持这样的想法,可是麦克阿瑟不干了。
麦克阿瑟本来是悲观的,可是现在看联合国军又推到了“三八线”,他的干劲又上来了,竟然瞒着参谋长联席会议,命令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继续向北进攻。
麦克阿瑟的这次进攻,确实出乎中朝军队的意料之外。面对这次进攻,中朝军队采取主动防御即运动中歼敌,他们在后退中寻找歼敌机会,因此主动后撤,结果,联合国军推进到“三八线”以北2-6英里。
麦克阿瑟不通过参谋长联席会议,已经严重违反了纪律,更因为和杜鲁门的思想有严重冲突,因此被解职。可是麦克阿瑟的“胜利果实”却再次燃起了美国军方的兴趣,既然联合国军已经过了“三八线”,不妨再次拿下平壤和元山一线,这样可以争取更大的主动。
在得了政治分界线的便宜之下,联合国军得寸进尺,又开始考虑军事主动了。
于是,联合国军空军大力轰炸中朝联军的后方交通线和物资囤积地,海军对元山港进行大力炮击,又调来2个美国国民警卫师,还编制了新的美第16军和南朝鲜3个师,准备一举占领平壤和元山一线。
可是,联合国军也没有料到,他们突然遭到了中朝军队的反击,尤其在横城的南朝鲜军3个师和美2师一个营被打残,这让联合国军认为要拿平壤和元山一线已经不可能了,于是他们又停止了进攻。
可是,联合国军停止进攻,中朝联军不干了。
五、第五次战役后,敌我双方战略的变化
由于中朝联军牢牢控制住了平壤和元山一线,已经占据了朝鲜战场的主动,其战略已经和之前完全不同。之前中朝联军是以军事战略求生存,现在已经没有了生存问题,而是为了进一步的政治战略,即进入到“三七线”达成政治主动。“三七线”也不具备军事价值,可是却有政治价值。
1951年4月中旬,志愿军增加了两大主力,即第19兵团和第3兵团,此时中朝军队已经达到133万。之后,中朝百万大军向联合国军发起了一次大规模进攻,即第五次战役。
面对中朝联军的攻势,已经代替麦克阿瑟成为联合国军总司令的李奇微也投入了几乎所有的部队进行抵抗。
第四次战役以后,李奇微发现了中朝联军后勤的严重缺陷,即中朝联军的进攻只能持续一周,被他命名所谓的“礼拜攻势”。这就让李奇微看到了重新规划朝鲜战略的希望,他采用了“磁性战术”,即让联合国军在中朝军队的进攻面前后撤,尽量以飞机大炮杀伤中朝军队,而在中朝军队粮食弹药用尽时,再以坦克和摩托化步兵进行追击。
李奇微这样的策略虽然初见成效,却也只能持续一到二周,因为之后中朝军队得到补充后战斗力很快得到恢复,而且李奇微这样的策略只能用一次,以后被中朝军队识破后就再也起不了作用。
但是李奇微的“磁性战术”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它使得中朝军队和联合国军都对对方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双方力量已经趋于平衡,尤其联合国军认识到他们无法占领全朝鲜,于是转入了战略防御。
虽然中朝双方和联合国军都停止了进攻,并都转入了防御,可是在内部,双方却都还在做着进攻的准备。
中朝联军准备第六次战役,而李奇微却时刻想着夺取平壤和元山一线,争取更大的军事战略主动。
第五次战役结束后不到1个月的7月初,参谋长联席会议命令李奇微上将考虑在9月1日再发动一次攻势,目标就是平壤和元山一线。
不过,参谋长联席会议让李奇微发动的攻势,有3个先决条件,即:
第一:中朝军队的战斗力显著降低,有可能以微小损失的代价即可夺取所定目标
第二:中朝军队顶不住现在这样的激烈战斗而撤退
第三:改变第8集团军的任务,调驻日本的第16军等予以加强
接到联席会议的命令后,李奇微也让范佛里特拟定了一份作战计划,可是李奇微迟迟没有批准这个计划,因为他看不到第一二两个条件的满足。
之后,范佛里特又退而求其次,他拟定了一个小计划,即只以美第1军和美第9军发动攻势,再实施一次两栖登陆,占领平壤和元山一线。
可是,没等李奇微做出反应,范佛里特自己又放弃了这个方案。
李奇微不敢再发动对中朝的进攻,除了不满足参谋长联席会议给他限定的两个条件外,还看到了中朝联军坑道式防御阵地的坚固,他得出结论要攻破中朝联军的防御,至少要付出20万人的牺牲。
这样的结果,是美国上下都不可能接受的,即便美国军方能接受这样的牺牲,可是又要组织多少军队呢?这是美国军方也做不到的。
说白了,李奇微认为这场仗没法打。
六、美军大规模军事进攻的目标
1952年5月,李奇微去欧洲赴任,联合国军总司令换成了克拉克。克拉克来到朝鲜就想立一个大功,他秘密制定了一个大规模军事进攻计划,目标就是平壤和元山一线。
面对中朝联军的坚固防御,连战术专家李奇微都无能为力。可是克拉克不信邪,他认为他的气魄比李奇微大,他的军事行动是大规模的,需要陆、海、空军联合作战,而且进攻规模分3个阶段共2个多月,战术行动包括地面大规模合围,大规模两栖登陆,大规模空降。
为了支持自己的大规模攻势,克拉克要求除在朝鲜的军队以外,还要再增加美军3个师,其他联合国成员再出1个步兵师,1个空降师,1个海军陆战队师,另外还要再增加南朝鲜军2个师,台湾国民党军2个师。
10月15日,克拉克集中6艘航空母舰、4艘巡洋舰、30多艘驱逐舰及美军骑兵第1师一部,在朝鲜东海岸进行大规模两栖登陆演习,目标就是元山。
对克拉克的计划,中朝联军并不了解,可是已经判断出联合国军有再次在我后方发动两栖登陆的可能,于是开始了反登陆作战的准备,不仅调集38军等军在西海岸等等进行防御,更大力修筑防御工事和交通线,保证各军的快速输送,特别针对中朝联军薄弱的后勤,修建了很多兵站和仓库。
其实,克拉克这样大规模的作战计划,并没有得到美国内部和盟国的支持,再加之看到中朝两军充分的反登陆作战准备,他的计划最终也没有得到实施。
七、总结
纵观朝鲜战争中敌我双方的战略部署和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朝鲜战争一直是围绕两条线在进行,一条是地理政治线即所谓的
“三八线”
,这是一条虚线;而另一条是实线,即真正的军事线即
“平壤和元山线”。
联合国军的溃败是在于他们失去了“平壤和元山线”,中朝联军由被动转为主动,也正是因为获得了“平壤和元山线”。
在敌我双方博弈中,作为政治线的“三八线”和作为军事线“平壤和元山线”不断交替变化。中朝联军获得了
“平壤和元山线”
的军事线,也才能提出对“三八线”和“三七线”的政治诉求;而正因为联合国军失去了
的军事线,也才不得不打“三八线”的政治牌。
因此,从战略上讲,除了“三八线”这样的地理政治线外,由于朝鲜占据了
“平壤和元山线”,
因此直到今天都一直占据着比韩国更主动的战略优势。